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余博士齐聚广州,未来五年的职教热点都在这场论坛讨论了

南方都市报APP • 南都教育
原创2020-11-24 17:34

“机器代人”背景下,产业工人培养体系如何重构?职业技术教育和工程技术教育的边界在哪里?1+X证书制度是一项怎样的改革政策?11月21日,第三届”大国高职教育“博士论坛在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举行,100余名从事职业教育领域研究的博士和研究人员齐聚,共同讨论职业教育的创新和发展。

这场论坛由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高职教育研究所、北京大学中国教育财政科学研究所和北京师范大学国家职业教育研究院联合主办,与会者来自北京大学、南开大学等国内50余家专本科高校和研究机构。

论坛上,来自南开大学的王星等专家带来14场学术报告和对话交流,涉及主题包括技能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1+X证书制度、职教高考、校企合作,以及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发展路径等,现场讨论热烈。

大国高职博士论坛.jpeg

厂办技校的“师傅带徒弟”是双向式提升关系

从历史社会学视角,南开大学的博士生导师王星分析计划经济时期国有企业厂办技校的历史经验,国有企业技能形成体系与国家工业能力积累的微观基础。他认为,国有企业技能形成过程中,曾经有“八级”工人技术等级制度、厂办学校和学徒制,这些在国家工业能力建设中发挥过重要作用。

王星认为,在计划经济时代的“厂办技校”里,学生、老工人和企业,三者是“互惠互利的共生关系”。“通过生产与学习的融合,双向式提升了学生与老工人的技能,由学生与老工人共同构成的生产空间里,实现了对企业原有技术的改进与革新,以及在技术创新上的显著成果。”

通过国企”招生即招工“政策,其建言现行职业院校校企合作,“背后核心利益的捆绑非常重要”。“国有企业开办技术类学校,通过招生增加了招工指标,这一政策将企业利益与学校利益深度捆绑在了一起。”

“王老师说的国企当中师傅跟徒弟的关系,这一点恰恰是我们现在高职院校里经常被忽视的”,广东工商职业技术大学副校长方泽强说。“我们总认为“老师比学生行”,但同时,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当中,它能够帮助老师改进,这对我们学校管理者也有借鉴作用。”

1+X证书制度要求职业教育“成效为本”

“由企业而不是行业主导标准制定,会带来什么后果?企业发证书,同类企业是否承认?对营利性的企业,是否要求它遵循公益性原则来做事?利益共同体如何绑定?”来自厦门大学的副教授李国强以“1+X:困境与出路”为题,分析“1+X”改革认知的困境、现实需求的困境、证书效力的困境和面向未来的困境等问题。

他提出,教育改革成功的前提,是"明道、树势、优术、择时"。对于职业院校,应“应着‘1+X’的名,做本该做的事”,以技能形成为目标,进行专业课程改革、校企合作和产教融合;对于企业,应尽量保证自身长久生存长久技术领先前提下,尽量多给职业院校技能培训带来更多新技术、新经验、新标准。

“成效为本”,来自重庆工商职业学院的郑绍红如是理解1+X证书制度下的职业教育课程建设要求。他说,1+X证书制度蕴含了职业教育课程建设模式变革的要求,职业院校需要适应1+X证书制度及其背后的企业人才需求逻辑。

“以学习者为中心,以目标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为,以学习成果为证据,从学习者、学习结果的视角来审视课程,能够进一步弥合与学习者之间的鸿沟。”他表示,这一理念要求教育者关注教育内容与学习者,以及社会需求之间的连接有效性,主动思考选取什么样的内容和知识来培养人才,从而提升与社会需求的契合程度。

会上,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高职教育研究所与北京师范大学职业与成人教育研究所同时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采写 南都记者刘雪 通讯员闫丽雅 李东生

编辑:刘雪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