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宵禁制度,对于古代人民来说,元宵节可能是比春节更特别的日子。这一天,百姓被允许可以夜间活动,堪称为古人的“狂欢节”。
而元宵与龙舞间的关系,可以追溯至隋炀帝时期,万国来朝,为了彰显实力,隋炀帝开始举办盛大的百戏表演。根据《隋书·音乐志》记载,从黄昏到清晨有18000人参与表演,全城亮花灯狂欢,最多的时候连开15天。此时,耍龙灯,也称舞龙灯或龙舞,也开始出现在元宵节庆的活动中,成为赏花灯、猜灯谜等传统活动外,元宵节不可或缺的节目之一。
2023年8月2日,游客在长安十二时辰主题街区观看唐风演艺《万邦来朝》。新华社记者 邹竞一 摄
岭南龙舞闹元宵,非遗传承谈寻龙
元宵节由古至今被寄托了美好的祝愿,随着民俗节庆文化的出圈,龙舞这项盛大的活动也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在我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中,龙舞此项目达43种之多,仅广东省,就有9种不同的龙舞项目。
值此元宵佳节之际,南都、N视频记者以寻龙探秘为题与梅州、韶关、潮汕地区三位非遗传承人对话,发现藏于岭南文脉中的龙舞传承。
埔寨火龙
据《丰顺县志》记载,早在乾隆六年(1741),埔寨镇就有火龙表演的习俗。每逢新春佳节,埔寨镇村民便会出钱出力制作火龙,并于元宵之夜在埔寨的龙身(地名)进行表演,以祈风调雨顺,吉利祥和,年年丰收,岁岁平安。火龙舞动时,居住在周边的数万名群众闻声来观,久而久之形成一种民俗传统,世代传沿不绝。
丰顺县埔寨火龙。
埔寨火龙非遗传承人张自进告诉南都、N视频记者,埔寨火龙表演由燃放“禹门”、“烟架”、“火龙”三个部分组成。“禹门”高6米、宽10米,内装各色烟花,用导火线进行连接。“烟架”高达十余米,以木料搭成,上下若干层,每层有着不同的景观,也用导火线进行连接。
火龙在历史的长河中,也几经改进。“最早是用稻草扎结,绑上硫磺、白硝和木炭制成的火药,十分简陋。后来经过不断实践,演变成现在可以张嘴、吐珠、躬身、摇尾、喷火,舞动时能自动点燃和发射各类烟花火药。”
夜幕四合,几十名壮汉需手擎“火龙”而出,在绣球的逗引下绕场舞动。金龙口吐串串金珠,龙身火花四射。周围的人群不但不闪避,甚至还会争先上前沾沾“龙气”。表演者赤膊上阵,高擎龙头,舞动龙身,摆弄龙尾,边舞边发射出各类烟花、火箭,在穿梭的鱼虾映衬下,形成蔚为壮观的宏大场面。
南雄香火龙
“只见香火不见人”,形容的是来自广东省南雄市的香火龙。
南雄香火龙。
南雄香火龙非遗传承人曾宪林告诉南都、N视频记者,南雄香火龙是清顺治年间形成,距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无独有偶,与埔寨火龙一般,南雄香火龙的背后,也有着一个关于人们祈求风调雨顺的故事。
“相传顺治年间,有一年我们这里就大旱,蝗虫吃光了粮食,人都饿死了,又带来瘟疫。后来有一天,村里有个老人就做了一个神奇的梦,梦见村边响水塘飞起两条金龙,四处游走,金龙所到之处,灾衍尽除。第二天,他就告诉村里人,带着村里人去那里察看,结果你猜看见了什么?”曾宪林绘声绘色地讲述着香火龙背后的传说,“看见那地方堆着两堆干稻草!大家就用稻草扎成两条草龙,并在草龙身上插满燃香,让村里身强力壮的青年打着香火龙在村里各处游走。结果没几天就天降大雨,旱情解除,疫害尽消。从此以后,每年村里都会舞香火龙,一直到现在。”
夜幕降临后,在开阔的打谷场边,两条稻草扎制的巨龙静静地匍匐着。“我们的香火龙是有公母之分的,长一点的是公龙,稍小一点的是母龙。”曾宪林介绍道。
蓦然,舞龙的师傅们鱼贯而出,快速地开始燃香、插香,“要在约十五分钟内在两条龙身上分别插上1600、1800根香火。”顷刻间,插香完毕。此时,巨龙仿佛活了过来,浑身香火缭绕,红星点点,似星光闪烁。
此时,锣鼓声、鞭炮声响起,一舞者在场地中央舞动龙珠(火球),逗引双龙,两列舞者分别举着公龙、母龙追逐着龙珠登场。近十米长的庞然大物,与舞龙师傅们融为一体,龙头高昂,龙身蜿蜒,龙尾摇曳。街道两旁,有虔诚的人点燃手中香火,或为自己,或为家国祈福。
“双龙戏珠”、“跳跃龙门”、“双龙出海”、“云游四海”等套路逐一呈现,只见两条香火龙上下翻飞,争奇斗艳。想必辛弃疾笔下的“一夜鱼龙舞”,也不外如是。
乔林烟花火龙
“烧龙锣鼓响,心蓬厂;烧龙烟花起,人欢喜。”(“蓬厂”,潮州方言,激动、鼓动之意)可见乔林烟花火龙在民间心中的分量。作为传统龙舞的表现形式之一,乔林烟花火龙别开生面,风格粗犷、威猛、豪迈,是我国龙文化在潮汕民间极具地方色彩的一种独特体现。
乔林烟花火龙。特约摄影:沈绵钺
与埔寨火龙、南雄香火龙传说的神话色彩不同是,乔林烟花火龙源自明代少年神箭手林小龙一支火箭退贼兵的故事。乔林寨乡民以“烟花火龙”的方式庆祝一方太平,从此衍为习俗,在当地世代相传。
烟花火龙非遗传承人林建南告诉南都、N视频记者,与大家所常见的龙不同的是,潮汕,特别是乔林“烟花火龙”龙头比较饱满,还有脚,一般龙没有脚。
从农历正月初五开始,师傅们就会在三四十米长的九节龙具内,包括龙头、龙身、龙尾以至龙眼、龙嘴、龙喉和龙须内,装填和插满各色烟花火箭。烧龙表演则于初十夜盛大举行,当晚乔林乡熙来攘往,家家户户点上灯笼,通宵达旦,为的是一睹烟花火龙的绚丽景观。
“‘烟花火龙’一出,盗贼看到就害怕,因为‘烟花火龙’一条得有20多个年轻小伙,都是壮汉!”林建南笑言。
舞龙前,须先斋戒沐浴,然后头戴竹笠,身穿短裤,赤膊上阵。表演开始,即同时点燃龙具上的烟花火箭。一刹那间,龙睛蓝光炯炯,龙口呼呼喷出火焰,射出大小火珠,龙身彩色火花飞溅,龙尾的“垂柳烟花”如瀑布飞泻。舞龙者由于光着上身,受火星喷射,看来似乎冒险,但因身涂仁油,火星着身即灭,也无皮肉之苦。人们面上带着灿烂笑容,被烟花映照着,一片喜乐。
火把引路,龙珠前导,人们高擎巨龙,以各种花样套式和造型绕场起舞。龙身翻滚,好像腾云驾雾,穿波逐浪,俨若神话龙宫中的缥缈世界。四周鞭炮齐放,有如电闪雷鸣,烟花遍地绽放,像涌动的花海,空中电光石火,交织着弥漫硝烟,营造出一幅巨龙腾空,穿云破雾,神游九宵的瑰丽图景。
民俗的兴起与破局
近年来,各地民俗纷纷出圈,如潮汕英歌舞、福建游神、打铁花等等,它们的出圈是偶然还是必然?未来的民俗又应该如何保护与传承?2月22日,南都、N视频记者采访了广东省社会科学院文化产业研究所(文学研究中心)副研究员谢开来,他对此作出了回答。
南都、N视频记者:近年来,各地民俗纷纷出圈,如潮汕英歌舞、福建游神、打铁花等等,是什么原因?反应了什么社会现象?
谢开来:中国民间文化历来兴盛,像狮舞、龙舞、英歌舞,乃至游神、打铁花等为民间社会生活所固有。近年来,随着我国全面小康社会的建成,人民精神文化需求到达了新的高度,政府和社会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兴办文化活动和文化展演的热情进一步提高。中华文化成为中华儿女相互认同文化身份,激发文化自豪感,汲取精神营养的重要资源。近年来,在信息科技革命的推动下,人民群众记录生活、传播文化的能力大大提高,有能力把地方文化展演转入大众媒体平台,满足社会的相关文化需要,甚至也带活了网络流量和地方文旅,让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有良性互动,故近年来屡屡“破圈”。这种“破圈”,也表现了我国人民群众自发地利用地方历史文化的丰富底蕴,来破解“千城一面、万楼一貌”等由于大工业生产造成的文化同质性问题,展现了当代民间社会丰富的文化景观和强盛的文化活力。
南都、N视频记者:民俗的传承保留有哪些困境?如何破局?
谢开来:当代民俗的传承保护困境很多,大量困境都是由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形成的。比如说,城乡人口结构变化了,农业生产方式变化了,过去大量和农事相关的民俗还怎么继承?感受不到丰收的喜悦了,为农事收获而跳起来的民间舞蹈还能不能保有原本的精气神?生产力要发展,社会要发展,历史要发展,这都是无可避免的。发展形成的困境还需要发展来解决,民俗要传承和保留当然也要依靠发展。价值和功能随着社会变迁丧失的民俗,要重新赋予它价值和功能;经济循环被社会变迁打破的民俗,要寻找新的经济来源和生存方式;传播乏力的民间文艺,要走向新媒体建立新传播渠道;陷入消退的乡村社会和民间文化主体,要通过乡村振兴焕发活力。守正创新,“两个结合”实际上也是民俗传统传承保护的总要领。但是具体怎样做,怎样重塑各类民俗的当代文化生态,还需要当代中国人民齐心协力、见招拆招。
采写:南都、N视频记者 鹿筱悦
编辑:鹿筱悦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2024网络中国节·元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