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摄像头拆走好吗?”“我是你什么人,你有多少隐私!”

南方都市报APP • 南都周刊
原创2020-09-21 20:04

采写:张宁馨 倪奕玮 

脚本:张宁馨 

插画:吴静楠  


无处不在、无孔不入的父母对子女之爱,并非一个摄像头可以解决。我们在父母的关爱下成长,不知从何时开始,到了某一个阶段,你却发现这种无处不在的“关爱”,让人透不过气、无处可逃。这些场景每天都在发生:


场景1:幼儿园 VS 长大后

11_meitu_1.jpg



场景2:读故事 VS 看日记

11_meitu_2.jpg


场景3:婴童期房间 VS 青春期房间


11_meitu_3.jpg



场景4:亲身照顾 VS 偷看手机

11_meitu_4.jpg



儿子报警:父亲用摄像头查看举止

近日,一则#儿子报警称被父亲用摄像头监控# 冲上了热搜,引发网友热议。据“江苏新闻”报道,在南京,一名14岁男孩因父亲要在自己房间装监控报警。

在现场,父亲表示,男孩沉迷游戏,装监控是为了督促他学习,并现场反问儿子,“我监控你什么了,我是你什么人,你有多少隐私,我不可以监视你?因为我俩都在外面做生意……”

1080x595_3619949919ca14e7.jpg929x66_309cc1a4072b030b.jpg
916x56_d8508f0026657d5f.jpg
951x64_b605cbd7a3f390d8.jpg

在8月份,#通过摄像头监视女儿是否按时看书#也因为涉及儿童记者走访中发现,不少家长认为这种方式很有效,也有家长认为实属无奈之举,而孩子们则普遍认为,这样的沟通方法让他们感到不适。

1080x557_219d4432f457c545.jpg1080x241_cc5a614e3c59dc04.jpg
1080x1380_c00b827bd82c8d16.jpg
网友留言截图

在下方评论区,近万名网友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大多数网友觉得这种做法非常过分,而大量“感同身受”的评论涌入评论区。

不少网友回忆起自己小时候和父母之间的相处:“只要一锁上门,爸妈就会说你锁门里干什么?”,“被爸妈偷看日记”,“每天下班回家,摸摸电视机屁股是不是热的就知道我有没有看电视”…… 

被观察、被监视、被约束……这些词语成了评论区中频繁提到的主题词。

1080x557_1a4f13ad19ca14e7.jpg

在采访中,江苏泰和律师所事务所凌建豪律师表示,孩子也是有隐私权的,包括学习、生活和个人信息等,都是属于小孩隐私的内容。

家长也不理解,装摄像头管好孩子的生活和学习,明明是出自爱意和关心的体察,为什么会让他们一再退缩甚至感到恐惧呢?

1080x547_bd7c8678c0c7c76d.jpg

被掌控的童年阴影 

正在读大三的方也,到现在还记得自己小学三年级时被父母“掌控”的场景:那时,她买了一本带锁的日记,但不过两三天就被爸我妈破解了密码。当爸妈在饭桌上“无意”和她谈起一件她只在日记上写过的校园小事时,她发现自己的小秘密和爸妈的好奇心一起共享了。

当天晚上,她用刚学的英文连写带画,写出了一篇英文日记。
1080x495_e480f40be369853d.jpg

没出几天,方也的妈妈就忍不住开始询问她到底写的是什么,“她还告诉我,孩子和家长之间不应该有秘密。” 

从此以后,方也再也没有用过这本带锁的日记本。

爸妈的行为让方也感受到了“不尊重”,但方也并不认为这是错的,“这是表达关心的一种方式,他们会觉得从小到大都是这样,是关心我、为我好。” 

方也的经历并非个例。

2019年,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一部7分钟的中国风《包宝宝》,触动了万千观影者的心。故事很简单,讲述了一个母亲,意外获得了一个从包子变成的婴儿“包宝宝”,并无微不至地照顾他成长的故事。


9fbf041436414b8f8c3a82e8e6c4441f.gif

她本以为包宝宝会一直陪伴她身旁,而长大的包宝宝却开始渴望个人空间,保留自己的隐私,并不希望母亲全面掌控自己的生活。

随着包宝宝的逐渐长大,两者的冲突越来越多,到最后,失控的母亲几乎想要把包宝宝吞下肚子。

她想着,这样宝宝就永远不会离开妈妈了。

640x354_aae64a1ef7177163.jpg

这个荒诞的故事,其实来源于华裔导演石之予的亲身经历:她在两岁时随父母移民加拿大。因为父亲忙于工作,她在妈妈的过度保护和高压控制下逐渐长大。

在之后的采访里,石之予回忆到自己青春期时与母亲的紧张关系时说,甚至短片中最骇人的那一幕,也是她妈妈真实说过的话:真希望把你装回肚子里,这样我就随时清楚你人在哪里。

640x354_3332162e812b4ba2.jpg

有人评价道:这个妈妈没有自我。但更多人会认为,那里有我们父母的身影。

究竟什么才是真正的“自我”?

所谓“自我”,其实是不断成长的。在社会互动之中,人通过与他人的接触和沟通往来,逐渐摸索出来的一种我与他人之间的界线。每个人需要尊重他人的生活和隐私,当我们与别人沟通时,也应当尊重对方是一个相对独立的个体。

1080x377_df14caec37693cfc.jpg
网友微博留言截图

这种“人我界线”在家庭里尤为复杂——父母养育儿女,因为共生,在很大程度上会忘记与孩子之间的界线。而即使儿女已经长大成人,父母依然希望过多干涉你的个人生活,比如安装监视器,偷看日记和聊天记录等等。

前不久在《创造营2020》中出道的硬糖少女303成员陈卓璇,在一个采访中也提到,“我跟我妈妈,就不太会直接地去表达,然后我家里面其实有一个摄像头。” 

440x528_7710324dc16a5320.jpg
陈卓璇在节目中表示,家里安装了一个摄像头,
这样母亲就能随时看到她的一举一动。

即使自己的孩子已经长大成人,父母依然希望通过安装监视器,偷看日记和聊天记录等干涉孩子的生活。子女和他们的生活会默认为属于他们生活的一部分,表达和沟通失灵时,父母只能借助外力去了解对方。


“了解”背后,沟通失灵?

并非孩子都无法理解父母的“监视”。

“如果没有爸妈的‘监视’,我可能就‘废’了。”樊童现在就读于一所重点大学。他觉得,在家中装摄像头的行为不能算侵犯隐私,因为这和偷窥不一样,不能把一般的判定标准直接迁移到家庭场域内。 

进入大学,离开父母独立生活,让樊童开始认真审视自己和父母的关系,他开始慢慢从父母的角度思考问题。他认为,是否有摄像头并不是最重要的,“父母的出发点和有没有与孩子对话的空间,才是热搜背后最本质的问题。 ”

650x300_10dbd8a3f7177163.jpg
《小小的愿望》剧照
在采访中,南京师范大学儿童发展家庭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殷飞则表示,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监控作为一种工具,并不必然就是侵犯隐私,可以成为帮助孩子成长的工具,不能把所有对孩子的监督和帮助都看成是对儿童隐私的侵犯。

那么如何让孩子在心理上接受,以及在舆论上做理性的讨论?殷飞说,家长要和孩子做恰当的交流和讨论,孩子对同一个问题的认识在不同的交流和语境中是不一样的。 

在豆瓣关于“你以后会给孩子房间装监控吗?”的讨论中,绝大多数网友都表示自己和家长在监控相关的话题上交流并不愉快。

1080x433_89b3f5029778d5d2.jpg

解决办法也并非是死胡同一条。有家长完全可以跟孩子做另一套心理建设,家长@芬花柳丽就表示,自己在征得孩子同意之后,在孩子的房间安装了摄像头。摄像头只对着书桌,而且可以双向通话,主要用于叫孩子起床和跟孩子聊天。

871x632_082525a5d67d8ab4.jpg

她表示,孩子在经过沟通之后理解了,父母装监控是为了他的安全的良苦用心。

“摄像头”也许能够提高孩子学习的效率,但这终究是靠着外力来强迫孩子——家长应该花更多的时间,和孩子良好地沟通、互动、引导,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与健康的心理状态,从而使孩子能够主动、自发地学习、努力。


1080x608_811cade22a38a4a9.jpg
《小欢喜》剧照

现代化的工具固然厉害,但并非“合情合理”,否则这也是一种教育上的“懒惰”。

网友@hanawa花轮就讲述了自己成长中的故事:“我妈在我小时候,就算情书从书包里掉出来了,都不会拆开看。只要我不说她都不会问我的私人事情。就因为这样,我反而啥都想说。好高招, 因为她确实会站在客观的角度给我分析。”

这种建立在尊重之上的良性沟通,效果好于一味的“监控”。

编辑:王琦璋

2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