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报道,五一假期,河南登封少林寺景区游客暴增,寺内一片竹林遭到摧残,数十个大人带着小孩反复攀爬竹子,吊在上边荡秋千,导致一些竹子扭断。竹林里,上百人刻下了 “某某某到此一游”“某某与某某1314”等字迹,还有小朋友爬完竹子,当场开始刻字。
每年的“五一”“十一”长假都是乱刻乱画乱爬等不文明旅游行为的集中爆发期。景区工作人员喊破嗓子,不能爬的,游客还是爬了。而“到此一游”“我来了”及个人签名见缝插针,工作人员不得不用汽油、二甲苯等定期清理。更不要说因此破坏的文物,还遇到难以修复的问题。
对于这些不文明行为,旅游法明令禁止并提出对于刻画、涂污或者以其他方式故意损坏国家保护文物、名胜古迹的行为,可处以警告、罚款甚至拘留。不少地方还出台了相应的旅游“黑名单”制度,有些法院判决甚至让不文明之人付出“疼到肉”的代价,但是仍然有人“前赴后继”。
对不文明旅游行为,一方面景区管理要在严防死守中创新更好的堵的办法,同时,游客也要有愿意管“闲事”的素质。像少林寺竹林内,有游客发现孩子刻字,及时出言制止,就立刻起到了好的效应。即使不是所有游客都能管“闲事”,但只要一部分游客能这样做,不文明旅游的行为就会大大减少。
另一方面,要从需求侧的角度,来考虑供给侧的满足。游客的不文明行为,从心理角度说,属于心智不成熟的一种表现,一些游客也不是故意抱着“我要破坏这个景区”的想法,只是出来旅游刺激了释放的冲动,却没把握好规则。如果释放情绪的需求能得到满足,或许很多游客就不再会有不文明行为,至少会减少不文明行为。
比如,有些风景名胜区设有留言墙,用以满足发泄游客释放情绪的留念欲望。2013年,武汉黄陂区木兰云雾山景区为刻字留念新增一项服务项目:付50元制作费,就可将该游客的姓名、籍贯、留言和日期刻在一块待烧的砖坯上,进窑烧制后,将这些“留言砖”专门砌成一面游客留言墙。
与这种市场化引导相对的,则是黄鹤楼景区设置“电子涂鸦墙”。游客不仅可用手指作画并保存,还可以轻松查询,既满足了游客“到此一游”的涂鸦需求,也有效减少了乱刻乱画现象的发生。按照这一思路,景区除了可以设置“涂鸦墙”外,还可以专设“爬树区”,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满足家长带领儿童爬树的需求。
总之,景区治理不文明旅游行为的同时,也可以从让游客旅游更有收获感的思路出发,为游客的情绪释放需求找到一个“出口”。这个“出口”如果有好的文创支撑,说不定有机会成为一个网红打卡地,进而带动更多游客来景区。□ 丁慎毅
编辑:张子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