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发(张春雷 摄)
新冠肺炎疫情给广告会展行业带来的冲击十分直接。疫情防控的紧张形势下,河北省石家庄一家文化传媒公司顿时清闲了下来。但负责人槐先生很清楚,这种清闲的代价是员工工资、办公室租金等成本对手上现金流的不断消耗。
为给疫情中的中小微企业纾困,今年2月份人社部等三部门决定阶段性减免企业养老、失业、工伤三项社会保险,执行时间为5个月。6月政策即将到期时,三部门再发文,决定延长上述政策到年底。这令槐先生松了一口气,因为这项政策可以使公司每月节省近4成的社保费,大大缓解了公司的现金流压力。烟台一家小型跨境电商负责人则表示,这项社保政策使他的公司节省了7成的社保费。
社保新政下也有“隐秘的角落”。广东一家服装加工厂今年面临订单大减、人力成本高等压力,但由于加工厂没有足员足额缴纳社保,新政纾困的效果有限,加工厂仍须独自面对发放工资和寻找订单的压力。社保新政从2月实施至今已是第6个月,这一政策效果如何?近日,几家中小微企业负责人和个体工商户向南都记者谈了自己的想法。
社保费节省了7成,现金流压力减轻
6月25日,人社部、财政部、税务总局下发新的通知,明确延长阶段性减免企业三项保险单位缴费政策实施期限,对中小微企业的免征政策延长执行到2020年12月底。这项政策原本要执行到今年6月底,政策执行期延长无疑对受益企业是个好消息。
槐先生告诉南都,他经营的这家文化传媒公司目前有18名员工,人力成本占总成本的30%左右。公司每个月要拿出2万多元给员工缴纳社保,这本来压力不大,但疫情暴发后,当地执行了严格的隔离政策,各种展会活动取消,其业务也大幅萎缩,发工资上社保成为公司要面对的一个压力。
不过,自从2月份出台社保新政后,这家公司每个月可以节省8000多元的社保费用,这对于一家小企业来说不算小数。“这次社保政策很实惠,目前够用,如果有其他社保政策更欢迎。”槐先生说。
今年全国两会落幕后不久,李克强总理到山东考察,其中一站在烟台蓝色智谷。跨境电商从业者刘春泽是现场汇报人之一,这名90后向总理介绍了他对减税降费等政策的感受。
刘春泽告诉南都,今年疫情给跨境电商带来一定的冲击,产业链和供应链受到较大影响。他这家公司经营成本中占比最高的是人力成本,比例高达76%,近百名员工每月社保企业缴费部分就有近10万元,这对于这家小型创业公司来说是一笔不小的开销。
不过,受惠于阶段性减免社保政策,过去五个多月公司每月只需要缴纳社保3万多元,相当于每月节省了7成的社保费,平均到每个员工身上即每人每月节省六七百元,“我们明显感觉到现在的现金流压力减轻了”。对于目前这项社保政策,他表示很满意。
小厂员工少有社保,难享新政纾困
新华社 宋为伟 摄
在7月21日人社部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人社部养老保险司司长聂明隽介绍,今年预计三项社会保险全年可为企业减少成本1.6万亿元,这一力度“规模空前”,远超2015年以来国家先后六次下调社保费率的减费力度,后者一共减费近万亿元。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只有符合条件即参保的企业才能成为受益者。根据相关法律规定,企业法人必须要为员工办理社保,但一个现实困境是,有不少小微企业常年没有足额足员给员工上社保,社保新政无法有力纾解他们当前面临的困难。
广东一家小型服装加工厂就面临这样的问题。这家加工厂主要加工针织女装、毛绒衣物,产品销往欧美、中东等海外市场。负责人周洋(化名)告诉南都记者,正常情况下他们有100多名员工,但海外疫情造成了订单荒,工厂无事可做,员工走了几批,目前还剩26人。
这26个人并不是人人都有社保。他透露,实际上只有5名办公区固定员工有社保,其他21人均是流动性很强的外地员工。“说实话怎么可能都有社保呢?都上社保的话我厂子就不用开了,根本没得搞。”他坦承。
周洋还表示,小型服装加工厂不给员工上社保的现象很普遍,这不只是企业主的选择,也是员工的普遍选择。“人家也不愿意缴社保,他们在老家都有新农合,如果在这上社保,每月扣几百块钱,他们也不愿意来干。”他说。
当然,社保新政今年依然可以给这家小厂节省5万左右社保费,只是对于周洋来说,这显然不够。周洋说,做外贸服装加工利润很低,目前海外各国“封锁”,不少订单取消了,人员工资和买布料的钱都要自己来垫,最怕的是加工完一批货客户不来收,损失只能自己承担。
以单位方式参保的个体工商户也可以享受阶段性社保减免政策。不过,个体工商户不缴社保的现象更加普遍。一家个体工商户负责人告诉南都,他雇了几名汽车维修工,但都没有上社保,工人也不希望上社保,因为不缴社保每个月到手的工资可以更多一点。
学者建议社保新政更加精准,长远应降低社保费率
“社保减免缓缴政策算覆盖率比较高的,46%的公司说享受到了,19%的个体户享受到了,这相对于别的金融支持等政策要高得多。”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讲席教授张晓波对南都记者说。
根据7月份中国企业创新创业调查(ESIEC)课题组主导的“中小微企业疫情生存调查”结果,张晓波发现社保新政对中小微企业复工复产还是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与社保新政覆盖面相比,享受到成本减免的比例仅为25%,而享受到金融优惠的企业比例更小,仅为15%。
疫情冲击下,不同行业有着不同的境遇。刘春泽的跨境电商在疫情期间受到的影响较小,公司运营已基本恢复。而周洋的服装加工厂在海外疫情加重后失去了许多订单,期间给员工放了两个月假期,如今开工生产,经营也仅恢复了不到一半,这还是在有优质客户的情况下做到的,已经好于同行。
郑秉文日前撰文指出,不同行业的小微企业所受到的冲击存在很大差异,如餐饮业、租赁业、交通运输业受到的影响大于建筑业、农林牧渔业等,还有些企业虽是大企业,比如大型餐饮集团,但受到的影响也是毁灭性的。他建议社保新政具体执行可以分行业,做到精准实施。
对于目前大量小微企业和个体户未参与社保的现状,业界更多是表示理解。张晓波认为,小微企业利润已经很薄,如果社保严格征收,很多企业可能会倒闭,不应该一刀切,盲目提高征缴率。
郑秉文则向南都表示,疫情过后的社保可及性要提高,门槛要降低,要让这些没有参保的群体参与进来,从长期看这对企业和职工都有好处。“社保也有个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问题,要降低门槛、降低费率。”他说。
中小微企业融资需求突出,“刷信用卡就是最好的融资方式”
对于许多享受到社保减免政策的中小微企业,融资问题依然是一个尚待解决的难题。刘春泽的电商公司目前经营和盈利状况都不错,但外贸行业的一个问题是回款周期长,尤其在疫情影响下,一些客户不能及时付款,而公司又要及时支付上游供货商的款项,因此现金流就变得紧张。
公司资金周转和抢占市场份额都需要融资,但轻资产的中小微电商又很难融到资金。刘春泽说,尽管当地政府非常重视融资问题,但银行方面并没有给出特别的举措。“一些银行来对接,但给到的点位条件和正常情况没有太大的区别。”他说。
槐先生也表示公司很需要低息贷款,因为当前业务萎缩且短期无法恢复,人员、办公室和库房都是成本,还有些款项无法及时收回,现金流同样紧张。“期待对会议会展行业有一些特殊的帮扶政策,尤其在低息贷款方面。”他说。
据7月份“中小微企业疫情生存调查”结果,5月份有48.8%的企业现金流可撑不到3个月,这一比例虽然比2月的63.3%有所降低,但依然很高。这项调查还显示,享受到金融优惠政策的中小微企业比例仅为15%。
张晓波表示,社保、税收以及金融等政策在落地执行中确实会有一些误差,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本身缴税费很少,再减也无法提供足够的支持,而且还有许多企业少缴或不缴税费。他认为,给企业纾困可能还需要别的政策,例如部分个体户和小微企业面临困难,主要与民生需求不足有关,可以补贴鼓励居民消费,间接帮助到这些市场主体。
谈到融资贷款,周洋说自己从来没有这样的打算,并非自己不需要,而是作为一家小企业,负担三四个点的贷款利率是不现实的,更何况实际贷款利率远高于三四个点。“求人不如求己,对我们来说,刷信用卡就是最好的融资方式,这个月借下个月还,实在不行就分期,没有比这个更直接的。”他说。
南都记者胡明山 林方舟 发自北京
编辑:程姝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