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封银信抵万金,追溯跨越山海的家国情思

南方都市报APP • 感光度
原创2020-12-04 16:09

950x298_5fae733bc27fa.gif

银信是什么??

戳视频↓↓

一秒带你穿越时空看银信


“试观泰西(旧泛指西方国家)各国无不藉机械发明而至富国也,惟我中国机械人才尤为欠缺,他日学业完成,裨益定然无限”,“倘我辈少年个个能具此心理奋勇向前”,“不难国家一跃而之富强”“方能与列强并驾者,岂不美哉……”这是一封侨批中的豪言壮语,收藏在五邑大学广东侨乡文化研究中心。

pic_853879

一封收藏在广东侨乡文化研究中心的银信,信中描述了少年想通过学习机械以致富强国的抱负。

广东五邑侨批整理、研究专家刘进教授每次读起,都会被其中的华侨精神深深感动,他说,“什么是华侨精神?吃苦、进取、孝敬老人,爱国家、爱家乡、爱家人,我认为这就是华侨精神,华侨精神就蕴含在这一封封的侨批里头。”

pic_853880

广东侨乡文化研究中心教授刘进正在阅读银信,他研究“银信”,注重书信的内容。


侨批即华侨书信、汇银

什么是“侨批”?“侨”即华侨,“批”为广东潮汕侨乡方言中“书信”的意思。简单来说,“侨批”就是华侨与家乡亲人往来的书信。而在江门五邑地区,“侨批”有一个更广为人知的名字——“银信”。

江门市博物馆馆长黄志强告诉南都记者,侨批其实是一个方言,潮汕地区叫“侨批”,江门地区叫“银信”,其实两者是一种东西。“银信”既是“汇银、侨汇”,也是给家乡亲人的家书。

pic_853870

江门本土银信收藏家罗达全收集的“银信”。

据资料记载,在公元8世纪,中国广东、福建就有民众出洋到东南亚谋生。1840年以后随着中国国门被打开,海外移民形成潮流,广东、福建成为中国最大的国际移民迁出地,华侨也逐渐由东南亚扩散到美洲和大洋洲。海外华侨华人肩负着改善家人生活境遇的重任,他们通过源源不断地汇寄血汗钱和书信,与亲人和家乡保持着密切的经济、情感和信息联系。形成“侨批”(银信)这种独特的书信与侨批(银)合一的国际移民文献。

五邑大学广东侨乡文化研究中心教授、广东五邑侨批整理、研究专家刘进表示,侨批最初出现于19世纪30年代,到1979年侨批业务归口中国银行管理退出历史舞台,历时近一个半世纪。据统计,20世纪50年代仅广东省每月的侨批数量就达30余万封,目前尚有大量侨批流转于民间。


五邑银信可以做很多大事

pic_853875

江门市博物馆馆长黄志强给南都记者讲述“银信”的故事。

虽然说侨批和银信是同样的事物,但却有着很多不同的特点。

黄志强说,潮汕侨批和五邑银信有一个很大区别,五邑银信除了可以解决家里的问题,还可以办很多大的事情,比如买田买地,可以建碉楼、可以建楼房。

究其原因,刘进介绍道,江门五邑地区的华侨移民方向主要是北美、澳洲等发达国家,这些地方的华侨收入相对较高,而且由于距离较远,每次寄钱的数额会比南洋的华侨多。刘进说,“侨汇多了以后,家乡侨眷会做一些投资,买田买地,建房建工厂,进而推动侨乡从农业社会向工商业社会转变,也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五邑地区出现了诸如梅家大院、赤坎等几百个因侨资而兴起的侨墟。”

刘进介绍道,海外华侨华人还通过侨批(银信)给家乡捐钱,办学校、办医院、办侨刊,不少华侨为了让子女接受比较好的教育,十多岁便送到国外留学,这也是为什么江门有这么多院士,港澳地区有这么多江门籍名人的原因之一。

“国家有难时,海外华侨心系祖国,通过侨批(银信)救国”,刘进介绍道,在辛亥革命时期,有的华侨把工厂卖了,把家里值钱的东西卖了,把卖来的钱通过侨批(银信)捐给革命;在抗日战争时期,海外华侨侨领号召给国家捐款买飞机,买医疗物资,“让我感动的是,看过这么多捐款的侨批(银信),没有一个人抱怨,而且他们都会写到一句话——‘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侨批里有家乡 也有国家

在江门市博物馆的银信展柜里,整齐陈列了一封封侨批(银信)。黄志强指着其中一排正面中间画有红标的侨批(银信)说道,“这种叫红标封,是标准的银信,封面写着地址、汇款多少钱,里面放入家书和汇票。家乡亲人收到侨批(银信)后,就能取出里面的汇票到对应的银号或者商号兑换钱。”

pic_853873

江门本土银信收藏家罗达全展示他收集的“银信”。

“许多侨批(银信)写的内容不是很多,但从字里行间却能感受到其对家乡亲人们的思念”,江门市本土银信收藏家罗达全拿着新会籍华侨陈端寄给家乡的兄长陈寅立的侨批(银信)念道,“(家乡)有天然的高山,绿悠悠的田野,可爱的村庄,这是一幅多么美丽的图画……” 

除寄托思乡之情,还有不少侨批(银信)记录了海外华侨华人的爱国情怀。1931年11月,美国华侨关崇初给弟弟写信说,“要送孩子阿炯到美国政府主办的飞行学校学习驾驶技术,他希望阿炯能够“专心学习,将来得以成功回国最大用之事业也”。1937年10月,华侨刘炳良写信说:“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华侨分子更应踊跃,缘平素受制于人之苛例下,实指不胜屈,岂非我国积弱之故耶!凡我侨胞,既不能前方杀敌,亦当勉输财力,誓为后盾,方不负七尺之躯也。钱财如粪土,国破家何在?” 

此外,刘进还介绍了一封美国华侨的侨批(银信),“这位华侨认为在餐馆打工永远没有前途,若改行去学机械和电学,不仅自己可以致富,而且对国家富强也很有作用。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进步则国进步,我觉得这就是华侨精神。”


“侨批档案”入选世界记忆遗产名录

经过100多年来的变化,侨批(银信)这种民间档案遗产日益珍贵。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民间的集邮和文物爱好者着手收藏。20世纪80年代起,政府逐渐重视对这种民间档案的保护,投资进行征集、保管。

pic_853877

江门市博物馆馆长黄志强给南都记者讲述“银信”的故事,当时的信柜。

黄志强介绍,银信档案作为江门地区重要的华侨文物资料,历年文物征集工作始终将银信作为文物藏品征集的方向之一,在征集工作中做到“逢银信、必征集”,尽可能多地将银信资料纳入馆藏体系。截至目前,市博物馆馆藏银信档案资料约2.6万件(套),其中华侨书信约6000件(套),金融票据2万多件(套);台山市银信博物馆展出389件展品,包括330件原件;开平市博物馆目前收藏银信1214件(套),包括书信、票据、记账簿、年结簿等。

pic_853872

江门本土银信收藏家罗达全收集的支票。

2013年,“侨批档案”入选世界记忆遗产名录,五邑银信是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中国第一侨都,江门拥有着数量多质量高的银信。据广东侨乡文化研究中心教授刘进介绍,约15万份侨批列入侨批申遗文本,其中江门就有约4万份。

pic_853878

江门本土银信收藏家罗达全收集的“银信”。

近年来,江门通过办展览、举办侨文化活动等方式,邀请民间力量共同参与到银信的保护活化当中,越来越多民间收藏家有了平台向公众展示其收藏的银信。罗达全表示,其收藏的银信,有5件被选入“侨批档案——海外华侨银信”世界记忆类遗产文本。2019年,“少年中国说”——月是故乡明2019华侨书信朗诵会在开平碉楼举行,江港澳青少年学生,美国、澳大利亚、委内瑞拉籍华人华侨代表,国内朗诵名家用朗读华侨家书的方式与华侨先辈作跨越时空的深情对话。现场不少诵读的华侨书信都来自罗达全等民间收藏家,这给银信保护活化不断注入新的力量。


统筹:田霜月 潘劲松

采写:南都记者 罗忠明

摄影/视频:南都记者 陈辉 许燕玲

编辑:许燕玲

2
对这篇文章有想法?跟我聊聊吧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