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9-30日,汕头举行国际风电技术创新大会。《全球海上风电产业链发展报告》今日发布,报告显示广东汕头海上风电产业链结构较为完善。
大会以“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构建全球稳定供应链”为主题,由广东省能源局、汕头市人民政府指导,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业委员会、全球风能理事会(GWEC)主办,汕头市风能协会、上海电气风电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承办。
大会现场项目成果及签约项目融资规模近360亿元
本次大会开展了包括汕头国际风电创新港发展战略座谈会在内的多场论坛,成立了汕头国际风电创新港的专业高级智库——汕头国际风电创新港建设咨询顾问委员会。
大会现场举行多场揭牌、交接与签约仪式:“四个一体化”海上风电装备制造产业园厂房交接仪式、40MW级风电机组电气及动力学六自由度实验平台揭幕仪式、汕头国际风电创新港海上风电职业培训中心项目签约仪式、海上风电电力公司揭牌仪式(集中送出+柔性直流);临港试验基地级其他项目集中签约仪式等。
40MW级风电机组电气及动力学六自由度实验平台揭幕仪式。
《全球海上风电产业链发展报告》:广东汕头海上风电产业链结构较为完善
中国海上风电虽起步较晚,但发展很快,可开发潜力巨大,未来尚有98%以上的海上风能资源待开发。
大会期间,全球风能理事会首席执行官Ben Backwell发布《全球海上风电产业链发展报告》。
报告显示,当前中国的风电机组产能占全球市场的60%,叶片产能占全球市场的64%,齿轮箱产能占全球市场的80%,发电机产能占全球市场的73%,变流器产能占全球市场的82%,海塔产能占全球市场的79%,铸件产能占全球市场的82%,固定式基础产能占全球市场的76%。中国海上风电产业链愈发成熟,具备大规模发展基础。同时,海上风电产业已成为拉动我国区域经济的重要引擎。
《全球海上风电产业链发展报告》。
报告指出,根据调研沿海城市已建以及在建中的海上风电产业链分布情况看,广东汕头、阳江以及江苏盐城、南通地区的海上风电产业链结构较为完整。汕头正加快推进海上风电母港建设,使汕头成为覆盖东南亚地区2000公里范围的海上风电施工建设基地,以及辐射全球的海上风电产品装备出口基地。
汕头:谋划开发6000万千瓦,相当于“再造3个三峡”
汕头是海洋资源大市,独特的地理位置、绝佳的自然禀赋为风能产业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汕头海域海域风速达9-10米/秒,年有效平均利用小时数在3800小时以上,属海上一类风电场。根据《广东省海上风电发展规划(2017—2030)》,广东已在汕头布局3535万千瓦风电规划装机容量,约占全省的53%,是全国五大海上风电基地之一——粤东基地的主阵地。
南澳岛上林立的风电场,汕头发布供图。
汕头正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高质量规划建设的国际风电创新港已初具规模:
全国首个“四个一体化”海上风电装备制造产业园,打造出研发设计一体化、工艺流程一体化、生产制造一体化、检测认证一体化的完整产业生态链条,将让汕头成为国际风电领域新产品、新技术的策源地和发祥地。
广东省风电临海试验基地按照公益属性运营,场地面向国内外所有风电机组制造企业免费开放。
建设包括全球最大的40MW级传动系统六自由度全功率试验平台在内的“超大型风电机组电气及动力学综合研究中心”、新型储能、氢能等行业亟需的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检验测试设备设施,共计4个中心,下设13个实验室。
海上风电职业培训中心将成为世界一流的多功能、全场景的海上风电职业培训基地。汕头大学、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化学与精细化工省实验室等将提供科研支撑能力。
汕头正举全市之力打造“1+3+3”海上风电生态体系,未来可开发海上风电规划装机容量将达6000万千瓦,相当于“再造3个三峡”。
采写:南都、N视频记者 李佳滢
编辑:李佳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