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火车站(下简称:广州站),1974年4月12日正式发车迎客。2024年4月12日,她踏入半百年华。
2024年春运阶段中的广州站广场。 南都、N视频记者 黎湛均 摄
“统一祖国 振兴中华”
这个广州站主楼上闻名全国的灯牌仍然竖立在原处。半个世纪以来广州站的光影年华有幸被大量记录。
每一张与她相关的平面照片却都是立体的,表面上或黑白或彩色的成像是踏入改革开放新时代的面孔,背面可拓印出的历史纹理或深或浅,制作成传世的雕版方便珍藏重塑。
最初的广州火车站:
1974年投入使用的广州站只有三个站台5条到发线。建站之初的广州站更多的真实属性是承担广东本地短途探亲客流和长途货运的职责。
当时站场总面积12万平方米,候车室面积8500平方米,设计能力为日发送旅客3万人次,日到发列车35对,客车9对,仅有3个站台,7条股道。这样车少人稀的运营状态,一直持续到70年代末80年代初。
广州站诞生于上世纪70年代初,采用苏式建筑风格充满了时代印记。落成时主楼四层,楼高26.8米,外立面正中央挂着一个高4.5米、宽5米的大型电钟。
中间主楼高、两侧略低是为了凸显主楼顶部的大型时钟,要知道,在那个不是人人都买得起手表的年代,乘客需要靠火车站的时钟来确定乘车时间。
那时的流花桥一带,除广州站之外,还建成了广交会流花路展馆(中苏友好大厦)、广州东方宾馆新馆、友谊剧院等新建筑,由于都保持了“四四方方,简单实用”的风格,视觉上非常统一和融洽协调,在上世纪70年代组成了广州全新的城市景观。
历史使命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定,风起云涌的改革浪潮席卷广东。4岁的广州站便迎来了辉煌生命历程的起步。
1979年4月4日,广九直通车正式恢复运行,首趟广州至九龙的直通客车在广州站始发,粤港之间的交往从此越来越紧密。广九直通车恢复跨境运输也是当时中国打开国门的重要一步。
1983年,广州站从解决旅客候车难、吃饭难、住宿难、购物难的小改小革开始变身。与港商合资在车站内兴办商场、酒楼、旅店,为旅客提供订票、行李接送、住宿购物、饮食旅游等服务。
1984年,又进一步改革,向多功能、多层次服务的新型车站方向发展,就在这一年,广州站被广东省和铁道部评为精神文明先进单位。
1985年,这一建筑群于当选为羊城新八景之一,被命名为“流花玉宇”。
1986年,广州站建成全国铁路第一家多功能多层次服务的新型车站。
1986年1月9日,时任国务院副总理万里在反映广州站服务工作做得好的一封来信上这样批示“这个车站应受表扬”,并要求“把北京、上海、沈阳、成都等一批重要站建成文明站”。 同年,3月22日,铁道部根据这一指示,在广州站召开全路八个客运大站服务工作经验交流会,由广州站在会上介绍经验。
东南西北中,发财到广东
80年代,广州火车站的客流量明显增多。当时的广州火车站被誉为“祖国的南大门”,是外宾、华侨和港澳台胞进出祖国大陆的重要通道,随着旅客构成、消费需求、消费水平和时间效率观念等等的变化,以往的 “售票—候车—上车”便完事的“车站定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旅客的需要。
时钟踏入90年代,浩浩荡荡的务工者人潮开始涌现,以亿计来广东的“打工仔”大部分首先踏足的便是广州站。务工人潮的流动是交通运输、是民生实务,也是中国经济崛起的大时政。
“世界工厂”、“中国制造”,寻求关键词的动线,总会牵引到各个起始点,毫无疑问,广州火车站便是其中重要的一个。
2000年代,高铁前的梦寐
2000年前后,广州站周边地区因为巨量的人流引起了流花地区的交通、治安等问题。广州市有关部门多次进行大规模的针对性的整治,逐步缓解到彻底解决,广州火车站周边地区环境整治得到有效提升。
2000年,节后春运才过5天,务工潮已汹涌而至。 南都、N视频记者 潘劲松 摄
2000年,提前返乡过年的人们想避开春运高潮,但高潮已汹涌而来。春运首日1450万人在路上。 南都、N视频记者 潘劲松 摄
2000年,四川开往广州的一列火车,被一些为强行登车者将车窗玻璃砸砸碎。 南都、N视频记者 潘劲松 摄
1999年,广州火车站场景。 南都、N视频记者 马强(翻拍)
2002年,火车站站广场一带兜售身份证的人。 南都、N视频记者 潘劲松 摄
2002年,春运的广场上记者跟随铁警反扒,目睹扒手作案过程。 南都、N视频记者 潘劲松 摄
2002年,春运便衣(右一)正与一名负隅顽抗的票贩展开较量。 南都、N视频记者 潘劲松 摄
2007年,广州火车站广场便衣警察抓一个抢劫嫌疑人。 南都、N视频记者 谭伟山 摄
2000年1月,全副武装四人小分队全天候巡逻,维护广场安全秩序。 南都、N视频记者 潘劲松 摄
2001年,春节后返程高峰,客流如潮。 南都、N视频记者 潘劲松 摄
每到春运,铁路客运人潮拥挤,广州站内外人流管制压力很大。广州站广场对开的环市西路几乎每年都需要被临时封闭数天,以应付大量乘客聚集。
2001年,广州火车站外排队购票的可流长队。 南都、N视频记者 潘劲松 摄
2001年春运,等待开闸进站。春运返乡的脸孔。 南都、N视频记者 潘劲松 摄
2001年春运,绿皮车过道上躺满了没有坐票的乘客。 南都、N视频记者 潘劲松 摄
2000年春运,广州站发出的列车驾驶室。 南都、N视频记者 潘劲松 摄
2001年春运,火车站出口处,人们举牌接亲友。其中,四川贯大财尤其显眼。 南都、N视频记者 潘劲松 摄
2000年,春运返程高峰期,形成人流涌动的社会画卷。 南都、N视频记者 潘劲松 摄
2007年2月12日,广州火车站广场,一对在春运期间等待进站回家过年的情侣在人群中相互依偎。 南都、N视频记者 谭伟山 摄
2007年2月,广州火车站,上车的人太多了,有的乘客只好从车窗钻入。只要能回家过年,就是很高兴的。(资料图)乔军伟 李幼欣 陈晓华 徐建廷 摄
2007年春运,广州站外进站的旅客。 南都、N视频记者 谭伟山 摄
2008年初,北方寒潮凶猛,冰雪灾害严重影响京广线大动脉,南北走向的列车大面积停运,广州站日滞留超过20万旅客。正是那时候,广州这座城市的包容和这座城市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成就出一段史话。
2008年春运,受雪灾影响,铁路运行受阻,大批旅客滞留在广州站广场以及对开的环市西路上。 南都、N视频记者 谭伟山 摄
2008年春运,受雪灾影响,铁路运行受阻,大批旅客滞留在广州站广场以及对开的环市西路上。 南都、N视频记者 谭伟山 摄
2008年1月31日,广州火车站,一女子晕倒在候车人群中,武警和春运志愿者合力把其放到担架上抬往救助点。 南都、N视频记者 陈奕启 摄
2010年1月29日,广州琶洲异地候乘安排。琶洲广交会1号展馆内,湖南邵阳旅客和他的几位老乡在宽敞的大厅内候乘。 新华社记者 刘大伟 摄
2013年春运,地铁工作人员指引在琶洲候车的旅客坐地铁转送到广州火车站乘车。 南方日报记者 肖雄 符超军 摄
广州琶洲,广交会的大型展馆被开辟成广州站的临时候车室,开辟出异地候乘的新模式,以地铁和公交转运的方式进行疏导和服务。该举措一直维持到高铁广州南站投入使用后几年,其运力能大量分担广州站普铁运力的阶段才结束。
2009年8月26日七夕节,广州火车站台,暑假来广东与父母团聚的孩子与家人哭别。南都、N视频记者 冯宙锋 摄
2009年8月26日七夕节,广州火车站台,暑假来广东与父母团聚的孩子与家人哭别。南都、N视频记者 冯宙锋 摄
2009年8月26日七夕节,广州火车站台,暑假来广东与父母团聚的孩子与家人哭别。南都、N视频记者 冯宙锋 摄
2009年12月26日,中国第一条高铁线——武广高铁开通,广州南站投入使用,开始有效分流广州火车站的压力。
2009年春运,广州站广场上的进站通道。 南都、N视频记者 陈辉 摄
2009年春运。 南都、N视频记者 陈辉 摄
2009年春运,广州站站台,武警战士和广州站038服务台的张红英等帮助残障乘客上车。 南都、N视频记者 陈辉 摄
2009年春运,广州站站台。 南都、N视频记者 陈辉 摄
2009年春运,广州站站台上的列车内外。 南都、N视频记者 陈辉 摄
2009年春运,广州站站台上的列车内外。 南都、N视频记者 陈辉 摄
踏入2010年代,广州火车站仍然是国内最大到发量的火车站之一。同时,广州火车站需要整体改造的传闻开始多了起来。
2012年《坎坷归途:春运舞台10秒钟》欧帅和他的朋友,两人都是江苏畜牧兽医职业技术学院大一的学生,寒假回老家海南过年,准备在广州火车站转车。 南都、N视频记者 孙俊彬 摄
2013年的广州站售票大厅,大批持票无法进站的旅客正排队退票,几名男子迫不及待地站在铁栏杆上凑到售票窗口询问退票情况。南都、N视频记者 黎湛均 实习生 任勇 摄
2014年1月21日,广州火车站3号站台,列车停靠期间,一名女乘务员在检查乘客票据。 南都、N视频记者 林宏贤 摄
2015年春运,航拍广州站广场上等候进入候车棚、进站通道上的旅客。 南都、N视频记者 张志韬 摄
2016年2月2日,受北方持续雨雪天气影响,广东地区春运受到严重影响,部分列车不同程度晚点,广州火车站超5万旅客滞留。 南都、N视频记者 陈成效 摄
2017年春运。 南都、N视频记者 张志韬 摄
2017年春运。 南都、N视频记者 张志韬 摄
2017年春运。 南都、N视频记者 张志韬 摄
2017年春运。 南都、N视频记者 张志韬 摄
2017年春运。 南都、N视频记者 张志韬 摄
2017年春运。 南都、N视频记者 张志韬 摄
2018年春运。 南都、N视频记者 梁炜培 摄
2019年春运。 南都、N视频记者 张志韬 摄
2019年春运。 南都、N视频记者 张志韬 摄
2019年春运。 南都、N视频记者 张志韬 摄
2019年春运。 南都、N视频记者 张志韬 摄
2020年,新冠疫情袭来,人流量巨大的广州站也根据防控规定,采取各项防控措施,扛住了压力,保证了运输安全和畅通。
2020年春运。 南都、N视频记者 张志韬 摄
2020年春运。 南都、N视频记者 张志韬 摄
2020年春运。 南都、N视频记者 黎湛均 摄
2020年5月8日,武汉解封后首班开行南下的列车停靠广州站。 南都、N视频记者 黎湛均 摄
2020年5月8日,武汉解封后首班开行南下的列车停靠广州站,出站的母女二人。 南都、N视频记者 黎湛均 摄
2021年春运。 南都、N视频记者 黎湛均 摄
2023年春运。 南都、N视频记者 黎湛均 摄
2023年春运。 南都、N视频记者 黎湛均 摄
2023年春运。 南都、N视频记者 张志韬 摄
2023年春运的广州站广场。 南都、N视频记者 张志韬 摄
2023年春运的广州站候车室,带着挥春回家过年的旅客。 南都、N视频记者 张志韬 摄
2024年春运的广州站广场。 南都、N视频记者 张志韬 摄
2024年春运,客流通过检票口。 南都、N视频记者 张志韬 摄
重塑生命,迎展新机
2024年,即将50周岁的广州火车站迎来改造的确切消息。1月19日,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官方网站挂出广州火车站及周边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征询意见公示,广州站及其周边地区“站、城、产、居”一体化蓝图初现。
2023年春运,大年初三客流量不大,广州站站台、通道、货运车间等各处少有的闲适、清净。 南都、N视频记者 钟锐钧 摄
2023年春运,大年初三客流量不大,广州站站台、通道、货运车间等各处少有的闲适、清净。 南都、N视频记者 钟锐钧 摄
2023年春运,大年初三客流量不大,广州站站台、通道、货运车间等各处少有的闲适、清净。 南都、N视频记者 钟锐钧 摄
2023年春运,大年初三客流量不大,广州站站台、通道、货运车间等各处少有的闲适、清净。 南都、N视频记者 钟锐钧 摄
2023年春运,大年初三客流量不大,广州站站台、通道、货运车间等各处少有的闲适、清净。 南都、N视频记者 钟锐钧 摄
2023年春运,大年初三客流量不大,广州站站台、通道、货运车间等各处少有的闲适、清净。 南都、N视频记者 钟锐钧 摄
2023年春运,大年初三客流量不大,广州站站台、通道、货运车间等各处少有的闲适、清净。 南都、N视频记者 钟锐钧 摄
2023年春运,大年初三客流量不大,广州站站台、通道、货运车间等各处少有的闲适、清净。 南都、N视频记者 钟锐钧 摄
规划范围:
南至东方宾馆南侧-流花路,北至云城南一路-环城高速,东至大金钟路-解放北路,西至瑶台西街(规划)-同德围高架,规划用地范围566公顷,其中越秀区327公顷,白云区226公顷,荔湾区13公顷。
广州站改造后11台21线的这个规模在广州铁路枢纽5座主站中仅稍稍大于佛山西站,小于广州白云站、广州东站和广州南站。
2024年春运期间,广州站一号站台。 南都、N视频记者 邹卫 摄
南方都市报视频产品部、融媒编辑部出品
图片:除署名外,广州火车站供图
文字:南都、N视频记者 任磊斌 通讯员 贾思瑜
编辑:任磊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