1月20日,世界卫生组织发布一份名为“如何对进行症状较轻的疑似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病例及密切接触者进行家庭隔离”的文件,旨在对无法就医且症状较轻的疑似病例及密切接触者提供公共卫生防控措施的紧急指南。
该文件的导语部分中强调,目前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及其传播规律认知有限,疑似病例应在医院中隔离监控。在医院治疗能力或资源不足、医院拒收病人的情况下,包括家庭隔离在内的其他替代性隔离措施才可以被考虑。
什么样的人符合“症状温和”?该文件中定义到:低烧、咳嗽、鼻溢液、没有预兆的喉咙痛。预兆包括:呼吸急促、呼吸困难、呼吸加重(如咳痰咯血)、肠胃症状(如反胃、呕吐、腹泻)、精神状况没有下降(即混乱感、无精打采)。
此外,有慢性疾病(如肺病、心脏疾病、肾功能衰竭、免疫性疾病)的人不宜在家中隔离,因为慢性疾病会提高并发症的风险。
值得关注的是,在世卫组织的这份文件中,反复强调对疑似病例的隔离观察,能去医院就一定要去医院,只有同时符合:
1.无法就医;2.症状较轻两项条件,才可以考虑在家中隔离,并且在家中隔离时需要全程与医护人员保持联系。
此外,该文件指出,病人所有的家庭成员都应被视为密切接触者。
根据目前掌握的新型冠状病毒人传人的证据,密切接触者都应该有14天的健康观察期。观察期间,一旦密切接触者出现急性呼吸道感染的症状,如发热、咳嗽、喉咙痛、呼吸困难、腹泻,需要立即寻求医生帮助。
据介绍,这份临时的紧急指南是在2018年6月1日发表的中东呼吸综合征(MERS-CoV)指南的基础上,结合目前掌握新型冠状病毒的相关信息进行修改的。世卫组织表示会持续关注病情,若出现新的数据,会根据需要修改该紧急指南。
1. 将病人安置在通风良好的单独房间。
2. 家庭成员应该住在不同的房间,如果条件不允许,要和病人保持至少1米的距离(例如可以分床睡)。
3. 限制病人的活动,并尽可能地减少家人和病人的共同活动空间(如浴室、厨房)。保持共同活动空间通风良好。
4. 看护人员与病人共处一室时,应该戴好医用口罩,口罩需紧贴面部,且佩戴过程中禁止触碰、调整。口罩因分泌物变湿、变脏时,必须立刻更换。摘下及丢弃口罩之后,要进行双手清洁。
5. 在与病人有任何直接接触、或进入到病人的隔离空间后,进行双手清洁。在准备食物前后、吃饭之前、上厕所之后、任何手看起来脏的时候,也要洗手。使用含酒精的洗手液要注意安全。
6. 使用肥皂和清水洗手时,最好使用一次性擦手纸。如果没有,用洁净的毛巾擦拭,毛巾变湿时需要更换。
7. 所有人都要注意保持呼吸道卫生,尤其是病人。呼吸道卫生是指咳嗽、打喷嚏时,需要戴医用或布制口罩,或使用纸巾、弯曲的手肘掩护;咳嗽或打喷嚏之后,需要洗手。
8. 用来捂住口鼻的材料在使用之后要直接丢弃,手帕等要正确地清洗(如用肥皂、洗涤剂清洗)。
9. 避免直接接触人体分泌物,特别是口部或呼吸道分泌物,以及避免直接接触粪便。使用一次性手套为病人进行口部及呼吸道看护、处理粪便、尿液及废弃物。戴手套前、脱手套后需洗手。
10. 病人或看护者使用过的口罩、纸巾、手套等废弃物应在病人隔离区域进行集中处理之后再和其他生活垃圾一起处理。(原文注释:国家可以采取一定措施,防止出现因废弃物导致的传染。)
11. 避免和病人或和被病人污染的物品有其他形式的接触(如避免共用牙刷、香烟、餐具、饭菜、饮料、毛巾、浴巾、床单)。餐具使用后要用洗涤剂正确地清洗。
12. 每天要频繁地使用含有稀释漂白剂(漂白剂:水=1:99)的普通家用消毒剂对经常触碰的物品消毒,如床头柜、床架及其他卧室家具。(原文注释:大部分漂白剂含有5%的次氯酸钠。)
13. 每天至少用含有稀释漂白剂(漂白剂:水=1:99)的普通家用消毒剂清洁、消毒浴室和厕所表面一次。
14. 使用普通的洗衣皂和清水清洗病人的衣物、床单、浴巾、毛巾等等,或者用洗衣机以60-90摄氏度和普通家用洗衣液清洗,洗完后完全干燥。将污染的床品放入洗衣袋,不要甩动污染衣物,避免直接接触皮肤或自己的衣服。
15. 戴好一次性手套和保护性衣物(如塑料围裙)再去清洁和触碰被人体分泌物污染的物体表面、衣物或床品。戴手套前、脱手套后要进行双手清洁。
16. 有症状的病人在症状消失之前都应该呆在家里,症状消失与否需要通过临床或实验室研究(两次RT-PCR检验阴性结果应间隔至少24小时)。
1. 提前通知医院一名出现症状的病人将会前往医院。
2. 前往医院的路上,病人应该佩戴医用口罩。
3. 尽可能避免搭乘公共交通前往医院,应该呼叫救护车或者使用私人车辆运送病人。路上尽量开窗。
4. 病人及接触者应该时刻保护呼吸道卫生和进行双手清洁,在路上和医院站着或者坐着时,尽可能远离其他人(至少一米)。
5. 病人及其接触者和看护者都应该正确地洗手。
6. 在前往医院路上,任何被呼吸道分泌物或体液污染的物品表面都应该用含有稀释漂白剂(漂白剂:水=1:99)的普通家用消毒剂消毒。
采写:南都记者 马嘉璐 发自北京
编辑:吴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