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一集节目送一集热泪,你可以永远相信《典籍里的中国》

南方都市报APP • 要闻
转载2021-08-11 14:47
从春天播到秋天居然才只播了一半,如此考验观众耐心的节目,在新品迭出的文化消费环境中还能牢牢抓住观众的心吗?

《典籍里的中国》用实力作答

8月7日,立秋这天,观众们终于等到了《典籍里的中国》第六期《孙子兵法》。

一位观众感慨道:“真的是盼星星盼月亮,可是,每当我们欣赏节目,就知道在每句台词、每幕画面、每个细节背后,有群人一定夜以继日、呕心沥血了很久很久。非常荣幸我们能在厚重的文本之外,拥有如此具有声画冲击力和艺术感染力的打开典籍的方式!

1080x720_18771f9d43ec517d.jpg

作为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在2021年重磅打造的大型文化节目,《典籍里的中国》自开播以来,先后带领观众识读了《尚书》《天工开物》《史记》《本草纲目》《论语》,最新播出的《孙子兵法》是节目首度聚焦军事典籍。舞台呈现于观众眼前的,依然是历史波澜壮阔、思想流光溢彩、文化活色生香。它的持续火爆,为移动互联时代如何讲好中国文化故事,打造了“高标准”和“强范本”。

推开时光的门

严肃历史题材的“大写意时代”来了

今年以来,以《觉醒年代》为代表的一批聚焦百年党史的优秀影视作品,将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的创作推向了新的高度。正如剧中深情喊出的“我们自己的国家,我们不爱,谁爱”——在业内人士看来,这种严肃、负责的艺术自觉,无疑是对历史素养和审美回归的真诚呼唤。

于牛年春节正式亮相的《典籍里的中国》,则代表了严肃题材在古代历史领域的守正出新。节目开创性地以“典籍”为切口,陪伴观众求访圣祖先贤,品读思想之光,并通过回望历史演变和文明流转鉴古知今,引领观众深层理解今天我们选择的道路、传承的文化、养成的品格。

最新播出的《孙子兵法》为例,它是中国乃至世界上现存最早的兵书,被奉为“兵学圣典”,其所承载的“重战”“慎战”的思想光辉,深远影响后世2000多年。孙武说“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在柏举之战大败楚军后,孙武劝吴王止戈为武。从小饱经战火蹂躏之苦的他“知兵”却不“好战”,其卓越的军事思想,便是建立在“仁德之道”基础上的大智慧、大谋略。

960x540_f151572a03afdbd6.jpg

当节目借孙武和伍子胥之口道出“这打来打去到了最后,不就是想让百姓过上太平日子吗”的历史真谛,许多观众从中读懂了《孙子兵法》“安国全军”的精髓要义。

这种文化基因的强大传承,就像节目中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原战略教研部副主任、教授,中国孙子兵法研究会常务理事薛国安先生所说的:“如果我们现在面临着对和平发展的严峻挑战,一定会涌现出成千上万个既敢战又善战的新一代‘孙武’,自古热爱和平的中国人民,根本不愿意战争,但是也不惧怕战争,我们会以亿万同胞凝心之力,共筑新时代的万里长城!”

为什么每期节目都能点燃我们内心那团共同的火焰?因为它唤醒了我们常用而不知的传承,它让你蓦然发现,那些经典其实就记在脑海,刻在心中,挂在嘴边,流淌在我们的血液里。

1080x720_016806cf182be0c5.jpg

严肃历史题材的文艺创作绝不只是茶余饭后的娱乐消遣,它更是大众接受历史熏陶的重要途径。在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有太多重要的人物、事件、精神值得进行艺术表现和形象塑造。

从《尚书》到《孙子兵法》,《典籍里的中国》不断推开历史厚重的大门,让伏生、宋应星、司马迁、李时珍、孔门师徒、孙武从岁月深处风尘仆仆地向我们迎面走来,当昨天和今天撞个满怀,每次的古今相逢,都让我们一面热泪盈眶着、一面热血沸腾着,共同为明天举杯。

1080x720_23bde23644f683a8.jpg

穿过艺术的墙

以“复合式创新”刷新审美的想象力

第六期《典籍里的中国》一经上线,网友再度不吝赞美,表示等了这么久真的好值得。

“初中读过《孙子兵法》原著,大学听军事课老师讲解,直到现在在《典籍里的中国》看到对它不同形式的演绎,又有新的理解,历史果然常看常新。”

“舞台剧的冲击力实在太大了!隔着屏幕,我都能感觉到民族大义和个人情怀的结合,中国的历史从来不缺这些动人的情节。”

“精炼的故事、精湛的演技、精美的制作共同发力,牢牢抓住了我的心!画面美感和运镜质感也有很大提升,非常流畅舒爽。”

从有口皆碑的品质足以看出,在各路观众千呼万唤的时候,制作团队正在对内容千锤百炼,只求不负期待。本期戏剧舞台以史实为基础,贯穿孙武从少年立志、著书立说,到拜将阖闾、助吴伐楚,再到飘然高隐的一生,并沿着孙武和伍子胥这对好友从兄弟结拜、并肩作战,到理念不合、分道扬镳,再到穿越生死、以剑铸犁的叙事线索,来体现不同战争思想的碰撞。

1080x720_1c551729a5771bce.jpg

在张力十足的舞台空间里,许多场景令人难忘:宏大如金戈铁马的柏举之战,细腻如伍子胥推开草屋门喊出的一声“长卿”、孙武一路小跑端上的一碗热粥,动人如漫天飞雪中撒贝宁双眼饱含的热泪,高燃如《孙子兵法》跨越时空、连接千年的齐诵……

当孙武站在两千年后出土的竹简对面,观众浑觉历史并不遥远——这就像每次戏剧开场前现代演员都要和镜子里的古代角色对拜,也像今人和古人告别之际站在时空甬道两端的对望,再久远的时空距离,都化作面对面的咫尺之遥。

1080x720_5afeb6ab7f39f831.jpg

在目前的史书中,几乎看不到对孙武晚年的记载,《典籍里的中国》合理发挥艺术的想象力,设计了攻入郢都之后兄弟决裂的故事情节。

之后,舞台还在隐居、种地、煮粥的生活场景中,为两人打造了一场生死对话。友情从分裂走向和解,亦是理念从分歧走向统一,观众在为他们高山流水的情谊所感动的同时,也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孙子兵法》的思想内核,饱受战乱之苦,才更懂得珍爱和平,才更明白捍卫和平的能力有多重要!

521x293_f7ac996f812b4ba2.jpg

如果说舞台戏剧的魅力在于身心沉浸,那么《典籍里的中国》则通过融合戏剧、影视和文化访谈的复合创新,让天南地北的观众得以“同时”走进集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于一体的“艺术殿堂”,它拓展了戏剧舞台的广度,凝练了影视艺术的浓度,强化了电视节目的深度。

要知道,一期节目仅有90分钟左右的时长,能以如此有限的篇幅诠释出浩瀚与纵深,不得不说节目是在一次次的奋力摸高中,刷新着审美的想象力。

激荡年轻的心

自信的时代渴望更多“自信的表达”

尽管《典籍里的中国》更新频率偏慢,却毫不影响每期节目让观众爱不释手,尤其得到了年轻观众的广泛喜爱。

开播以来,节目霸榜新浪微博、央视频、抖音、知乎等全网多个平台,豆瓣开分9.4,知乎最高分9.2,仅在微博上就有累计近2000个蓝V主动传播,近1000个文化、历史、教育、军事、娱乐、影视、医学健康等领域大V跟踪报道,平均每期有近10篇10万+微信文章曝光。节目不仅火遍大屏、小屏,还走进课堂、现身试卷、变成作业,并吸引众多意未尽的观众主动捧起典籍深读原著。

1080x541_5e9a777044f683a8.jpg

今年6月,这宝藏节目还在“白玉兰奖”中一举摘得最佳电视综艺节目”的殊荣。

《典籍里的中国》为何如此成功?

在笔者看来,它首先稳稳地举起了“文化自信”的大旗,无论传播方式如何变革、审美趋势如何更迭,根植于历史传承和民族基因的文化内核永远生命常青,永远具备超乎我们想象的强大号召力、穿透力和共情力。

其次,《典籍里的中国》在“守正”基础上大胆展开不落窠臼、不设藩篱的创新,尤其是活用并升级了“穿越”这一备受年轻观众喜爱的表现形式,让我们好像真的走在中国的历史长河里拜访圣贤,当他们所有的苦难、悲愤、遗憾,一切的雄心、坚持、守护,都化作激荡人心的“圆梦时刻”,这大概就是节目代表今人对历史做出的最浪漫的告白

611x344_e8e2b6bfc0c7c76d.jpg

《典籍里的中国》不断让年轻的观众深刻感受到,传统从未远去,传承历久弥新,而类似的感动越多,他们越是更加迫切地想要系统了解过去和现在的联系。这就需要有抱负、有能力的文化工作者们拿出智慧,投入心血,通过不断创新讲授、承继与表达的手法,诠释好延绵不绝、生生不息的中华民族精神命脉。

在《求是》杂志发表的《我们为什么要策划<典籍里的中国>》一文中,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台长兼总编辑慎海雄曾表示:“再辉煌的文化,一旦失去传承就必然衰败。作为重要的传播阵地,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在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责无旁贷,必须与时间赛跑。”

用精谨细微的“工笔画”绘制文化强国的“大写意”,这条创作之路永远未完待续,唯有驰而不息、久久为功。是的,我们无比期待接下来的《典籍里的中国》,也无比期待着,未来会有更多《典籍里的中国》。

来源: CMG观察

编辑:任国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