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越秀区已建成碧道约5.05公里,另有多个项目年底完工

南方都市报APP • 一号楼
原创2020-09-20 14:01

mmexport1600057149913.jpg

南都讯 记者陈燕 通讯员赵雪 南都记者从广州市河长办获悉,广州越秀区高标高质打造珠江前航道(越秀段)、二沙岛环岛、新河浦涌、东濠涌共19.2公里碧道,串珠成链推进江、湖、涌水系互联互通,促进治水治产治城有机融合发展。现已建成碧道约5.05公里,有序推进珠江前航道(越秀段)、二沙岛环岛、新河浦涌等多个碧道项目,预期今年底全部完工。

坚持污涝同治,塑造水清岸绿的生态碧道

一是保障行洪安全。越秀区充分发挥二沙涌、东濠涌、新河浦涌、东山湖等水体防洪调蓄功能,汛期以预腾空手段提升调蓄库容,暴雨时通过站闸调度保障流域水安全,并以设置滩涂、种植落羽杉、水杉、蜘蛛兰等近水植物的纯生态方式,美化河床与岸墙,筑牢防洪缓冲屏障。

二是重塑水体生态。坚持“蓄洪防涝、生态治理”理念,开展新河浦涌片区、沙河涌流域排水单元达标创建和百子涌、橙基涌合流渠箱清污分流改造等项目,实现源头截污、源头减污和雨污分流、清污分流;同步将东濠涌、东山湖优质水源补入新河浦涌,以种植水生植物、树种更换、海绵堤岸改造等方式提高水体自净能力,解决富营养化问题,营造水清岸绿、鱼翔浅底的生态环境。

三是融入“海绵城市”。探索生态雨水净化循环模式,遵循“吸水、蓄水、渗水、净水”原理,采用透水地坪、沥青等材质铺装缓跑路径,并根据路侧排水口现状设置渗透绿地、下沉式植草沟、雨水花园等生态要素,利用卵石、砂石形成海绵体减少地表径流,缓解周边排水系统压力。

坚持以人为本,建设人水和谐的品质碧道

一是提升亲水体验。在保障行洪安全的前提下,基于新河浦涌带状肌理及地形变化,灵活运用二级亲水步道建设、驳岸改造等手段,通过局部挑空设置观景平台、精细化改造车行道人行道、新建步行桥、增加情景雕塑、优化照明灯光等措施,既满足市民与水互动的需求,又赋予步道驳岸疏朗开阔、动静皆宜的特色,丰富市民亲水体验,改善居民生活环境。

二是提升慢行体验。实施人行道放坡改造,化解接口高差,实现无障碍通行;通过迁移电箱、景观化设备箱、收纳沿岸管线等手段美化视觉形象,腾退人行道空间;并通过局部取消路侧停车带,拓宽滨水步行空间,提升街区慢行品质,保障慢行系统一体化设计;提升改造海珠桥、江湾桥、海印桥、广州大桥共4处桥下空间,拆除低利用率构筑物,扩大集散广场,完善休息座椅、止车柱、标识标牌、一体化趣味运动设施等设置,精细化满足群众需求。

三是加大空间贯通。针对二沙岛部分滨水空间封闭不通、慢跑锻炼空间不足等短板,分步贯通新世界花园、体育运动学院、省体育局等封闭段,融通城市公共空间、还路于民,实现二沙岛环岛碧道与东山湖公园碧道、新河浦涌碧道、东濠涌碧道互联互通,共同盘活老城公共空间资源。

坚持多元融合,形成产城人一体的功能碧道

聚焦“水安全、水环境、水生态、水游憩”综合提升,整合碧道沿线广州解放纪念像、民间金融街、星海音乐厅、东山湖公园等文化、商业、旅游、景观资源,以河为轴串联14个历史文化节点、9处主题公园、8处公建设施等元素,以水为魂融合红色文化、海丝文化、侨乡文化等多元文化,形成集生态廊道、行洪通道、休闲绿道、文化驿道、滨水经济带于一体的都市复合型碧道,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生态活力:

二沙岛环岛碧道结合二沙岛现有星海音乐厅、广东美术馆等公共文化设施,塑造“爱乐之路”、“智慧夜跑”等节点,同时在全岛碧道沿线合理布置党群服务驿站、公厕、体育便民设施等配套服务设施,将滨水生活与文体生活有机结合,为二沙岛多样化的人文活动和空间环境注入新活力。珠江前航道(越秀段)碧道在现有沿江空间基础上,提取沿线14个历史文化节点内涵,通过图文结合的地雕形式嵌入原有地面上,增加完善碧道解说系统,并与周边东濠涌碧道、新河浦涌碧道连接,串联形成老城丝路文化径。新河浦涌碧道通过营建东山印象、春园故事、河浦侨院三景,充分展现新河浦红色文化、侨乡文化印记,促进新河浦涌从行洪通道转变为生活文化廊道,实现还清于水、还绿于岸、还岸于民。


编辑:陈燕1

对这篇文章有想法?跟我聊聊吧
陈燕4.01亿
南方都市报记者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