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频繁眨眼耸肩竟然是抽动症!深圳专家:这是心病,要早治

南方都市报APP • 深圳大健事
转载2023-11-27 17:30

“幼儿时孩子就偶尔挤眉眨眼,我没在意,直到去年发现他眨眼睛动作越来越明显,才觉得这事不对劲。”罗女士说到,孩子今年7岁,从3月开始就伴有睡前手脚抽动的症状,求医后才得知孩子患了“抽动症”。但传统的药物治疗方案让罗女士急了,这么小的孩子能用精神类药物吗?

深圳恒生医院心理科许宏冰主任表示,抽动障碍属于神经发育障碍,是起病于神经系统和心理发育早期的一组精神障碍。“疾病对患儿身心成长的影响不容小觑,但家长不要着急给孩子用精神类药物,可先通过‘睡眠意象’纯心理治疗方法及时干预。”许宏冰说。

科学认识“抽动症”

别急着给孩子用药

“孩子后来眨眼越来越频繁,我带他去看了眼科。”罗女士说,眼科医生判断病情与结膜炎有关,滴了眼药水后,问题并没有解决。然后辗转到儿科求诊,孩子从小有过敏性鼻炎,医生则建议孩子先治疗过敏症状。

“直到今年3月,我发现小孩睡前手脚也开始无意识抽动了。”罗女士越发担心,便再次带孩子求医,最终孩子经神经内科医生确诊为抽动症。医生建议孩子接受常规的药物治疗,可被罗女士拒绝了。“孩子才7岁,这些成人服用都有很大副作用的精神类药物,怎敢给他吃?”罗女士表示,通过多方打听她从儿科专家处了解到不同的解决方案——心理治疗。于是带着孩子前往深圳恒生医院心理科就诊。

深圳恒生医院心理科许宏冰主任介绍,抽动障碍以运动肌肉和发声肌肉抽动为主要临床表现。患者常不自主的突然眨眼睛、耸肩膀、歪嘴、蹦跳、拍打自己等,或发出类似咳嗽、清嗓子、嗤鼻、“啊”“呀”等单调声音,有的患者会出现重复语言、模仿语言、秽语等。“有的患者还伴有注意缺陷障碍。发病年龄一般在4-5岁。”许宏冰解释。

许宏冰表示,儿童抽动障碍并不可怕,大部分患儿在12岁左右可自愈,但疾病对他的身心影响却已跨越了整个童年时期。因此,他建议患儿尽早就诊。

“以往许多患儿只能接受西药治疗,但时间长了对身体有一定伤害,家长一般不愿坚持,而停药后病情可能会反复。这也是临床上普遍认为抽动障碍是一种慢性精神性疾病的原因。”许宏冰说,若孩子被确诊为抽动障碍,家长先不要着急用药,既然与心理因素有关,就可以先从“心”着手。

通过“睡眠意象”

纯心理治疗及时干预

许宏冰根据罗女士孩子的实际情况制定“睡眠意象”心理治疗方案。该方法利用睡眠对人的生理及心理的修复功能,打开患儿无意识领域,引导激发他潜在力量,促进其人格完善,恢复自我强大的内在力量。“我们会根据孩子每次在‘睡眠意象’中解决问题的速度、方法和思路来判断孩子病情好转程度。”许宏冰主任介绍。

罗女士说到,没想到心理对孩子影响那么大。孩子经过第一次“睡眠意象”治疗后,眼部和睡前手脚抽动频率明显减少了。第二次治疗后,她发现孩子居然自觉地练字。“以前他很害怕写字,一到写字时眼睛的眨动会更明显,总埋怨台灯太刺眼,为此我还换了三个品牌的护眼灯。”罗女士反映,孩子目前做了5次心理治疗,不但做作业速度提高了,老师表扬孩子课堂学习专注力明显提升,还主动举手回答问题,回家主动帮父母做小家务。“孩子治疗回来总说很开心、很放松,许主任说要默默观察孩子治疗后的变化,给予孩子足够的关爱和肯定就好。”罗女士说。

早在1994年,许宏冰便开始对“睡眠意象”非药物纯心理疗法做临床研究。在多年的心理治疗实践中,他不断汲取中西方哲学、精神分析、催眠疗法、意象对话、中医阴阳五行理论、中医脏象理论、森田疗法、人本主义、认知治疗等精髓,融为当下的“睡眠意象”治疗方法,已帮助抑郁症、焦虑症、抽动症、恐惧症、专注力障碍等3000余名儿童和青少年走出了困境。


来源:深圳恒生医院

编辑:曾美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