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事实批驳境外谬论 暨大举行“新疆的劳动就业情况”研讨会

南方都市报APP • 南都教育
原创2022-05-23 14:34

南都讯 记者 孙小鹏 通讯员 高同同 日前,由暨南大学传播与边疆治理研究院、新闻与传播学院共同举办的“新疆的劳动就业情况”线上主题研讨会举行,来自兰州大学、西南政法大学、浙江师范大学、暨南大学等高校师生50余人参会。

西南政法大学人权研究院博士生谭堾垿在分享《新疆各族青年外出务工情况调查报告》时指出,疆籍员工均为自主自愿外出务工,外出务工使疆籍员工经济状况大幅改善,生活质量得到提高,并且享有更多发展机会。她认为,中国政府就业扶贫政策是落实联合国相关要求的重要举措,符合国际公约要求,新疆就业政策对于消除贫困发挥重要作用。

暨南大学传播与边疆治理研究院特约研究员陈宁在考察疆籍工人内地务工情况时谈到,疆籍工人出疆务工的原因主要是受宜居的自然环境、高薪的工作机会、优质的教育资源、开阔的眼界等吸引,或受家人和朋友影响。她指出,在内地务工期间,企业充分保障疆籍工人的各项劳动权益以及宗教信仰自由、使用本民族语言和文字等权利。

西南政法大学人权研究院副教授尚海明表示,他通过实地调研发现,新疆地区棉花机械化采摘已成为主流,相比其他职业,棉花采摘在新疆实际上是一个收入相对较高的职业。他强调,新疆各族采棉工人均享有广泛充分的劳动权,美西方关于新疆棉花采摘的指责严重缺乏事实依据。

暨南大学传播与边疆治理研究院特约研究员李华以棉花生产到终端销售等环节为主线,重点探究美国涉疆制裁对全球棉花产业链的影响。他发现,新疆棉田作业机械化程度高、用工规范,并不存在所谓的“强迫劳动”问题。美国涉疆制裁对中国棉花种植户影响不大,反而增加了棉花产业链各环节的交易成本,使美国进口商和消费者最终成为新增成本的主要埋单者。

会议讨论阶段,浙江师范大学边疆研究院特聘教授王江提出当前新疆经济运行良好,无论新疆少数民族群众外出务工还是本地就业,都反映出他们建设新疆、发展新疆的信心和决心。在研究报告撰写方面,他建议要联合各行业协会、公司等主体开展跨学科研究,增强议题设置的主动性,提高报告撰写的针对性,争取实现涉疆研究的公共性和长期化目标。

西南政法大学人权研究院执行院长张永和在总结发言时指出,涉疆研究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各高校之间联合开展学术研究的空间还很大,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编辑:孙小鹏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