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服务优质均衡,是共同富裕的题中应有之义。从大病保险、社会救助到养老托育,基本公共服务的涉及面非常广,且与每个人密切相关。在广州市的“十四五”规划纲要里,“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标准化”被摆在保障和改善民生这一章的首位,可见其重要性。
广州市“十四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强化政府在基本公共服务保障中的主导地位,大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按照常住人口规模和服务半径统筹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布局和共建共享,保障符合条件的来穗人员平等、便捷地享有基本公共服务。实施基本公共服务清单式管理,制定与广州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基本公共服务实施标准,支持越秀区开展国家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试点、创建广东省公共服务示范区。
要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普惠化、便捷化,“有标可依”是第一步。什么样的标准是好标准,怎么定,谁来定,越秀区作为广东两个获批开展国家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综合试点的区之一,已经摸索出了一些经验,这将为广州、广东乃至全国制定标准、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推动公共服务优质共享、实现共同富裕美好社会提供参考。
标准怎么来的?
先探索实践再固化经验
对于86岁的孙伯而言,日常身体健康指标的监测与记录、慢性病的日常就诊拿号曾经是他最头疼的事情。不过,社区中近年打造的“健康e站”,让以往需要来回奔波的健康监测、排队预约成了“足不出户”的小事。
走进广州市越秀区白云街道东湖新村社区的健康e站,两台一人半高的白色机器尤其引人注目。其中,一台是智能健康一体机,老人用身份证登录,就能进行身高、体重、体温、血压等各项日常检测,检测报告还会自动录入电子终端中的个人档案,可以随时查询。另外的一台机器则是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自助终端,可以进行家庭医生的预签约和日常就诊的预约。
“以往,每隔一段时间到医院进行随诊预约对于腿脚不便的老人来说是一个很麻烦的事情,现在只要在社区的这个机器上找到自己签约的医生,线上预约就诊时间,省下了很多时间。”常在健康e站值班的社工张国旗说。
东湖新村社区健康e站里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自助终端。南都记者 冯芸清 摄
这样的改变不仅仅发生在白云街。目前,越秀区已在全区18个街道设有“健康e站”,其配套的“1+3+N”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模式已经惠及了41.46万居民。
事实上,“健康e站”并不是新事物,早在十年前,东湖新村社区里就有类似的服务机构,只不过那时还处在探索阶段,既没有智能健康一体机,也没有统一的名称和标识。随着服务内容的不断增加、服务质量的不断提升,以及技术手段的不断发展,居民对健康e站的满意度也越来越高,越秀区开始将前期在少数街道探索的经验固化下来,并在全区推广。
正如白云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副主任谢远玲所说,“我们的初衷和目的实际上是希望通过健康e站的全面铺开,逐步建立起居民们的自我健康管理意识,从源头预防或提早发现一些疾病。”
如今,越秀区的健康e站已经有了建设和管理标准,比如应统一命名为“健康e站”,安装统一标识牌;应配备测量身高、体重、血压、体温的设备或具备上述检测项目功能的一体机等医用设备;应配备支持身份识别、居民健康档案建立、家庭医生签约、医生预约、检测结果查询、结果打印的自助终端设备和信息系统;除自助服务外,还应提供健康咨询服务、远程监测服务;管理员应具有医疗或相关专业的健康知识、熟悉自助体检所测试项目,并能解答居民提出的基本监控疑问;等等等等。
“我们都经过很多次培训了,每次有新的服务内容或者设备,首先是我们要学习”,张国旗一边演示操作智能健康一体机,一边告诉南都记者。
在谢远玲看来,将健康e站的实践经验固化为标准非常重要,“一方面,标准化带来的平台连通让居民健康数据录入的准确和便捷程度大大提高,通过区域的信息化平台为各个街道建立了统一的规范,省去了很多容易出错的步骤,另一方面,标准对健康e站最基础的硬件和人员分工做了规定,各单位可以在这个基础之上再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增加部署,大大方便了区域内的资源整合”。
为什么是越秀?
公共服务和标准制定走在全省前列
一直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民生兜底保障和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工作。2018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标准体系的指导意见》,指出以标准化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普惠化、便捷化,是新时代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对于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不断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不断增进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的获得感,具有重要意义。
2019年7月,市场监管总局、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三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开展国家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试点工作的通知》,决定选择一批市、县开展国家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试点,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成功经验并在全国推广,为国家基本公共服务标准的制定完善和标准实施等工作提供重要参考。
2020年3月,越秀区获得首批国家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综合试点创建资格,也是广州市唯一一个综合类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试点区。
2021年2月3日上午,越秀区政务服务中心率先引进“健康防疫核验系统”,成为全省首个实现刷身份证即可核验健康码出入的政务服务大厅。群众只需要刷一下身份证,其健康码就能迅速显示在屏幕上,2-5秒钟即可顺利通行。南都记者 梁炜培 摄
根据要求,综合试点要求地区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优军服务保障、文体服务保障”9大领域综合打造公共服务标准化体系,对于地区的综合公共服务能力要求更高。而在全国首批51个试点项目中,综合试点项目仅11个。
一方面,越秀区是广州行政、商业、文化、教育、医疗资源最集中的区域,公共服务总体满意度连续六年获评全省第一。教育指数、医疗指数、文化软实力以及公共安全多年来居于全市第一。
“考虑到越秀区的公共服务多年来一直在持续地发展、创新,尤其在民生保障体系建设以及公共文化的品牌打造、养老服务改革创新上是不断优化的,而综合试点涵盖了九大领域,还是比较适合越秀区的发展定位,同时,申报试点相当于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持续研究基本公共服务发展空间的机会。”刘颖宜说。
另一方面,越秀区在标准化工作方面也有良好的基础。近年来,越秀一共培育了9个国家级、11个省级的标准化示范试点,省级标准化试点数量和综合指标都排在全市首位。不仅如此,越秀区还建立了22个国家和省级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以及分技术委员会,制定了多个全国首创的地方标准。这些都体现了越秀区公共服务标准化的水平,前述的“健康e站”正是在“老有所养”领域实现标准化的成功案例之一。
什么是好的标准?
“踮起脚能摸到”
根据安排,国家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综合试点计划执行时间原则为两年,自2020年4月至2022年4月。这意味着,越秀区要在两年的时间内完成标准体系的构建。
但是,建成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体系都需要包括哪些具体事项?制定什么样的标准算是好标准?这些并无经验可借鉴,越秀只能“摸着石头过河”。
今年2月,《国家基本公共服务标准(2021年版)》正式印发,明确了现阶段各级政府必须予以保障的基本公共服务项目范围和底线标准。它让地方政府对现阶段保障基本民生“重点要保什么”“保到什么程度”心中有数,以便把有限的财力用到人民群众最关心的领域、生活中最关键的环节,兜牢民生底线,保障基本生活。
2021年4月21日 国新办举行《国家基本公共服务标准(2021年版)》发布会。 新华社记者 潘旭 摄
国务院在批复时明确要求,各地区要根据《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规范,结合实际抓紧制定本地区基本公共服务具体实施标准,确保内容无缺项、人群全覆盖、标准不攀高、财力有保障、服务可持续。
国家标准最低,企业标准最高。对于越秀来说,在国家标准的基础之上,既不能“要爬梯子才能摸到”,也不能“弯腰就能摸到”。“每个标准编制都既不能过高也不能过低,我们希望建立的是‘踮起脚能摸到’的标准,这不仅需要大量的走访调研,更需要反复打磨推敲。”刘颖宜说。
为此,在制定试点创建工作方案时,越秀区先是对照国家标准,尽可能细化地梳理出接近400个事项,又两次向具体实施的成员单位征求意见,将事项合并缩减为295项。
通过组建11个标准化技术研讨小组,开展一线走访调研65次,越秀区结合自身实际,剔除掉较为落后或区域范围内不涉及的标准,同时挖掘区域特色标准,最终初步构建出涵盖145个基本公共服务事项、354项服务标准的特色标准体系框架。今年5月,354项基本公共服务标准正式开启试运行。
今年5月,越秀区354项基本公共服务标准正式开启试运行。越秀区融媒体中心 胡强明 摄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研究员邢伟公开撰文表示,制定国家标准必须充分考虑基本国情,既要坚持尽力而为,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又要坚持量力而行,合理引导社会预期,不能吊高胃口,不能盲目攀比。国家标准过低,难以对政策实践发挥实质性指导作用,过高则会给公共财政造成较大压力,一旦无法兑现就会有损政府形象和失去群众信任。各地结合社会经济、资源禀赋、人口结构等变化,确保财政供给能力具有可持续性,因地制宜合理确定本地基本公共服务标准水平,同时推动标准水平动态调整。
标准也要动态调整
需打造更多公共服务标准品牌
截至目前,越秀区参与制定国家标准1项;发布实施省、市地方标准5项(另有3项通过立项),立项目标完成率为133%;发布实施团体标准3项(另有10项已通过立项),立项目标完成率为130%;同时,制定实施内部标准354项,超出设定目标的50%。
获批试点近一年半,越秀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体系已经基本建立完成,在明年4月试点结束前,越秀还将进一步完善目前的标准化体系。
“试运行以来的3个月里,我们面向14个成员单位多次举行标准实施的培训会议,定期监督督促成员单位践行各项标准;另外,我们也建立了反馈机制,不断在试运行中发现问题并改进标准。”刘颖宜说。
据悉,越秀区市场监管局还针对14个成员单位建立了一个数据库,实时更新成员单位的各项相关数据,并根据国家政策、企业情况的改变,不断动态调整标准化体系。
即便明年通过国家验收,基本公共服务的标准也应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财政承受能力的变化以及人民生活需要的变化而调整。
国家发改委秘书长赵辰昕此前公开表示,初步考虑原则上每五年结合基本公共服务相关规划编制,在全面评价评估的基础之上,对国家标准进行集中调整。
越秀区六榕街兴隆东社区微改造后,长者饭堂门前环境优美。 南都记者 梁炜培 摄
另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是,如何更好地复制、推广这些独特的“越秀标准”,以助力实现更大范围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到“十四五”末,“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到2035年,“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
前不久召开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研究了扎实促进共同富裕问题,而在实现共同富裕的具体举措上会议明确提出了9个方面,其中就包括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对此,广东省标准化研究院标准技术审查中心标准化工程师辛效威对南都记者表示,首先必须筛选出已经相对成熟且取得良好效果的标准,再对筛选出的特色公共服务进行评估,若是暂时在全市、全省还缺乏条件进行推广,就申请为团体标准;若是具备在全省范围内推广的空间,就申报为全省的地方标准。
辛效威以“家庭医生签约”为例加以说明。“家庭医生签约”正是越秀公共服务标准的一大品牌。目前,“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规范”已经成功申报为省级地方标准。标准中明确了家庭医生团队的组建原则、签约对象、成员职责、服务要求等方面的内容,同时也对老人、高血压或糖尿病患者、孕产妇、儿童、残疾人等各类签约对象的流程都作出了详细的规定。辛效威表示,如今其他地区打造“家庭医生”公共服务项目不再需要频繁到越秀进行交流学习,而是可以通过服务指南和业务手册中统一的流程标准,将“越秀经验”复制到各个地区。
“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就像一张‘名牌菜谱’,一方面,通过固化流程,基本公共服务项目的可推广、可复制性更强,另一方面,成为省级地方标准后在层级上示范引领作用也更强。”辛效威说。
越秀区已经意识到这一点,越秀区区长苏佩曾表示,要在如期完成试点创建任务的基础上,从越秀实际和优势出发,总结提炼特色做法,打造更多公共服务标准品牌。
未来,越秀区将为全市、全省乃至全国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工作提供更多探索成果、实践范例。
采写:南都记者冯芸清 实习生严思蕴
编辑:冯芸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