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如今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下,不少人养成了不健康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身体也出现了很多状况。比如肥胖、“三高”,有些严重的还出现了代谢功能紊乱,进而引发糖尿病。
糖尿病的主要特征是高血糖,高血糖的长期存在会使人体组织器官,尤其是神经、心脏、血管、肾出现慢性损害或功能障碍,严重影响人体健康。
但实际上,糖尿病是可以通过培养健康饮食习惯来预防的,如果已经患有糖尿病,通过合理规划饮食也可以控制血糖,避免病情加重和恶化。
那么,怎样的饮食习惯才能保持体内合理糖分,减轻糖尿病的威胁呢?
一、 控制食物热量
对于血糖高的人,合理规划饮食首先要合理地计算和控制食物的总热量,保证每天的热量摄取控制在合理范围内。
那么怎样合理地计算食物的总热量值呢?
1、先计算自己的标准体重:标准体重(kg)=身高(cm)-105,女性的标准体重应酌情减去2kg。
2、根据标准体重计算每天热量摄取量:成年人在休息状态下每天每公斤标准体重给予25-30kcal热量,轻体力劳动30-35kcal,重体力劳动40kcal以上,儿童、孕妇、哺乳期、营养不良、伴有消耗性疾病每天每公斤酌情增加5kcal,肥胖者酌情减少5kcal。
二、 合理搭配饮食
控制食物热量的同时,也要注意食物的合理搭配,每天的热量一般按早餐1/5、中餐2/5、晚餐2/5进行分配。
这是因为上午多种升糖激素分泌水平高,肝糖原分解旺盛,容易发生餐后高血糖,所以早餐量要比中、晚餐量少。
1.碳水化合物
很对人认为严格控制主食可以降低血糖和体重,但事实上,对主食控制过严,进食的碳水化合物过少,会使人糖耐量减低,体内供能依靠脂肪和蛋白质的分解,胰岛素量就不能满足机体利用酮体的需要,而导致酮症。
所以,碳水化合物的摄入应适量,占总热量的50%~65%较合适。可适当选择粗粮类食物,比如玉米、紫薯、山药等。
2.蛋白质
蛋白质每日需要量占总热量的10%~20%。
动物性蛋白因含丰富必需氨基酸,生理价值高,利用率高,应占总蛋白量的30%左右,比如瘦肉、畜肉、禽肉、鱼、虾、蛋类、乳类等;
植物性蛋白的生物利用率较低,糖尿病肾病患者不宜摄入过多。
3.脂肪
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脂肪的摄入也应予以控制,一般约占总热量的30%,肥胖患者和心血管疾病患者,应适当降低脂肪摄入量。
选择脂类食品时,应尽量减少动物性脂肪的摄入,宜摄入植物性脂肪。例如:猪肉含脂高,羊肉、牛肉、鱼等水产品含脂低。鱼和鱼油因富含多价不饱和脂肪酸,具有降低血清胆固醇、降低甘油三酯的作用,应适当多选用。植物性脂肪中,以坚果类含脂最高,应少量食用。
4.高纤维食物
高纤维食物包括:粗粮中的玉米、小米、麦麸及各种干豆类,蔬菜中的蒜苗、胡萝卜、茄子,菌藻类中木耳、蘑菇、紫菜等。
高纤维饮食是2型糖尿病特别是肥胖型糖尿病患者饮食的重要构成部分,不仅能改善餐后高血糖,长期使用还可以减肥,纠正代谢紊乱,有利于控制并发症的发生、发展。
但对于消瘦型糖尿病患者、l型患者和有腹泻症状的患者应酌情减少用量。
三、 饮食注意事项
1.科学吃水果
糖尿病患者能否进食水果,要根据自身的情况决定。吃水果的前提条件是血糖要控制得比较理想,吃水果的最佳时间最好在空腹和两餐之间。
大部分水果都属于低GI食物(血糖生成指数低于55的被称为低GI食品),食物血糖负荷(GL)也普遍低,在控制好量的情况下是比较安全的。
2.饮食清淡
以低盐低脂低糖饮食为主,尽量选择少油少盐的烹饪方式,食用水煮、蒸、微波烹煮的食物,减少煎炸类高油食品的摄取 。
3.多饮水,少饮酒
可以通过大量饮水来稀释人体内多余的血糖,同时增加排尿可以排除人体内多余的糖分,达到降低血糖浓度、代谢体内废物的作用。
酒可提供热量,还会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糖尿病患者原则上不要饮酒。
饮食与血糖控制息息相关,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除了要注意健康饮食,还要增强锻炼,提升机体免疫力,药物治疗也必不可少。
来源:深圳市南山慢病防治院
编辑:曾美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