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宝”重现!博罗公庄出土的春秋青铜编钟,尘封30载惊艳亮相

南方都市报APP • 惠州大件事
原创2020-07-07 22:50

南都讯 7月7日上午,激活文化瑰宝·助力文明实践“博罗文脉”溯源之旅系列活动在博罗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正式启动。启动仪式上,出土于博罗县公庄镇陂头神村的“国宝”——春秋时期七件一套的勾连云雷纹青铜编钟,时隔近三十年后再次惊艳亮相。

微信图片_20200707211011.jpg

据悉,博罗县是全国首批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试点县,博罗遗留有横岭山墓地、梅花墩春秋窑址、银岗春秋战国窑址等先秦遗址,以及东江流域先民的众多出土文物。

微信图片_20200707211015.jpg

据史料记载,“缚娄古国”始于春秋时期,位于东江流域,管辖地域包括今惠州、博罗、东莞、深圳一带。博罗置县始于秦朝,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客家文化、南粤文化在此相互辉映交融,使博罗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这是目前广东省内年代最为久远,音质最好,件数最多,保存完好的一套编钟。”博罗县博物馆馆长张向忠介绍,这套1984年出土于公庄镇陂头神村的青铜质编钟,一套七件,总重量35.45斤,大的一个20多斤、小的3.6斤多。出土后,一直在博罗县博物馆妥善存放,1994年被认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它的出土打破了岭南地区是南蛮之地一说,证明了岭南地区的文明并不输中原地区。”惠州市民俗专家林慧文称,这套春秋时期的铜编钟曾经参加过广东省文物普查成果展览,引起不小的轰动。

微信图片_20200707211020.jpg

这套编钟藏于博罗县博物馆近30年,从发掘的两三年后就开始作为博罗县博物馆的常设展品之一。然而,由于博物馆基础设施老旧,展出条件差,再加上相关资料和研究人才的稀缺,上世纪90年代,编钟被打包起来、存放在库房,再未展出过。此次借着“博罗文脉”溯源之旅启动的机会,国家宝物终于能重新展示它的魅力风采。

“通过勾连历史与现实,探寻博罗优秀古文明为现实所用的可能性。”博罗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张建光表示,“博罗文脉”溯源文化之旅系列活动为期5个月,由博罗县委、县政府组织的政府、媒体、专家、作家等四方社会力量,跨界融合以挖掘“特色文化基因”为导引,前往博罗“县镇村”全覆盖的397个“中心、所、站、基地、点、户”六级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深入基层寻觅博罗文化遗迹,挖掘博罗文明精神内涵,溯源博罗文脉,使博罗百姓了解、感知、关注本土文化,激发文化活力,产出文化效益,树立文化自信,并以人们喜闻乐见的方式推广新时代文明实践建设中的“博罗经验”、“惠州模式”。

“这套春秋时期勾连云雷纹编钟一共分为大小7件,是目前广东省唯一保存比较完整的编钟,较好地体现了岭南文化特色。”博罗县博物馆原馆长黄观礼介绍,博罗境内曾经三次发现铜编钟,唯有这一套没有被省里要走,一直在博罗县博物馆妥善存放。

微信图片_20200707211024.jpg

南都记者获悉,博罗县博物馆新馆有望在今年年底交付使用,届时“国宝”编钟将在新馆长期展出,市民在家门口就可目睹“国宝”风采,领略博罗文化源远流长。该馆目前正在面向社会开始了新一轮的文物征集活动,成功捐赠的市民将获颁捐赠证书,其所捐赠的藏品将有机会与“国宝”同台展出。

采写/摄影:南都记者黄海林 通讯员李巧珍

编辑:易福红

1
对这篇文章有想法?跟我聊聊吧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