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6成未成年人玩手机游戏,省人大代表建议实行游戏分级

南方都市报APP • 奥一新闻
原创2021-01-26 20:04

“建议实行游戏分级,建立游戏用户身份识别系统...加强未成年人网络游戏使用管理。”

在广东省两会上,省人大代表石中心提出了关于限制未成年人玩电子游戏的建议。

微信图片_20210126185329.jpg


未成年网民规模达到1.75亿

据悉,2020 年我国智能手机普及率达到 69%,排名全球第 15,其中城镇 00 后智能手机普及率达 82%,远超发达国家。

《2019 年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研究报告》显示, 2019 年未成年(未满十八周岁的公民)网民规模达到 1.75 亿。

我国网络游戏产业迅猛发展,《2020 年中国游戏产业报告》显示, 2020 年移动游戏市场收入为 2096.76 亿,同比增长高达 32.61%,这意味着具备强大交互性和娱乐性的手机游戏作为急剧膨胀的新业态已经成为游戏市场的主流。

但是,不容忽视的是,在满足群众休闲娱乐需要、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同时,大量充斥着暴力、血腥、色情、恐怖元素的手机游戏让很多追求 新鲜刺激的未成年人欲罢不能。这类精神控制力、人群扩散力惊人的手游逐渐沦为大量未成年人成瘾的“精神鸦片”。

 

超6成未成年人玩手机游戏

从网游对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影响来看,引发了生理和心理两方面的问题。

首先是造成未成年人视力下降、危害大脑发育、颈椎骨骼畸形病变、神经衰弱、免疫水平降低等,影响身体健康。而长久沉迷于网络游戏,更大程度地会引发抑郁、冷漠、焦虑、偏激、狂躁等情绪问题,形成极端性格,影响心理健康发展。甚至扭曲现实认知,精神空虚,影响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塑造。

未成年人自身的发展情况,首当其冲影响的便是其家庭关系。在沉迷手游虚拟世界之时,对专注力和深入思考能力的破坏,导致厌学弃学、游戏人生,引发家人担忧、着急上火,爆发激烈家庭矛盾等情况。

而从以往大量的案例来看,有的未成年人为了获得更好的游戏体验和成就感,耗费大量金钱进行充值,增加家庭经济负担。形成不良的生活习惯,阻碍正常人际交往,淡漠亲情,导致家庭关系紧张。

而毫无疑问的是,对未成年人个人以及家庭关系的影响,也会对社会安定和国家前途造成连锁效应。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青少年的“拔节孕穗期”要精心引导栽培,帮助他们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但近年来我国未成年人玩手机游戏的比例急剧增加(占六成以上)身心健康受到严重危害,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受到较大影响。

 

三方面建立起保护屏障

“少年强,则国强。青少年是一个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 我们要凝聚共识、齐抓共管,下大力气用重拳、出利剑坚决斩断手机游戏伸向新一代的黑手。”石中心表示。

针对如何地规范未成年人使用网络电子游戏,石中心从政策、机制和措施三个方面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首先是政策方面对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石中心认为,第一步要完善立法、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体系,实行游戏分级。合理界定游戏范围,尤其是“不适宜未成年人接触的手机游戏”范围, 明确家庭、学校、政府、企业、群团组织、社会力量等各方的监督保护职责。

其次是建立游戏用户身份识别系统,强化网络游戏企业主体责任。公安部牵头与游戏企业共同建设统一的身份识别系统,提供游戏  用户身份识别服务,准确验证未成年人身份信息,实现跨平台使用网络游戏时间的数据互通,掌握未成年人跨平台使用游戏的总  时间并采取强制退出等严格约束措施。

而在机制管理方面,需要先加强游戏内容管理。包括制定手机游戏行业规范,严格审核游戏题材、内容、玩法。深化职能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会商研判、执法协同机制。

再有是进行强化行业监管。包括健全约谈警示、定期巡查、联合惩戒、黑名单等监管制度。对未履行审核义务、放任不良价值观传播的游戏生产企业依法高限处罚,对游戏行业征收高额税费。

而除了以上的规范之外,石中心认为还有许多可行的举措是需要社会各界来一同践行的。

在企业主体方面,可以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和生物感应技术,建立需要未成年人和监护人同时进行人脸、瞳孔、指纹等多重认证授权的登录系统;限制游戏充值金额和方式,设置双重验证支付系统,未成年人在登录或购买时,向其监护人发送征得同意的信息提醒。

而学校与媒体等也是必不可少的支持力量。包括营造良好校园环境,提升青少年网络媒体信息素养,增强辨别能力,正确引导,培养孩子的自控力和健康生活习惯;强化社会教育,加大在新媒体、电视台、报刊的宣传力度, 劝导青少年“少打电子游戏,游戏有害健康”。

 

 奥一全媒体记者 麦妙钿

编辑:麦妙钿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