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深圳40余岁的王先生因连续发烧了两天,手部红肿并且手背上起了数个大小不等的水泡来到宝安区福永人民医院急诊科就诊,经查发现是创伤弧菌感染,而罪魁祸首竟然是一条鱼。
不起眼的鱼鳍刺伤手,把他送进了ICU
王先生自述2天前从菜市场选了一条鲜活的罗非鱼,准备为家人烹饪美味可口的饭菜,但在做饭期间被鱼鳍刺伤了左手无名指,因为伤口不大,王先生只是做了简单的消毒处理,并没有把鱼鳍刺伤放在心上。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王先生左手的伤口并没有按预期那样逐渐愈合,随之而来的是左手无名指和手心愈发地疼痛,伴随越来越严重的肿胀、发红,以及莫名其妙的发烧,最高体温烧到了38.9摄氏度,手背也慢慢起了许多的水泡。剧烈的疼痛让王先生手指活动都受到影响,只要手指一活动,疼痛就会刺激王先生的每一条神经。
无奈之下,王先生来到宝安区福永人民医院急诊科就诊,因病情较重,被收入骨二科住院治疗,诊断为“左手鱼鳍刺伤后感染”。经过常规的抗生素抗感染治疗,王先生的体温虽然有所下降,但手部的红肿不但没有消退,反而蔓延到了前臂。同时,医生为其抽血检查发现,王先生的炎症指标升高明显,并出现了碱中毒、低钾血症。随后血培养结果也出来了,在王先生的血液里培养出一种恐怖的海洋杀手——创伤弧菌。
王先生虽然接受了专门针对创伤弧菌的用药,但并没有接受骨科医师切开减压的建议。随着时间的进展,王先生的手背、前臂出现了坏死性筋膜炎,最终被转入重症医学科,接受监护治疗后才好转出院。
警惕海洋杀手——创伤弧菌
创伤弧菌是一种嗜盐的革兰阴性杆菌,喜温,每年的3月~11月气温上升期,就是创伤弧菌感染的高峰期。它有单鞭毛和荚膜,需氧和厌氧都能生长,广泛生存于淡水和海水的外环境和水产品中。人食用被创伤弧菌污染的水产品,如牡蛎、生蚝;或开放性伤口暴露在有创伤弧菌的海水中,可能就会导致创伤弧菌的感染。
创伤弧菌感染潜伏期为2-7天,主要表现为三种临床状态,包括原发性脓毒症(43.1%)、局部创伤感染(45.9%)、胃肠炎(5%)。
原发性脓毒症:常见于生食贝类海鲜后,细菌通过消化道入血,继发脓毒症。主要表现包括急性发热、寒战、休克和典型血性大疱样皮损,水疱进展迅速,数小时内可累及整个下肢,乃至躯干。原发性脓毒症患者多于48小时内进展为脓毒性休克及多脏器功能衰竭,病死率超过50%。
创伤感染:常由于身体原有创口接触带菌海产品,或带菌海水,或被带菌海产品刺伤而感染,表现为肢体局部的皮肤、肌肉坏死等,亦可迅速发展为继发性脓毒症,危及生命,往往因需要截肢而导致残疾。
胃肠炎:以腹痛、腹泻等消化道症状为主,症状较轻,通常无需住院。
海洋创伤弧菌的高危人群包括:患有基础疾病者,如酒精性肝病患者、慢性肝炎、肝硬化、酗酒、遗传性血色(铁)沉着病,患有糖尿病、风湿性关节炎、慢性肾衰、淋巴瘤等患者以及免疫力低下者。研究表明:在上述高危人群中,创伤弧菌引发血液感染的几率是健康人的80倍,而创伤弧菌败血症可高达50%。
事实上,海洋创伤弧菌感染人类的案例虽然比较少,但并不罕见,预防它们的方式并不难。
1、皮肤有伤口者应避免接触海水或处理海鲜;
2、处理罗非鱼及贝类、虾、蟹等海产品时,应佩戴手套并使用专门的菜板和刀具。
3、喜欢吃海鲜的朋友,应尽可能将海鲜清洗彻底,并将其煮熟,将海鲜保存在0~4℃,有助于减少创伤弧菌的数量和毒性,可以有效降低创伤弧菌感染的风险。
4、游泳后最好用水将全身冲洗干净。
5、女性经期不要下海,避免感染。
6、合理营养,锻炼身体,合理作息,提升免疫力,及时治疗潜在的内科疾病。
今年春节至今,宝安区福永人民医院共收治了5例创伤弧菌感染的病例,患者经过及时的治疗后均痊愈出院。创伤弧菌感染,这不仅需要医务工作者的重视,更应该被大众所关注。如果不小心被海鲜(虾、罗非鱼、蟹等)刺破皮肤,或者下海游泳后出现发烧、伤口感染(肢体红肿、剧痛、出现水疱)等症状,一定要及时到医院进行处理。早诊断、早治疗是抢救成功的关键。
来源:宝安区福永人民医院
编辑:曾美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