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图:新冠肺炎疫情下的各行各业,向劳动者致敬!

南方都市报APP • 感光度
原创2020-05-01 16:58

今天是“五一”国际劳动节,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所带来的冲击前所未有,各行各业奋战在战疫和复工一线的劳动者,正在以他们的勤劳、勇敢、坚韧来改写着历史。职业无论高低,劳动不分贵贱,从医护人员、警察、社区工作者、公交司机、志愿者到产业工人、餐馆老板、厨师、快递小哥、旅游业从业人员等各行各业的劳动者,在战疫和复工的路上守土担当、不畏艰险,谱写了可歌可泣的时代篇章。今天,让我们向劳动者致敬!

6293x4201_5eabc76d2e2e0.jpg

4480x6720_5eabc7734c07b.jpg

邓西龙,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隔离病区ICU主任。

广州八院是华南地区最大的传染病专治医院,也是广州市收治确诊新冠肺炎病例、重症病例最多的医院。从SARS、H7N9禽流感、登革热、埃博拉、中东呼吸综合征到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邓西龙始终战斗在救治第一线,是和平时期英勇的抗疫战士。


6720x4480_5eabc7e63ca64.jpg

4480x6720_5eabc7eb95b42.jpg

孙瑞琳广东省二医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

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是广东省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主战场,而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即是这个主战场的主力军,主要负责医院确诊、疑似重症患者的诊治。拥有丰富临床经验的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博士、主任医师孙瑞琳,始终带着她的团队,冲锋在救治新冠肺炎患者的最前沿。孙瑞琳说:我们不怕,老百姓就不怕。


a5.jpg

钟南山,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呼吸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高级别专家组组长。

2020年3月14日,钟南山刚参加完一个远程会诊。从1月18日开始逆行北上武汉调研开始,或者说从更早的1月16日参加广东省首例输入性病例的调研开始,钟南山的2020年春天,异常忙碌。这位83岁的科学家,如同17年前抗击非典疫情时一样,一直奋战在抗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第一线。


4480x6720_5eabc9614db8c.jpg

6611x4370_5eabc95ed84df.jpg

刘少廷,广州荔湾区石围塘街派出所民警。

他带领超过1000人自行车骑行爱好者组成“如意平安骑队”。 社区是疫情防控的第一道防线,也是防控工作的重中之重。广州街坊·如意平安骑队担负着防护知识宣传、开展入户登记、排摸走访、参与联防联控和为群众解决困难等工作。


a10.jpg

李壁辉,广州白云区人和镇派出所副所长。

年前,因武汉“封城”,许多外出旅游探亲的旅客滞留广州白云机场,他们选择就近入住人和辖区酒店公寓。李壁辉一方面会同镇政府安抚旅客焦躁恐慌的情绪,另一方面组织旅馆业负责人召开紧急会议,制定入住人员核查工作制度,在疫情防控初期做到精准掌握、一个不漏,严防疫情扩散。


a11.jpg

郑魏平,白云区公安分局指挥中心科技组民警。

“90”后的郑魏平带领团队依托“平安白云”,仅用3天时间便完成对白云区16万重点人员的排查,并以3天为一个周期的频率紧急研发上线“防疫巡查”、“健康上报”和“复工复产”等模块,为疫情防控提供全面的实战支撑。


a12.jpg

徐建华,广州市白云区疾控中心检验科科长。

白云区疾控中心成为广州市首个开展实验室NCP核酸检测的区级疾控机构,并于2月15日正式开展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工作。


a13.jpg

苏为民,广州三元里街松柏岗社区社区党委书记。

他所在的三元里街松柏岗社区户籍人口4000多,来穗人口一万多,其中湖北籍人员5000多,倒挂的人口比例对基层疫情防控工作提出了不小的挑战。他和同事建起疫情防控组织架构,研发报到“小程序”,摸排与湖北当地建立联防联控机制,组织防疫党员突击队,为居家隔离人员做好基本生活服务保障。


4395x6571_5eabcc1bb84a7.jpg

阿邱,“广州街坊·狮岭一家人”旗下的一名志愿者。

他还是当地一支“飞翔救援队”小分队的队员。疫情期间,他和另外9名队友组成了一支专门的消毒消杀作业组,两三个人一个小组,轮班上。每次作业,手中的烟雾机,加背上的消毒水,整套装备下来阿邱要负重约70斤前行。防护服密不透风,“里面很热,5到10分钟就会出汗,15分钟左右身上就湿透了”。 


4000x6000_5eabcc16236a9.jpg

徐润贞,“广州街坊·越秀邻里”义剪志愿服务队队长。

从2007年开始,徐润贞就参加各种公益活动,参加义剪则已有13年的经历。由于经常参加义剪,一开工就是两三个小时,容易出汗,徐润贞干脆把自己也剪成了板寸,“这样头上出汗了就可以快点干,省事”。 疫情期间,很多人两三个月没有理发,所以她带领义剪队的队友,走街串巷为基层一线的抗疫工作者们提供起了上门剪发服务。


4480x6720_5eabcd4abd9e6.jpg

冯怡,广州机场高速收费员。

本来是坐在收费亭里,疫情期间,冯怡和同事穿着白大褂,戴上口罩、护目镜,引导车辆、检测体温、登记信息、放车通行,每个动作重复上千遍。除夕晚上,她吃完年夜饭回到收费站岗位上,深夜时一位车主开车经过,提着一袋糖果走向她:“送给你们的。”


3691x5103_5eabcd56e582e.jpg

潘涛,广州市客运交通管理处公交管理科科长。

公共交通领域的防控十分重要,尤其站场人非常多,如果出现疫情,可能会成几何级别的增长,所以大家压力非常大。潘涛深入多个公交场所,广州全市14000多台营运公交车、700多个公交总站、3万余名驾驶员,防控工作都落实到位。


4480x6720_5eabcd52c89f3.jpg

周巨标,道路养护人员。

原本负责清理道路障碍物、养护道路。今年疫情防控期间,他加入到了交通防检测队伍,对来往车辆进行引导登记,为车主乘客测量体温。

 


1217x1795_5eabcd55ac7b5.jpg

张辉源,广州公交集团白云出租车司机。

开了30年出租车,经历过非典,今年是他见过人、车最少的一个春节。疫情出现后,57岁的张辉源参加公司组建的爱心出租车队,免费载送交通枢纽站发热旅客和一线的医护人员。有一天,张辉源从医院接一位医生下班,上车后医生问他:“你接送我们医护人员不怕吗?”他说:“没什么,这个工作总要人来做。”



1175x1841_5eabcd5680b13.jpg

梁裕康,广州公交集团电车有限公司公交司机。

梁裕康说,自己没有跑固定的线路,一个片区里有好几条公交线,哪条需要就顶上去。今年开车,公交驾驶员不仅是司机,还是测温员。每天要接触很多陌生人,会否担心?梁裕康说,这是工作,做好防护,以平常心对待就行。


4480x6720_5eabcfa53c862.jpg

李斌,广州胡桃里金融城店老板。

疫情期间,餐饮业是受冲击最大的行业之一。李斌算了一下,一个门店1个月的租金接近20万,加上几十个员工的工资等,如果一个月不开门营业,至少要损失几十万。李斌积极面对困难,尝试线上卖团餐,自己开宝马车去送外卖。他说:我的战疫就是救自己和救员工。


3547x5665_5eabcf80a0f2a.jpg

莫师傅,广州胡桃里金融城店大厨。

胡桃里的大厨莫师傅和他的厨师团队都是四川人,大家都习惯了逢年过节加班,今年春节都留在广州。这也是他入行以来第一次遭遇的几乎全行业停工。我问莫师傅,疫情过后有没有什么地方特别想去放松一下的。他说,以后的事不敢想太多,而现在,最重要的是活下来。


3651x5477_5eabcf9838732.jpg

厨房小工,广州虾笼镇餐饮店。

清理小龙虾是件麻烦的事,要把虾头剪开,虾线扯出来。以前夏季的时候,这家专做湖北潜江小龙虾的饭店,一天可以卖几百斤龙虾。受疫情影响,生意惨淡,饮食业受影响,养虾的虾农也同样损失惨重。


3651x5477_5eabcf964489f.jpg

销售员,盒马鲜生广州家信店员工。

疫情期间,人们减少出门,通过盒马鲜生APP选购新鲜海鲜和食材的市民明显增多。


a33.jpg

广州市妇联员工和盒马鲜生的外卖女骑手。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广州的医护人员或坚守医院,或驰援武汉,奋不顾身,全心战“疫”。为了缓解他们的后顾之忧,广州市妇联和全市13家盒马鲜生门店的配送员一起出动,为上千户医护人员家庭送上当日的生鲜食品。


1248x1872_5eabcf99dddc5.jpg

 张杰,美团外卖小哥。

疫情期间,由于人们减少外出聚餐以及有些同事回家过年,张杰在疫情最紧张,街道空荡荡期间,外卖送单量却是平时的两倍。


3529x5346_5eabcfbc3e2ee.jpg

4000x6000_5eabcfa389b1d.jpg

饲养员,广州正佳极地海洋世界。

旅游业是受疫情冲击最大的行业之一,闭馆没有游客期间,动物的一日三餐也不能停。


5830x3813_5eabcfafea6eb.jpg

鲁柏青,广东康尔医疗科技有限公司生产部经理。

她的工作就是管理生产防护服,为医护人员战疫提供“盔甲”。 她在大年初一,就凭着自己多年的工作经验,根据设计文件开始了防护服样板制作。她以三倍工资召回春节回家的员工,日夜不停生产医用防护服。


4000x6000_5eabcfd358a48.jpg

小黄,制衣家庭作坊的个体户。

4月初,小黄一家从湖北天门回到广州海珠区上涌村,由于接不到加工订单,作坊几乎等同于停业,只能出去打临工。小黄一家四口居住在上涌村的一个60平方左右的两房一厅出租屋,客厅放了五台车衣机作为来料加工厂,客房住人。他和老婆以及妈妈都是做制衣的,小黄说,自己就是中国制造最底端的人。


6000x4000_5eabcfc5c1172.jpg

周姓夫妻,制衣工人。

俩夫妻都是十几岁时从湖北出远门打工,几年前离开北京郊区,来到广州海珠区继续做制衣。困在湖北两个月之后回到广州,开工量不足,收入比往年少了近一半,最近整个片区订单急剧下降后,复工艰难。


5015x3343_5eabcfcda7b2f.jpg

吴广宇和陈贇健,南都直播记者。

他们正准备进入一家隔离酒店采访。从医院病房到各行各业一线工作场景都能见到记者的身影,记者这份职业也从原来的文字采访向直播、视频等多媒体采访转型。


摄影:南都记者 谭伟山

编辑:谭伟山,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