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求解粮食安全,专家:政策出发点应扩大开放、加强国际合作

南方都市报APP • 察时局
原创2020-06-03 13:42

“中国的农业安全应该是以食物安全为基础,以生态安全为红线,以社会安全为底线。”在6月2日举行的一场在线研讨会上,华南农业大学教授罗必良如此分析。

受疫情影响,全球范围内的粮食供应与安全问题屡受关注。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中美关系不确定性加大等背景下,中国的食品供应如何应对?如何满足国民营养升级的需要?

5472x3648_fca87c9fae8276d2638b23c7b6ea95

资料图。新华社记者 冯大鹏 摄

疫情可能扩大城乡收入差距

自3月末的国际粮食贸易波动以来,中国官方层面已多次公开回应国内的粮食供应问题。5月22日,在今年全国两会的首场“部长通道”上,农业农村部部长韩长赋再次强调,“中国不会发生粮食危机”。

虽然国内粮食库存充足、生产稳定,但疫情对农产品市场的冲击已然显现。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院长唐忠引用一季度经济数据分析认为,新冠肺炎疫情对经济的长期影响目前还不好判断,但短期影响非常明显。

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20年一季度GDP初步核算结果显示,一、二、三产业GDP相比去年同期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第一产业下降3.2%,第二产业下降9.6%,第三产业下降5.2%。

对于这一数据,唐忠表示,相比其他产业,疫情对食物系统的影响相对偏小,目前全球农业格局也不会有太大变化。但由于疫情隔离、收入减少、在外饮食下降等原因,食物系统在流通领域和消费领域的影响比较大。

同时,疫情对农民收入有较大影响,低收入与贫困群体获取食物的难都增大。这类群体的粮食安全可能受到影响。

华中农业大学经管学院院长李谷成表示,近年来农业的现代化进程是不断加快的,但疫情会延缓工业化、城镇化,乃至农业现代化进程。

李谷成警示,虽然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已从2009年的3.33:1下降到2019年的2.64:1,但由于疫情对农民收入影响很大,可能扩大城乡收入差距,延缓城乡居民收入均等化目标的实现。

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国际院长陈志钢也强调,社会中的脆弱群体往往受疫情冲击最大,面临很大风险。中国低收入群体数量很大,应对能力薄弱,可采取的措施比较少。从国际经验看,应强调社会保障的作用,在发放消费券、提供补贴时也要特别关注这个群体。

疫情挑战全球农业一体化格局

除短期的生产消费影响外,疫情对农产品国际贸易的影响不容忽视。在罗必良看来,新冠疫情作为一个标志性事件,存在时间长、不确定强等特点,可能对未来的农产品市场格局有重构意义。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农产品净进口国,近年来农产品贸易总额快速增长。中国去年的农产品出口额为791亿美元,减少0.8%;而进口额增长10.1%,达到1510亿美元,创历史新高。

但受疫情影响,李谷成梳理显示,中国的优势品种如蔬菜、茶叶、养殖型水产品出口受阻;粮食、油料等大宗农产品进口预期出现不稳定。疫情可能对全球农产品供需平衡和农业一体化格局构成挑战。

在具体的政策限制上,据南京农业大学经管学院院长朱晶梳理,3月初以前,蒙古、印尼、土耳其、俄罗斯等十余个国家均对中国出台了不同程度的进口限制,或临时暂停进口、加大检疫监管等。不同国家政策涉及的产品包括鸡肉、鸡蛋、鱼类、昆虫、两栖动物等种类。

对于这些进口限制,朱晶认为,这些国家并非主要贸易国,涉及的产品类别也比较少,暂不会对中国的农产品出口造成实质影响。但从长期看,值得警惕和提前研判。

另一方面,截至5月底,俄罗斯、埃及、乌克兰等国仍维持着多项粮食出口限制,涉及豆类、荞麦、柠檬、小麦、面粉、玉米、油、糖等产品。

对于这些国家的出口限制,朱晶认为,虽然世界农产品市场因恐慌而短暂波动,但世界粮食和肉类市场的基本供应没有问题。同时,增加肉类进口或将成为今后保障国内食物安全的更重要手段。

罗必良则分析,中国是人口大国,也是小农大国。前者意味着要保障食物安全、满足国民营养需要,后者意味着中国在生产、应急、竞争上的能力都相对有限。

“中国的食物安全,立足自身、规避未来的不确定性是要格外重视的战略性问题。”他强调,中国应谋求可持续性,让粮食安全最大化、不确定性和风险最小化,而非仅追求提高国际份额。

如何满足营养升级需求?

在疫情影响食物消费的同时,唐忠认为,中国也正处在营养升级的阶段,有相当一部分人的食物消费水平和结构将随收入增长而变化,食物需求还会保持上升。

2016年的一项调查就显示,城市和农村地区不同收入组的谷物、蔬菜、肉类、水果饱和消费量与《中国膳食营养指南(2016)》规定的标准尚有一定差距。例如,城市最高收入组的蔬菜食用量为133.95千克/年,而指南推荐的标准则为152.7千克/年。

长期看,国人对于营养升级的需求该如何满足?唐忠表示,目前以口粮为最优先的政策是合理的,但只考虑粮食安全或口粮安全已经不够,要综合考虑食物安全,回应居民营养升级的需求。

不过,唐忠也表示,中国农业用地与水资源有限,长期净进口可能难以避免。“世界9%的耕地能养活,但养不好收入不断增加、营养正在升级的19%人口;对资源丰富、农产品净流出地区的农业发展没有某种影响力,是非常不安全的。”他说。

虽然目前国际局势面临很大不确定性,但唐忠认为,从粮食安全的角度看,扩大开放、加强国家间合作依然应是政策的出发点。一方面要提高全球农产品的生产和供应能力,另一方面也需要提高技术、流通能力,需要国内有一定的跨国农业公司。

朱晶也表示,中国未来对贸易政策和贸易伙伴国的选择上,可能要有更加开放的心态。如果做到这点,中国将能以更有利的方式实现粮食安全。这也意味着,中国今后在农产品地区、品种的来源结构上,可能也会产生一些变化。


采写:南都记者 宋承翰 发自北京

编辑:吴斌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