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4个省级贫困村扶贫产业、500多位种植大户的期盼,我来参加总决赛......粮安天下,我有责任。”9月中旬,在广东“众创杯”创业创新大赛—大众创业创富赛(以下简称“众创杯”大众创业创富赛)的总决赛现场,来自广东省河源市的张艺强说道。
这位个头不高、脸上总是挂着淳朴笑容的中年男人穿着为比赛特意准备的白衬衫,普通话里带着浓重的粤语口音。在水稻种植领域扎根了30多年的他成功打造了自有品牌“越王贡”大米,凭借着完整的产业体系,获得了评委们的一致点赞,成为当天创富组的铜奖获得者,也是当天唯一获奖的农业项目。
张艺强在“众创杯”之大众创业创富赛现场,为了比赛,他特意准备了白衬衫。(采访对象供图)
初衷:家乡农田荒废 心里不是滋味
自1989年起便开始研究水稻的张艺强今年已经51岁,黝黑、粗糙、充满褶子的皮肤是他30多年扎根水稻种植的见证。张艺强原本在华南植物园从事水稻品种研发工作,2003年返回家乡河源市龙川县,行走在龙川稻田埂上,向农民推广优质水稻品种。
“大米好不好吃,70%—80%是由品种决定的。”张艺强说,在推广水稻的过程中,他眼看着家乡农田一年比一年荒废,农民们利润微薄,心里不是滋味。2016年,便决定自己创业,创建了自有品牌“越王贡”。
“‘越王贡’名称取自南越王赵佗,‘贡’代表我们生产的米是最好的。”提起起名典故,张艺强一脸自豪。在他看来,龙川生态环境优良,具备晚造水稻的最佳气候条件,公司的5万亩水稻种植基地均处于东江上游水源保护地,有着天然优势。
经营模式上,张艺强采用“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实行统一供种、统一标准、统一收购、统一加工、统一销售等,在龙川县各镇设有30多个“三农服务点”。
“大米是有生命的,从刚收割的稻谷到最后呈现出来的商品米,它的软香糯等各品质都会发生变化。”张艺强说,采用全产业链种植方式可以追踪到所收购原粮的具体品种、具体农户以及收割时间。而为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张艺强提高了农户种植水稻的收购价。“比如晚造水稻,公司的合作价格是180-200元,比国家保护价高出了40元左右,保证农民有钱赚。”
他们还与四个河源市省级贫困村(瑚径村、礼堂村、双丰村、南坑村)的农户合作,直接带动约五六百家农户共同种植,与近300位贫困户签订合约,定向收购贫困户大米,开展精准扶贫。据张艺强的粗略统计,龙川县全县约1万名水稻种植户购买他们的种子或接受他们的服务。今年疫情期间,公司还向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和湖北省第三人民医院共捐赠了6万斤的自营品牌瑚泾富硒米,为战疫一线贡献力量。
目标:振兴广东丝苗米
创业路上艰难多,张艺强也同样遇到了不少“拦路虎”。2018年初,由于在农旅方面投资失败,张艺强的公司曾一度濒临死亡边缘。“收回来的门票费只够发员工的加班费,没钱交租金,到期的利息也要付,每天心里都拧成了一块疙瘩,愁得很啊。”张艺强感慨道,幸好公司及时从邮储银行获得了一笔贷款,才慢慢熬过了这道坎。
今年6月在邮储银行的建议下,张艺强参加了“众创杯”大众创业创富赛,希望听取评委们的专业意见。现场评委也针对融资需求、销量、品牌形象等给出了诚恳建议。“其实我知道大米很难做出亮点,我们一直在思考和探索更好的经营模式,这次来参加比赛,并不是说来寻找投资机构,而是希望结交有缘人,寻找有共同理念的愿意投身到乡村的创业伙伴。”张艺强坦言。
如今“越王贡”品牌已经逐步走上了正轨。今年9月,公司投资600多万元的水稻加工厂建起来了,旗下的三款产品华礼丝苗米、瑚径富硒生态米和农家鲜香米均通过了广东省扶贫产品的认证,可以进一步享受到扶贫政策红利。从“众创杯”赛事中获奖后不久,张艺强又迎来了喜讯,入围了返乡创业典型人物评选活动的优秀案例名单,被邀请参加“全国农村创新创业论坛”,与其他优秀乡创客和农业部部委领导交流互动。
张艺强在龙川的水稻生产基地。(采访对象供图)
“就像滚雪球一样,公司也越滚越大了。”张艺强笑着说,对于未来发展,他信心满满。现在他的目标很明确,要生产最优质的河源丝苗米,振兴广东丝苗米。他打算继续开拓版图,朝着20万亩水稻种植基地的小目标奋进。但同时,张艺强也告诫自己,不要着急,“越王贡”大米要用百年老店的方式,做精做深,积累好口碑,走出广东,走向大湾区。“步子可以慢,但一定要踏实。”
采写:南都记者 程小妹
编辑:卫志凌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专题】2020年广东“众创杯”创业创新大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