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行原行长马蔚华谈对深圳的感情,分享招行成功“六字诀”

南方都市报APP • 奥一新闻
转载2020-10-20 20:08


(▲招行原行长马蔚华这样谈对深圳的感情,专访中分享招行成功“六字诀”)

日前,在庆祝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之际,马蔚华被评为“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创新创业人物和先进模范人物”。“我心情非常激动,同时也感到任重道远。”马蔚华说。

1999年,马蔚华来到深圳就任招商银行总行行长。在他的执掌下,不到15年,招行从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小银行发展成世界500强企业。有人说,他是招行的“灵魂”人物,也有人评价他是中国最成功的银行家。

近日,马蔚华做客南方日报、南方+客户端主办的“逐梦者说-我和特区40年分享会”,分享了他和特区的故事,以及他对特区精神的理解。

“我最重要的时光和岁月是在深圳,我和这个城市早已同呼吸共命运。”马蔚华颇有感触。他喜欢深圳的包容、创新,喜欢这里,有使人为之一振的“向上的力量”。“我们深圳的企业家都要继续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以创新开拓城市发展的新征程,拥抱更美好的明天!”他激动地说。

(▲马蔚华做客“逐梦者说—我和特区40年分享会”精华版专访视频。)

扎根深圳

年轻城市有“向上的力量”

w640

南方日报、南方+:您第一次来深圳是什么时候?对深圳有怎样的印象?

马蔚华:第一次来深圳是上世纪80年代初期,当时我在人民银行工作,来总结招商银行的发展经验。那时的深圳就是一片大工地,处在热火朝天的建设中,深南大道正在修建,从市内到蛇口的道路,下了一场小雨后,变得很泥泞。

w640

当时,招商银行还是一个很小的银行,只有几间房,三十几个员工,像是一个信用社、一个银行网点。但听完他们在改革举措和体制机制创新方面的工作介绍后,我感到他们充满了活力。

比如他们采用了资产负债比例管理,这在当时是比较先进的管理办法。虽然,如今这一做法已经司空见惯,但在上世纪80年代,真的是难能可贵。再比如,当时的银行基本都还是“铁饭碗”“大锅饭”,招行就提出了“六能机制”——干部能上能下、待遇能高能低、员工能进能出。

南方日报、南方+是什么机缘让您选择投身银行事业?

马蔚华:当时,我在地方政府,后来又到央行工作多年,对货币政策、金融监管等领域比较熟悉,但并没有接触过商业银行,因此内心深处有想去商业银行工作的冲动。而且因为上次来深圳留下好感,所以对深圳比较向往。正好招商银行当时的行长年龄比较大了,他推荐了我作为他的接班人,就这么来了,不过过程也挺曲折。

风雨腾飞

在挑战中锤炼“六字真经”

w640

南方日报、南方+您到任后,在不到15年的时间内将招行从一个地方小银行打造成为一个世界500强的企业。招行飞跃式发展的背后有哪些秘诀?

马蔚华:概括起来就六个字——战略、管理、文化。随着经济的增长,中国个人财富增长加快。通过对比其他国家的历史发展过程,我们作出判断:国内很快将迎来个人理财时代。因此我们决定采取和别人不同的战略,发展零售业务、中小企业贷款以及非利息收入业务等,走我们认为很有前途的道路。尽管可能受外界反对,内部也出现不同的声音,但是当你认定是正确的时候,就要坚持。

当时我们的员工都记住了一句话,叫“不抓批发业务,眼前没饭吃;不抓零售业务,将来没饭吃”。20多年来,经历几届董事会、三任行长,大家都将这个战略一以贯之,如今招行成为一个颇具影响力的零售银行,证明我们的战略起点选对了。

此外,在银行变革创新的过程中,理念很重要。因此我们狠抓管理,而且强调管理理念的创新。我们有一句话叫作“因您而变”,这代表着招行的价值观和理念,就是以客户为中心。银行属于服务行业,客户就是太阳,我们就是葵花,没有太阳,我们这朵向日葵就会枯萎。

最后就是文化,也是一个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招行有很多好的金融产品,比如“一卡通”“一网通”等,但更为重要的是,招行能不断进行文化创新。回顾招行成长这几十年,“战略、管理、文化”正是我们不断发展壮大、不断开拓创新背后的原因。

南方日报、南方+2003年,招行有员工在内网上发表了一篇名为《招行向何处去》的文章,指出招行发展过程中的一些错误,您没有批评他,而是选择在全行发表。2007年在招行建行20周年原本喜庆的日子里,您自己发表了名为《危机报告》的文章。您为什么要这样做?

马蔚华:企业和人一样,最大的敌人是自己,当自己不能清楚认识自己的时候就很容易出问题。当时招行步步向上,不断受到社会各界的表扬,但我一直强调,招行的管理层,包括我自己,都不能有任何盲目乐观或是骄傲自满的情绪。

因此我们鼓励所有员工,可以通过实名或匿名的方式,在我们的员工论坛上,给所有的领导,包括行长、董事长,提任何意见。没想到我们的员工还真是敢提意见、敢于揭短。我每天都看,也让我们的管理层看。

说实话,有时候看完以后,心里确实不太得劲,有些话说得太尖锐,我们也会呼吸加快。但是想到员工是为了招行的成长,为了解决问题才提出意见,我们又会深受感动。至于在行庆时发表的《危机报告》,是因为我认为不应当过多讲我们20年来奋斗得到的成绩,更重要还是要讲我们面临的危机,提醒我们的干部要头脑清醒、戒骄戒躁,不断努力克服困难。

放眼未来

传统银行可与互联网金融优势互补

w640

南方日报、南方+当前,我国银行业的发展面临哪些机遇和挑战?

马蔚华:国家经济在转型,银行要高质量发展就必须适应国家战略,具体而言,信贷结构要和国家的产业结构调整相适应。此外,目前我国大力支持中小企业发展,推出了扶贫的普惠金融,也给我们带来机遇与挑战。过去,银行对于中小企业贷款的看法是认为其风险较高、成本较大。但现在得益于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尖端技术的支撑,我们可以有效控制风险、降低成本。因此,中小企业普惠金融得到了比较大的推进。此外,互联网金融也给传统银行带来很多挑战,很多互联网金融能服务到传统银行覆盖不到的群体。

南方日报、南方+有人用“颠覆”来形容互联网金融带来的变革。

马蔚华:传统的观念、做法确实面临颠覆性的变革,但是传统银行心里也清楚,多年来的发展,传统银行已经形成一些不可替代的优势。未来,传统银行可以和互联网金融实现优势互补,为社会提供更广泛的服务。因此,他们不仅仅是一个竞争对手,更是一个可以相互学习的伙伴。

感怀深圳

这里支持创新、包容失败、充满活力


w640


南方日报、南方+回首您在深圳的这段往事,深圳在您的生命中扮演了一个怎样的角色?

马蔚华:我人生中最重要的一段时光和岁月是在深圳,我感到自己的内在潜力得到了最大的发挥。深圳也给予了我很多机会,给我很多的人生启发。在我所有喜爱的城市中,深圳排第一。应该说,我和深圳这个城市早已是同呼吸共命运。

南方日报、南方+40年来,深圳吸引了不少梦想家、创业者在这里扎根成长,深圳的土壤为何能培养出这么多知名的企业和企业家?

马蔚华:深圳是个移民城市,支持创新、包容失败,所以创新者都愿意来到这里。它是个年轻的城市,有许多年轻人。年轻人充满梦想,有挑战精神,城市因此充满活力,又吸引更多年轻人,这是深圳的特点。此外,深圳还是个锐意改革的特区,很多创新举措是冒着风险去完成的,这是它与众不同的地方,也是特别有吸引力的地方。所以很多人,包括我自己,都是被深圳的这种独特魅力所吸引,在这里奋斗并实现梦想。

南方日报、南方+您对深圳的未来又抱有怎样的期待?

马蔚华:站在历史发展的新起点,深圳不仅要增强资本回报的能力,更要引领资本向善,金融向善,社会向上,不仅要为社会创造好的产品和服务,还应该尽自己的努力让这个世界变得更美好。回望四十年,深圳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发展奇迹。展望未来,深圳一定能够继续以改革为动力,创新求变,为人类建设新商业文明作出应有的贡献。正是因为热爱,希望深圳能够拥有更美好的未来!

2020年是深圳、珠海、汕头、厦门等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日前,习近平总书记出席了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

40年,多少风流人物汇聚于改革开放的前沿,书写传奇故事,搅动时代风云。

在广东省委宣传部的指导下,南方日报、南方+客户端推出了“逐梦者说-我和特区40年分享会”系列报道,邀请成长于特区、成功于特区、推动特区发展的领军型人物做客,谈对总书记重要讲话的理解、讲述他们与特区的奋斗故事。敬请关注!

【策划】姚燕永 谢思佳

【统筹】赵杨 胡良光 张由琼

【监制】赵杨 梁文悦

【主持人】赵杨

【文字】陈理 见习记者 钱明雅

【摄影】朱洪波

【海报制作】吴颖岚

来源:南方+

编辑:卢若情

对这篇文章有想法?跟我聊聊吧
卢若情3509W
南方都市报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