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新冠肺炎治愈者需常态化心理干预,不应被社会歧视

南方都市报APP • 健闻
原创2020-10-10 19:42

南都讯 “当前新冠肺炎治愈者等重点人群,需要常态化的心理干预。”在10月10日举办的2020年世界精神卫生日活动上,国家卫健委副主任李斌表达了这一观点。

自新冠疫情暴发以来,疫情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一直受到关注。西安交大公卫学院教授曾令霞等人在今年4月发表的论文显示,疫情期间公众出现不同程度的焦虑及抑郁心理问题,焦虑发生率达19.2%,抑郁发生率达21.7%。此前亦有调查发现,约三成民众出现抑郁、焦虑、失眠以及急性应激等症状。

据媒体报道,在10月9日的一场活动上,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第六医院院长陆林也表达了与李斌相似的观点。他认为,世卫组织评估认为,新冠大流行或将在1年~2年内缓解,但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或持续10年~20年。他表示,未来三年应关注这一问题,对新冠康复者的随访,应增加心理健康评估。

李斌也在10日的活动上表态,应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继续做好心理疏导、心理干预工作,特别是落实重点人群心理服务措施,减轻疫情所导致的心理健康问题和心理创伤。

陆林也参加了10日的活动,这次他关注了另一个问题:新冠康复患者在社会上遇到的歧视。他曾经接触过一名康复者,过去经常跟亲戚吃饭,现在打电话约亲戚吃饭,对方会直接挂掉电话。

“所以这个形势还是非常严峻的。”他强调,还有很多康复者因为社会歧视,没法恢复正常的生活。“我们希望全社会能科学防控,消除对新冠肺炎的误解和歧视。”

“我们自己也有可能将来的某一天成为病人,我们社会有包容、关爱、接纳的文化,社会才会和谐,我们自己的尊严才会得到尊重。”他说。

除了新冠肺炎带来的影响,李斌还强调,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各类人群也可能出现不同的心理问题,精神卫生和心理健康工作任重道远。

他表示,要扎实推进“健康中国行动心理健康促进行动”,加大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建立健全心理服务平台,形成覆盖全社会的心理服务网络。

同时,要全面强化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管理服务工作,关注贫困精神障碍患者的救治和救助,落实好各项帮扶措施,协助脱贫解困。并开展科普宣教工作,提升全民心理健康素养,引导公众形成“每个人是自己心理健康第一责任人”的意识,营造自尊自信、理性和平、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

 

南都记者 宋承翰 发自北京

编辑:梁建忠

对这篇文章有想法?跟我聊聊吧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