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4日,俄罗斯在莫斯科红场举行“纪念卫国战争胜利75周年”阅兵仪式,有超过1.3万名俄罗斯军人接受检阅,展示200多件武器装备和70多架空中战机,其中素有“白天鹅”之称的图-160战略轰炸机亮相,其世界航速最快航程最远。
南都记者注意到,此次阅兵仪式受疫情影响,比原本计划时间推迟了一个半月,这也是时隔25年,纪念卫国战争胜利阅兵仪式再次安排在6月24日举行。此前,该项阅兵仪式已在这一天举行大约50年之久,后改为每年5月8日举行。
此外,此次阅兵仪式共有来自13个国家的代表团参加,包括中国、印度、哈萨克斯坦、塞尔维亚等,而被国人称为“中国最帅天团”的中国人民解放军仪仗队继2015年首次参加俄罗斯阅兵仪式后,再次亮相红场。
那么,疫情之下的俄罗斯阅兵仪式有哪些新的变化?
俄罗斯胜利日阅兵。
疫情之下推迟阅兵,时隔25年回归最初举办日期
按照往年惯例,今年的俄罗斯阅兵原计划于5月9日举行,但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阅兵仪式推迟到了6月24日举行,5月9日当天只举行了空中阅兵仪式。
南都记者梳理发现,选择24日作为阅兵日期有前例可寻。据资料显示,1945年6月24日,为庆祝战胜纳粹德国,苏联在莫斯科红场举行胜利阅兵。当时有24位元帅、249位将军、2536名军官、31116名列兵和军士、1850件军事装备参加了阅兵仪式。其中,200名苏联老兵将200面纳粹军旗抛向列宁墓,这一画面凝结成历史的经典瞬间。
从1995年起,纪念卫国战争的胜利日阅兵固定在了每年5月9日,一直持续到现在。在疫情影响下,俄罗斯将阅兵仪式推迟到6月24日,回归到最初举行该阅兵仪式的日期。
此外,据现场记者报道,阅兵当天红场周围进行了交通管制,安检口设置体温测量等环节,对于未戴口罩的观众,采取现场发放的措施。此外,现场观众席每隔2个坐一人,避免观众近距离接触。
南都记者注意到,除了阅兵当天采取一定的疫情防预措施外,俄罗斯此前在阅兵人员选取上也采取了一定措施。俄罗斯国防部长绍伊古表示,俄国防部优先选拔带有新冠肺炎抗体的军人参加阅兵。同时,为了杜绝受阅官兵感染新冠病毒,俄方将各受阅方队隔离安置。禁止方队官兵与军队文职人员、当地居民以及其他方队的官兵接触。他们的住所都经过仔细消毒。每位参加阅兵的人员每周新冠病毒检测次数不少于3次。
现代化装备和功勋武器同亮相
据俄媒报道,此次阅兵有超过1.3万名俄罗斯军人接受检阅,展示200多件武器装备和70多架空中战机,同时还有来自13个国家的代表团参加莫斯科的胜利阅兵式,包括中国、印度、哈萨克斯坦、塞尔维亚等。
同时,这场迟来的盛大阅兵式有很多亮点。 首先,这场阅兵将继承1945年6月24日的胜利大阅兵的传统,还原当年的场景,退伍老兵也有参加; 其次,在装备方面,有200多件现代化和历史时期的军事装备组成。其中,在装备列队中,素有“白天鹅”之称的图-160战略轰炸机亮相,其世界航速最快航程最远,具抗干扰系统,可携带常规武器和核武器。
南都记者注意到,阅兵仪式还展示了“虎式”装甲车、“伊斯坎德尔-M”导弹、T-90M“突破”坦克、BMP-3步兵战车、“偏流”防空系统、“山毛榉-M3”防空系统、TOS-2喷火坦克、“叶子”扫雷车、ISDM远程布雷系统等20余件新型装备。
对于此次阅兵仪式上新型武器的展示,军事专家曹卫东认为,俄罗斯通过红场阅兵来向外传递俄罗斯的意志,要用军事上的实力来保卫国家的安全,而不是向对手低头。
中国三军仪仗队
“中国最帅天团”时隔5年再亮相红场,代表团中规模最大
南都记者了解到,此次受邀参加阅兵仪式的13个国家代表团中,中国代表团是阵容最大、受国内民众关注度最高的方队,共有105名官兵,平均身高1.86米,平均年龄20岁,于6月13日就已飞抵莫斯科进行排练。
据了解,仪仗队按照俄军分列式进行曲,在国内进行了两个月的强化训练。抵达莫斯科后,针对合练和彩排的实际乐曲还进行了适应性训练。此前彩排中,他们迈着整齐步伐高唱《喀秋莎》惊艳了俄罗斯街头,火遍了我国社交媒体,被中国网友称为“中国最帅天团”。
值得注意的是,这次阅兵也是中国人民解放军三军仪仗队时隔5年,再次亮相红场阅兵。在2015年5月9日,中国人民解放军三军仪仗队就已在俄罗斯“纪念卫国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式上首次亮相。当时参与阅兵的中国仪仗队有102名官兵,排在10个外国方阵之首。
南都记者还注意到,近年来,解放军仪仗队多次走出国门,展示中国军人的飒爽英姿。 2010年9月16日,中国应邀参加墨西哥独立200周年阅兵仪式,这是中国三军仪仗队首次海外亮相。
此后,中国三军仪仗队分别参加了“意大利共和国成立65周年纪念日”、“委内瑞拉宣布独立200周年”、“墨西哥独立203周年暨墨西哥陆军成立100周年”等阅兵仪式,而最近一次参加国外阅兵是在2019年7月受邀参加白俄罗斯独立日大阅兵活动。
值得关注的是,应俄罗斯国防部长绍伊古邀请,我国国务委员兼国防部长魏凤和已于6月23日赴俄出席此次阅兵活动,进一步深化中俄两军互信与合作,推动中俄新时代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深入发展。
实习生王佳欣 南都记者潘珊菊发自北京
编辑:刘耀宁,潘珊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