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期间要警惕债务灰犀牛,真正改善收入分配

南方都市报APP • 一号楼
原创2020-11-29 01:10

南都讯 记者冯芸清 “十四五”期间中国发展既有美好前景,也面临重大挑战。在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所长张晓晶看来,其中一个就是债务灰犀牛。

11月27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广州市社会科学院共同主办的“中国宏观经济运行与政策国际论坛2020”在广州举行,主题是“迈向‘十四五’的新发展格局与大湾区融合”。

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下,全球范围内债务攀升。截至2020年三季度,根据国际金融协会(IIF)估算,全球实体经济债务规模达206万亿美元,而政府债务攀升最快。虽然困难或危机时期,公共部门杠杆率(公共部门债务/GDP)的攀升是常态,一些发达国家的政府杠杆率超过了100%。。

但张晓晶指出,如果仅从IIF给出的“中国显性的政府杠杆率只有40%多”这一数字来认识中国的债务结构和风险是远远不够的。事实上,在中国实体经济总债务中,企业债务占六成;企业债务中,国有企业债务占六到七成;国有企业债务中,近一半为融资平台债务。

张晓晶.jpg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所长张晓晶。

“据此,我们可以重新‘解构’中国的债务灰犀牛:即私人部门(居民+非国企)杠杆率与公共部门(国企+融资平台+地方政府+中央政府)杠杆率。中国公共部门杠杆率大大超过私人部门杠杆率,而这一点是与世界其它国家(除日本)有着显著的差异。由此可以判断,中国的债务风险向公共部门集中。”张晓晶分析道。

不久前,市场出现了国企债务违约的情况,引发广泛关注。但张晓晶认为,这实际上是打破刚兑,以市场化方式化解公共债务风险的重要途径。因此,要在新发展格局的大背景下形成“可持续”的债务积累模式,首要的是真正推进收入分配的改善,因为收入差距是信贷扩张冲动的重要诱因。

张晓晶进一步指出,同时,金融科技要真正服务于实体经济,当前的金融科技在某种程度上使得杠杆率攀升得更快了。此外,取消政府隐性担保、打破刚兑,让传统的公共部门债务积累方式无法为继,这样才能形成以市场化风险定价为基准的“可持续”的债务积累模式。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院长何德旭则预计,到2050年,中国将建成世界重要的金融强国,拥有发达的现代金融体制。

何德旭.jpg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院长何德旭。

何德旭表示,我国建立“现代金融体制”,要重点关注三方面:一要完善金融支持创新体系,避免伪创新特别是脱离为实体经济服务的创新、超越监管能力和水平的创新、处理好创新过程中的风险;二要统筹金融发展与金融安全,牢牢守住安全发展这条底线;三要夯实基础——金融基础设施。主要包括完善金融法律法规,规范金融会计统计制度,提高金融业信息化水平(重点是征信体系、社会信用环境),建设金融人才队伍,统筹规划金融业综合统计、反洗钱以及金融市场登记托管、清算结算、支付、征信等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境内外各类金融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构建适应金融双向开放的金融基础设施管理体系,要保障金融制度、金融体系安全高效运行。

1号楼.jpg

编辑:冯芸清

对这篇文章有想法?跟我聊聊吧
冯芸清1.57亿
南方都市报记者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