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两14岁女生坠楼身亡,青少年心理“隐藏杀手”不容忽视!

南方都市报APP • 深圳大健事
转载2020-03-29 22:31

这两天,朋友圈被一条让人揪心的新闻刷屏。

据深圳龙岗警方通报:3月27日7时40分许,深圳市龙岗区龙城街道某小区发生一起坠楼事件,两名女生(均14岁)经抢救无效身亡。经警方现场勘查和调查走访,初步认定为轻生。

目前,相关情况正在进一步调查中。

7af1bdeb1f063d03.jpg

2020年初,深圳也发生过未成年自杀的类似事件。

2月21日下午,深圳市宝安区一名13岁男生在家附近坠楼身亡。出事前男孩被班主任要求在家完成寒假作业,男孩出事后,家属陆续发现4封遗书,被分别放置在不同的地方。

32ba68f1ee2aaa6e.jpg

家属在小金左手上发现两道刀痕,但伤口不深,不足以致命。他们认为,在小金坠楼前,其捂住左手出现在楼下监控时,应该已经尝试过割脉了。据透露,事后警方在现场找到了那把刀。

当天傍晚,小金经医院抢救无效死亡。经宝安警方调查,初步认定小金的死系高坠事故,排除他杀。

在本该鲜活如花的年龄,这些孩子就这样匆匆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为人生画下了一个戛然而止的句号。

曾有机构对中小学生做过调查,数据显示:

北京大学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的报告揭露出来的数字非常可怕。报告中说,每5个中小学生中就有1个人曾经考虑过自杀,占样本总数的20.4%,而为自杀做过计划的占6.5%。

看着这么多孩子对生命持“草率”的态度,我们不仅要问:”为什么现在的孩子这么脆弱,不堪一击?

《银魂》里面有一句台词:有的人活着,就已经竭尽全力了。的确,成年人的世界没有“容易”二字,但你可能想像不到儿童青少年的心理问题丝毫不比成年人“逊色”。


98b4086f6d3c7e21.jpg

《教育蓝皮书:中国教育发展报告(2018)》中透露,学习压力和家庭矛盾成为孩子自杀的内因,也是困扰青少年儿童的最大心理问题。

自杀年龄 13~16 岁最多,不过专家表示,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如今 6~12 岁的自杀率反而超过了 17~20 岁成为了第二大群体。

每次类似新闻爆出,网络上都会出现类似的高赞评论,纷纷指责这些孩子:承受能力太差、不考虑父母的感受。甚至还有人说,这种小孩不要也罢。

a382bb4bb6316f52.jpg

逼死他们的,真的是游戏的沉迷?作业的压力?怕被家长惩罚的“玻璃心”?

这些,只不过是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8177d473c4ec8cd9.jpg

儿童期的抑郁症常常合并焦虑,在临床上,医生会把这些症状称为“情绪感冒”。

就像是感冒发烧会让身体难受,“情绪感冒”会让孩子心理非常难受。

有些家长可能会问,为什么用“感冒”这个词,难道“情绪感冒”会传染吗?

是的。

e5170e26195bff20.jpg

其实,无论是健康的行为还是不健康的习惯,都具有“传染性”。如果你的朋友都暴饮暴食,那你也很难控制体重。如果你身边的朋友都在戒烟,你也会更容易戒掉。

同样的道理,情绪、思维方式也是可以“传染”的。如果孩子身边的闺蜜、同学经常有消极情绪甚至抑郁症,那孩子也很容易受到影响。

8125a472878d5cd0.jpg

医生提醒:如果孩子有以下情况,可能是抑郁症的危险信号

● 大部分时间情绪低落,易悲伤,感觉空虚,无望等

● 情绪缺失,对平时喜欢做的事,不愿意再去做

● 在没有节食情况下,体重减轻明显

● 经常失眠或睡眠过多

● 易发脾气或反应迟钝

● 易疲劳或精力不足

● 感觉人生没价值,过分的、不适当的内疚

● 难以集中注意力或思考迟钝、犹豫不决

● 有消极想法及行为

● 不愿与他人交往

如果孩子出现的上述症状越多,做父母的就越要提高警惕。如果感觉不对劲,要及时带孩子就医。


按照严重程度,抑郁症可以分为三级:

f7310dc68c0e41a5.jpg


a119ae4c9254d965.jpg

坦率地说,当孩子出现“反常”时,家长会比较难做。这是因为出现情绪问题的孩子,其家长一般情绪调控能力欠佳;而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往往叛逆,经常怼父母,有时家长可能还没有说上一句话,孩子就冷眼相对或大发雷霆,甚至摔门而去。

这个时候,家长能做到的是:接受孩子的情绪。尽量平和,耐得住性子,少说话多做事,尽量活好自己,慢慢影响孩子。

如果孩子配合,多带孩子户外活动。对于年龄较小的孩子,多做运动的同时,还要尽量给予适中的挫折,帮孩子慢慢适应。早期表现内向乖巧的孩子,多参加集体活动。

多和孩子聊聊天,让Ta尽可能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选择孩子感兴趣的事情,比如读书、画画等,转移孩子注意力,适当宣泄情绪。要帮助孩子找朋友,积极的孩子往往能够更好地带动同伴。

ec749a2ac0dbf55b.jpg

如果孩子的心理疾病症状明显,那一定要带去看心理医生。

很多人觉得,看心理科医生就是默认孩子有“精神病”。更怕这事被别人知道后,孩子会受到歧视。上文中的小丁的父母,也是实在没辙,才带孩子来看心理医生。

其实,就像身体有病要治一样,有了“心病”也并非什么羞于见人的事情。

但愿每个孩子都是最好的自己,去面对成长过程当中的一些问题,用良好的心态去更好的成长。



来源:深圳儿童医院、丁香妈妈

编辑:曾美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