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大关键词打造“创新坪山 未来之城”

南方都市报APP • 深圳资讯
原创2021-10-27 20:06

10月26日,中国共产党深圳市坪山区第二次代表大会开幕。区委书记杨军在会上作了题为《牢记使命 继往开来 跑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加速度 奋力书写“创新坪山、未来之城”新篇章》的报告。报告总结了区第一次党代会以来的重大工作,深入分析了发展面临的形势与挑战,科学提出了未来五年的奋斗目标,对建设“创新坪山、未来之城”作出系统全面部署。大会由坪山区委副书记、区长赵嘉主持。

微信图片_20211027140848.jpg

关键词1 党建引领

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和党的建设,努力为“创新坪山、未来之城”提供坚强有力的政治保证。

旗帜鲜明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深入实施“党的创新理论进万家”工程,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用好东纵红色资源,传承红色基因。

筑牢基层党组织坚强战斗堡垒,坚持书记抓党建工作机制,实施新一轮基层党建三年行动计划,推进“标准+质量+示范”建设,深入推进两新组织党建“三同步”,不断扩大基层党的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

打造忠诚干净担当干部队伍,大力选拔使用“三化三型三最”干部,实施干部队伍“赋能行动”和年轻干部“青苗计划”,健全完善鼓励激励、容错纠错、能上能下机制。

始终保持惩治腐败高压态势,建立健全上下联动监督网,常态化开展基层正风肃纪反腐,不断实现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一体推进战略目标。

关键词2 创新驱动

坚定不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努力为“创新坪山、未来之城”提供强劲动力。

点燃创新驱动发展的“主引擎”。加快开展高新区全域详规编制和城市设计,打造竞争力、创新力、影响力卓著的全球标杆高科技产业园区。提速建设田心生态科技城、昂鹅产业城、科技创新港等项目,鼓励重点企业、科研平台等打造“创新联合体”。

开辟面向未来的创新“试验田”。全力推动创新创业学院建设,支持深圳技术大学加快建成国内一流应用型大学标杆,加快建成全新机制医学科学院、国际I期临床医院,着力打造医疗、科研、教学和产业化深度融合的医学综合体。

营造创新要素集聚的“强磁场”。实施新型研发机构“集群工程”,大力引进检验检测、审评审批等平台,加快国家医疗器械产业计量测试中心、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超滑技术研究所等建设,完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科技金融服务体系。

搭建人才汇聚的创新“梦工厂”。抢抓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高水平人才高地战略机遇,实施产业契合度更高、比较优势更强人才政策,高标准运营市人才研修院东部分院,支持高校、科研机构、领军企业与香港创新主体合作组建深港人才共同体。

关键词3 高质量发展

坚定不移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不断夯实“创新坪山、未来之城”的产业根基。

厚植主导产业发展新优势。高标准打造新能源汽车产业园区,争创国家级车联网先导区,建成对标ICH标准的生物医药专业园区,全力打造国际创新药中心,加速成为大湾区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增长极。

加快开拓产业发展新蓝海。瞄准新材料、大健康等细分领域,打造新兴产业高地,加快布局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等新兴技术,谋划建设石墨烯专业产业园,做优做强3D打印创新中心,加快打造未来产业试验区。

全力拓展产业发展新空间。深入实施国土空间提质增效十大专项行动,加大土地整备力度。推动碧岭深港生命健康城、龙田产业新城建设,为全市打造“两个百平方公里级”高品质产业空间提供有力支撑。

着力打造营商环境新高地。加快内部审批制度改革,全面推进政务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进一步简政放权、优化流程,推出更多服务事项网上办、掌上办、免证办、信用办。优化升级企业诉求服务系统,加快建设“无事不扰、无处不在”监督服务体系。

关键词4 改革开放

坚定不移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持续释放“创新坪山、未来之城”体制机制活力。

更高站位推进综合改革试点攻坚。深入推进第一批综合授权改革清单试点项目,全力推动港药通、智能驾驶全域开放测试应用、特殊工时管理等综改项目落实落细。争取建设生物医药国际研发转化创新试验区、细胞和基因治疗等项目纳入第二批综合授权改革试点。

更实举措全面深化重点领域改革。推动教育体制机制改革,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创新产业用地用房模式改革,建立完善“政府资助+股权投资”新模式。

更大格局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建成运营香港名医诊疗中心、希玛眼科大湾区总部,做优做强深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平台,打造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延伸区,联动大鹏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生命健康创新示范区。

更宽视野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坚持高标准建设深圳坪山综合保税区,大力发展保税物流、冷链物流、电商物流,培育壮大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物流企业,规划建设坪山大道沿线地标性商圈。

关键词5 城区规划

坚定不移推进城区规划建设,不断提升“创新坪山、未来之城”的承载力辐射力。

加快重点片区规划建设。坚持以“政府统筹、连片推动”策略实施城市更新,加快推进燕子湖片区开发,有序推进坪山、坑梓老城区、坪山大道中心区段开发建设,规划建设坪山高铁新城、中心公园东片区。有序推进老旧工业区和城中村等更新改造。

加快完善城区综合配套。坚持高端定位,在中心区、老城区等重点片区规划建设中央商务区,打造地标性商圈,塑造活力休闲街区,优化重点片区配套,全面推进国际化街区示范点建设,建设开放包容的高品质国际化城区。

加快跃升城区环境品质。聚焦城中村、老旧小区、背街小巷等开展环境整治,重点推进儿童公园等项目建设,加快建设一批花漾街区、街心花园,加快坪山大道综合改造升级,打造城市中轴干线景观大道。

加快打造东部交通枢纽。建设深圳东部交通综合枢纽城区,完成坪山高铁站升级改造,开通地铁14、16号线,建成深汕高铁、深大城际、深惠城际大鹏支线,争取地铁19号线纳入市轨道五期建设计划。

关键词6 城区治理

坚定不移推动城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努力探索“创新坪山、未来之城”高效治理新路径

聚力打造智慧城区。加快政府数字化转型,持续优化时空信息、视频资源等云平台建设,加快建设物联网平台,完成“智慧码”应用试点建设,优化大数据平台,探索智慧交通、智慧水务等城市全场景智慧应用。

聚力打造善治城区。持续深化“党群服务中心+民生诉求系统”改革,推进“邻舍警务”社区治理模式,引导市场主体、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治理,构建共建共治共享基层治理新格局。

聚力打造法治城区。着力打造一流法治政府,推动行政决策、行政执法法治化,健全司法执行工作机制,深化诉讼制度改革,大力发展律师、公证、仲裁等现代法律服务业,加大普法力度。

聚力打造平安城区。持续深化“平安坪山”建设,加快构建立体化信息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推动扫黑除恶常态化,着力提升重大风险防控能力,加强安全生产监管执法,超前布局城市生命线、“智慧应急”系统,打造“五分钟”消防救援圈。创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

关键词7 美好生活

坚定不移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奋力谱写“创新坪山、未来之城”美好生活新篇章

实施劳动就业筑梦工程。深入推进“粤菜师傅”“广东技工”“南粤家政”重点工程,加快推进坪山工匠园建设,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争创部省劳动关系综合配套改革试点。

实施教育强区推进工程。依托深圳实验学校高标准办好坪山高中园,加快华东师范大学、南方科技大学合作办学项目落地建设,创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区和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区,完成区属标准化特殊教育学校和中职学校建设,实施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培养计划。

实施医疗卫生提质工程。做大做强区医疗健康集团、平乐中医健康集团,高标准建成运营区人民医院新院区、平乐骨伤科医院新院区、区第三人民医院,支持萨米医疗中心、康宁医院等做强做精,优化完善社康中心布局,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

实施社会保障兜底工程。积极发展养老、托幼等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全面推广互助式婴幼儿照护服务机制,推动“医养康”新型养老机构建设。投入运营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打造多主体供应、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供应和保障体系,健全退役军人服务保障制度。

关键词8 文化品牌

坚定不移打造独具品牌特色的东部文化地标,全面绽放“创新坪山、未来之城”独特文化魅力

持续提高城区文明程度。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行动,高标准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和全国文明典范城市,深化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用好区融媒体中心,做优做强国际化城区推广中心。

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发挥坪山文化聚落集聚效应,擦亮“书话坪山”“大家书房”等品牌,深化法人治理结构改革,推广“文物保护+文化服务/文创空间”模式,实施文艺精品创作“十大计划”,加快深圳自然博物馆、国家羽毛球队训练基地等重大项目建设,打造坪山市民文化节、体育节等公共文化服务品牌。

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以东江纵队纪念馆为核心,让红色文化资源“串珠成链”,打造粤港澳大湾区红色文化名片,大力发展创意设计、数字文化等产业,打造新文创发展高地。实施文化产业倍增计划,擦亮坪山国际影视文化城、大万世居特色文化街区、雕塑艺术创意园等文化产业基地品牌。

关键词9 生态底色

坚定不移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努力擦亮“创新坪山、未来之城”的生态底色

全力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建成坪山能源生态园,打造垃圾分类样板城区。持续推进“全域自然博物”项目。大力推广新能源汽车,加快建设近零碳示范园区。

全力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布局“一廊双环映山水,三轴四主连山城”碧道网络,打造河畅景美的“亲水城区”,创新“超时施工+噪声超标”非现场监管模式,实施生态廊道建设工程,打造城在林中的“森林城区”。

全力完善环境治理体系。坚决抓好中央环保督察整改,建立完善环境污染问题发现、风险动态预警和应急处置机制,加强生态环境公益诉讼工作,探索试点生态保护激励机制,推动形成人人关心、支持、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良好氛围。

采写:南都记者刘诗豪

编辑:李晓慧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