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用手和我们比数字了,太高兴了,我和女儿一晚上没睡着。”照顾昏迷女婿近一年的岳母陈姨抱着女儿,在2023年最后一个月份看见了希望,她和女儿激动地向陪伴她们许久的医护人员道谢。
“这不光是患者家属的激动时刻,也是送给我们康复医护团队最好的新年礼物。”广东省康复医学会重症康复分会意识障碍研究与评估促醒学组委员、深圳恒生医院康复医学科副主任刘全丰说道。
意外:工作时从楼梯摔下,成“植物人”的他才39岁
2022年岁末,39岁的刘先生在工作中不慎从楼梯摔下坠伤。从那一刻起,对于刘先生的家人来说,意味着顶梁柱倒下了。
刘先生送医后被诊断为重型颅脑外伤,经过开颅手术后积极抢救终于挽回了生命;期间因为严重脑积水,又做了颅骨修补术和脑室腹腔分流手术,但是始终昏迷不醒。“医生跟我们说,他成了人们常所说的‘植物人’。”陈姨说道,他这么有活力的一个人,还那么年轻,怎么能就这么突然倒下?那时全家人觉得天都要塌了。
离刘先生受伤已经过去7个月,刘先生偶尔睁着眼睛,却是无意识的,但他的家人一直不愿意放弃。从2023年6月开始,刘先生的家人决定送他到深圳恒生医院康复医学科促醒病区进行系统的康复治疗。为了更好地照顾刘先生,妻子把两个孩子带回老家让爷爷奶奶照顾,她和母亲陈姨留在医院进行24小时轮流陪护。
专业:高压氧、药物、电刺激......系统性促醒治疗方案上阵
针对刘先生的病情,在深圳恒生医院康复医学科带头人、中国康复医学会“终身成就奖”获得者刘世文教授和刘全丰副主任带领下,昏迷促醒多学科协作(MDT)团队积极讨论,并对患者进行了GCS评分(格拉斯哥昏迷评分法)等多项评估。“患者脑部受伤面积虽然比较大,GCS评分也较低,但送来我们病区后他有出现睁眼的动作,即使是无意识的,也是较好的征兆。”刘全丰主任说道。
经过充分评估后,团队判断刘先生开始从植物状态向微意识状态转变。根据以往经验,脑外伤病人比因脑出血、脑梗死、缺氧性脑病造成昏迷的病人恢复几率要大,而微意识状态的病人也比持续植物状态的病人唤醒几率要高。
刘全丰主任团队在讨论患者病历
因此,刘全丰主任团队为患者制定了详细的促醒治疗方案:
通过高压氧治疗纠正脑缺氧,改善脑微循环和脑干网状激活系统功能;
适当使用神经营养药物保护脑神经细胞,避免脑细胞的进一步受到损害;
有计划开展促进昏迷觉醒、醒脑开窍针灸治疗,无创神经电刺激治疗等。
患者在深圳恒生医院康复医学科促醒病区治疗。
“2023年,我们还设立了独立的促醒治疗室,在传统常规促醒治疗上,为患者增设系统的多重感觉刺激治疗,即感官刺激与深感觉刺激。”刘全丰解释,有意识障碍的昏迷患者由于长期卧床不起会造成感觉剥夺,可能会阻碍大脑康复进程,减缓中枢神经系统功能恢复。治疗师施行反复感觉刺激能使患者长期保持正常感觉输入,提高脑干上行网状激活系统及大脑皮层神经元的活动水平,从而提高患者觉醒概率。
希望:刘先生醒了,促醒治疗区不断战胜医学“难题”
刘先生主治医师吴林霞讲道,刘先生自入院以来便定期接受感官刺激治疗,如听觉、嗅觉、味觉、视觉、皮肤重压方面的刺激,深感觉刺激治疗则需要治疗师为他做包含肢体刺激、肌肉牵拉刺激、关节挤压刺激、震动刺激、体位刺激等治疗。“患者意识慢慢好转,从刚开始有视觉和声音追踪,到能摇头,到现在能够根据家人的指令做出手部动作,是一个很大的进步,我们也很激动。”吴林霞说,接下来的康复计划是适度开展吞咽训练、语言训练、肢体功能训练等全方位的康复训练,就像婴儿一样,从零开始认识这个世界、逐步回归生活。
“脑外伤患者康复恢复期很长,但是在促醒病区,不论是家属还是医护人员,没有一个会轻易喊放弃。”刘全丰说,“我们相信一个个‘医学奇迹’背后,一定是在专业康复治疗手段下的医患、家属间的积极配合,齐心协力和不离不弃。”
植物人的促醒一直是世界性难题,对意识障碍患者的精准评估难度大。2021年,深圳恒生医院康复医学科开设昏迷促醒病房。由刘世文教授牵头,刘全丰副主任组织科内“医护治”康复团队,联合神经内科、神经外科、放射科、超声科、神经电生理科等多学科成立了昏迷促醒多学科协作(MDT)团队,制定并不断完善了昏迷促醒康复流程,创造了多个“苏醒奇迹”。2023年,科室专门开设促醒治疗区,目前已形成一套完整、规范的意识障碍评价及系统规范的康复治疗流程,为许多仍在康复之路上迷茫的家庭带来了新希望。
来源:深圳恒生医院
编辑:曾美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