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第二十六个世界读书日。每到这个日子,如何从娃娃抓起、培养国民良好阅读习惯就会成为一个大家关注的问题。
教育部近日印发了《中小学生课外读物进校园管理办法》,办法中列出了“存在低俗媚俗庸俗等不良倾向”等12条负面清单,提出存在“负面清单”中的情形之一的,均不得推荐或选用为中小学生课外读物。
资料图
面对这个办法,有人疑惑:《管理办法》出台后,是否会出现学校和老师不敢为学生推荐书目的现象?对此,教育部有关负责人回应称,《管理办法》明确了推荐原则和推荐标准,列出不得推荐或选用为中小学课外读物的12条负面清单,“只要把住这些要求,就可以大胆推荐了。”
为什么会有这种担心?因为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要让其养成阅读习惯,周边的氛围至为关键。孩童时期的亲子共读,进入学校后老师的熏染,乃至名人对读书经验的分享,都会直接影响其对读书的态度。实际上这也正是名人荐书这种形式广受欢迎的原因。
假若限制太多,谁还愿意和孩子们就阅读展开交流?
但这种担心其实是一种误解。列出“负面清单”,相当于“法无禁止即可行”,在清单之外,有着广阔的世界。
读书范围宜宽,任何一本好书都会给认真的阅读者以丰厚的回报。世界读书日,人民日报约请了几位专家分享其体会。他们的专业不同,喜爱的书有差异,但都有一个共同的习惯:被书籍所涵养,也被书籍所成就。
无论是历史学家金冲及感言如何练就历史眼光,文史学者叶嘉莹感慨《论语》、唐诗对生命的感发,还是数学家丘成桐从数论中体验数学魅力,科幻作家刘慈欣教你认识看似枯燥的牛顿三定律中的“对称之美”,都是在用金针度人。他们的阅读体验为青少年打开了求知、求美的大门。
视觉文化兴盛,但书籍的作用不可替代。当越来越多的人喜爱读书,愿意和孩子们交流和分享读书经验的时候,青少年与书的距离肯定会越来越近。
编辑:何起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