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大直播的“时光巴士”从滨海大道一路开往蛇口,滨海不仅是一条大道,更是深圳这座城市的生活场景。未来,更是要与海洋深度融合,是深圳城市发展的战略方向。中国杯帆船赛创始人晓昱、深圳市都会城市研究院院长高海燕两位专家在“时光巴士”里畅谈海岸线给城市带来的机遇与未来。
受访专家
▲晓昱:中国杯帆船赛创始人、首席运营官
▲高海燕:城市及产业运营专家、深圳市都会城市研究院院长
南都:深圳湾发展日新月异,您怎么看待这里的发展?
高海燕:深圳40年,深圳湾的变化也算是整个深圳40年发展的缩影。深圳湾早期是一片滩涂和荒地,如今已经成为典型的现代化城市,城市综合化的能力越来越强。深圳湾也是深圳乃至粤港澳大湾区在创新规模和能力上都处于头部的集群地区。未来,这里会是深圳作为全球化城市很重要的功能中心。
南都:深圳湾亦有海洋层面的意义。深圳有一个愿景是要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您觉得这个愿景包含着什么样的内涵?
高海燕:顾名思义,全球海洋中心城市首先是全球性城市或者全球功能性城市——其全球性经济影响力和产业影响力、现代化基础设施的国际化功能及枢纽能力、全球辐射和服务能力、全球化的城市文明。。。 其次,就是海洋城市。海洋资源丰富、城市经济结构的海洋突出性、海洋城市的综合服务能力、海洋科技的发展……都要在全球占有一席之地。 此外,还有海洋文明与滨海文化的全球融入度和引领性。包括海洋生活方式。
南都:说到海洋生活方式,晓昱老师作为中国帆船杯赛的创始人,能够谈一下初衷吗?
晓昱:2005年,我们一帮深圳人从欧洲最大的帆船制造基地订购了一条骑士号,开创性地从法国开回深圳,也是在这个过程里,我们就意识到深圳的滨海生活跟欧洲、北美发达地区的航海文化以及生活方式之间的差异,萌生了想要创办中国杯帆船赛的念头。
帆船赛是打开城市滨海生活方式的切入点,我们可以围绕着帆船,+旅游,+节庆,+船艇展、+音乐……而不仅仅是在海边玩沙以及在海里游泳,我们希望能够带动整座城市的滨海文化的多元化和纵深发展。希望通过帆船赛去推广帆船运动,推广航海文化和海洋城市的生活方式。不仅如此,帆船赛还有产业发展上的价值与意义,它带动的是整个航海产业的发展,包括制造维修,码头设施、培训旅游,还有高端服务业,是一个非常完整的产业链,我们也看到了产业链为城市带来无限的可能性。
南都:您觉得深圳成为全球海洋中心城市,还有什么进步空间?
高海燕:深圳市一个外向性经济城市。深圳工业产品每年的销售额几乎有接近50%是销往全球的,深圳城市经济本身也是在全球生产分工体系和全球价值链体系中的经济体。在电子信息业领域,深圳是世界最重要的硬件之都。所以在某种程度上,深圳已经是一个全球属性的城市。但在海洋城市层面,深圳需要进一步建立完整的有竞争力的海洋产业体系,促进深圳的科技创新和科技产业与海洋的融合,海洋工业、海洋电子、海洋生物医药、海洋能源。同时,我们加强海洋治理的能力,并且要积极参与全球海洋治理并拥有话语权。
晓昱:我觉得全球化不一定是地域上,它是精神价值和意识形态的流通,是信息的流通、价值的流通,还是人才的流通。 深圳作为全球海洋中心城市一定具有人才的向心力,吸引全球创意人才。
南都:您觉得建立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对于深圳有什么战略意义?
高海燕:建立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就是要立意于再造一个海洋深圳。深圳向海发展,要基于发展空间再造,增长方式创新和海洋文明发展。蓝色文明、蓝色科技、蓝色产业,蓝色创新,能成为深圳下一阶段的创新点和转型点。 深圳向海发展,就是要强化陆海融合。这样,未来其实有三个深圳,陆地上的深圳,海洋上的深圳,天空中的深圳。这在战略上是极具想象力的。深圳向海,是基于空间、科技、经济、文化上的全面与海融合发展。
统筹:南都记者 傅静怡
采写:南都记者 黄璐
摄影摄像:南都记者 刘有志 黄铭涛
扫码看40小时不间断直播
编辑:戴越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专题|“深圳40 我圳好看”即将开启40小时不间断直播,走进特区精彩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