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
春夏秋冬,犹如人生四季。春天注意流感,夏天小心中暑,秋天提防咳嗽,冬天关注心血管……健康是所有故事的前提。
如何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如何在遭遇疾病时,获得及时有效的治疗?当被病魔纠缠,人生该如何抉择?我们需要支持,需要更多的了解。
南都携手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开办《略知“二”事》栏目,我们讲科普,讲述生命故事,陪伴大家走过人生的春夏秋冬。
刚成为一名医生时,看到病人因疾病离世,和普通人一样,感到悲伤,有时候觉得凄凉和惋惜,内心痛苦......
医生,因为职业特点,深刻感受到生命的流逝和脆弱。
随着年龄渐长,阅历的增加,医生的心境渐渐也发生了变化。当看到年轻、幼小的生命去世;当看到因为各种原因,极少数家人选择了放弃治疗本来有希望的病例时,依然心酸、惋惜和悲悯。但遇到病魔缠身,生命终末期的患者因为家人的坚持和爱护不得不插满管道来延续生命时,医生的心情是矛盾的:有时候减少患者痛苦,让患者有尊严、平静的离去,这可能也是一个好的选择。这是很多医生面对死亡时的一点思考,国内外医生可能都在思考这个问题,这个问题也较为复杂,涉及人文关怀和伦理。
医生的职责是治病救人,追寻最好的治疗方案,给病人恰当规范的治疗是医生的天职。面对众多的肿瘤病人及其他专业组的病人,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的医护人员总是把对临床服务水平的提高当做头等大事,放在首要的位置。
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是深圳市耳鼻咽喉领域唯一的省高水平重点学科,在深圳居于领先水平。实力背后,意味着很多终末期癌症患者求医的选择是在这里,他们将在这度过最后的岁月。
只剩几个月生命?治疗后有质量活了两年
林先生(化名)因为鼻咽癌晚期在外地医院做过放化疗。苗北平遇到这名患者,是在急诊科抢救。2019年,林先生因为突发鼻出血,来到医院急诊,医生怀疑是大血管出血。
卢永田教授、孟庆国教授带领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紧急邀请介入科、神外血管会诊,检查后考虑鼻咽癌放疗后鼻咽骨质坏死引起颈内动脉假性动脉瘤出血。积极抢救,气管切开,鼻咽填塞,神外血管植入支架后,再由耳鼻喉科医生清理探查鼻腔保证无活动性出血。
手术后转入ICU观察,病情好转转回耳鼻咽喉头颈外科,通过完善检查,提示肿瘤复发。根据国家癌症中心通报的数据显示,有着“广东瘤”之称的鼻咽癌在广东的发病率超过30/10万,在以广东、广西、福建为代表的华南地区为高发。
鼻咽癌往往在发现时就是中晚期。这种恶性肿瘤具有易转移扩散的特点。数据显示,约5%至8%的鼻咽癌患者在诊断时存在远处转移,30%至60%的局部晚期患者会出现远处转移。
当时林先生因为放化疗,有放射性骨髓炎,鼻咽部骨质坏死,放疗后并发症,生活质量差。当时来照顾林先生的侄子介绍,在外地医院做完常规治疗后,整个人身体差了很多,皮肤黑了,嘴巴张不开,吃东西不好,心情不好,很可怜。
大出血抢救后复查,考虑肿瘤晚期复发,这让林先生和他的亲人都感到绝望。“去外地医院看,医生说最多活几个月了。”林先生侄子说,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头颈肿瘤MDT团队非常专业,对于疑难、复发及局部晚期的头颈肿瘤患者经验丰富,涉及的头颈肿瘤包括鼻咽癌,喉癌,下咽癌,颈段食管癌及晚期、复杂的甲状腺癌。这给了家人希望,感觉在这里看会更安心,于是后续的治疗决定留在深圳。
“在大出血后,我们很害怕,决定尝试一下新的治疗方式,”林先生侄子表示。经过MDT讨论,并制定含靶向结合免疫治疗的新辅助综合治疗方案。治疗后,林先生瘤体缩小并消失。林先生侄子也看到叔叔后期生活能够自理,可以吃饭,生活质量改善了很多,本来说还剩几个月生命,但最后多活了两年后,因心脏疾病去世。
“印象特别深刻,当时二院医生对我们很关照。”林先生侄子说,生命的后期,叔叔和家人们都很感谢二院,延长了他的生命,让他最后的时光没有那么痛苦。
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陶晶医生介绍,这个病人的病情特殊,如果从出现颈内动脉出血开始,没有及时抢救过来,当时就会离开,就算抢救过来但是有颅底坏死、肿瘤复发这种情况,可能就只剩几个月的生命。
临床研究显示,PD-1/L1抑制剂为代表的免疫治疗药物对于局晚复发的鼻咽癌患者,具有稳定的治疗疗效,不良反应可控,患者生存期获益较大。
免疫治疗是头颈肿瘤癌症治疗新方向,未来或不再谈癌色变
随着医学的发展,免疫治疗越来越多的运用在肿瘤治疗上。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在肿瘤治疗上,也会根据患者情况,采取目前这最新的治疗方式。
患者刘先生(化名),73岁,因喉肿物、呼吸困难住院,术后病理确诊喉癌。后因肿瘤复发再次住院,在第二次手术后,同步放化疗及免疫治疗。经过MDT多学科会诊,制定肿瘤治疗方案,予以西妥昔单抗+帕博利珠单抗靶向结合免疫治疗至今,目前身体健康,生活质量良好,复查无肿瘤复发迹象。
免疫治疗是现在癌症治疗的新方向,未来或许能让癌症变成慢性病,让人不再谈癌色变。正常情况下,免疫系统可以识别并清除人体内的肿瘤细胞,但肿瘤细胞为了生存和生长,采用不同策略,使人体的免疫系统受到抑制,不能正常的杀伤肿瘤细胞,肿瘤细胞的上述特征被称为免疫逃逸。
肿瘤免疫治疗就是通过重新启动并维持肿瘤-免疫循环,恢复机体正常的抗肿瘤免疫反应,从而控制与清除肿瘤的一种治疗方法。代表药物帕博丽珠单抗(K药),抗CTLA-4抗体、抗PD-1抗体、CAR-T细胞疗法等。
对于重症、局晚及复发头颈肿瘤患者的治疗,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走在深圳前列。作为深圳市唯一的省高水平重点学科,2019年3月,牵头成立了深圳市耳鼻咽喉科专科协作联盟、聋病防控精准医学联盟和鼻咽癌诊治协作联盟等。
事实上,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这些年的发展是全面的。科室分为几个专业组:耳科及耳神经外科组,头颈咽喉组及鼻科、前颅底外科组。聚焦于以下几大专病:耳内科的特发性突聋,眩晕;慢性中耳炎及人工耳蜗植入术;头颈肿瘤的MDT,手术结合放化疗及新辅助治疗的综合治疗,睡眠性疾病的诊疗;鼻内镜下的前颅底手术等。
在学科带头人聂国辉教授、科室主任卢永田的带领下,科室连续两届入选广东省最强学科榜单,2021年STEM科技量值全国排名第16名,科室发展进入快车道。而国内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界的大咖、复旦大学李华伟教授的加盟更加催发了科室的勃勃生机。科室发展也得到了深圳市政府的认可,2022年11月“深圳市耳鼻咽喉疾病医学研究中心”花落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这是深圳市科技创新委和卫健委对科室的鞭策和鼓励,同时也是赋予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的使命。
统筹:南都记者李榕
采写:南都记者李榕
摄影:南都记者赵炎雄
通讯员:帅菲斐 王璐鑫 吴文妍
编辑:曾美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