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青年从“工位”到“学位”,广州青年夜校发布“星火计划”

南方都市报APP • 南都政务
原创2024-04-27 10:05

南都讯 记者叶孜文 通讯员 穗团宣  4月26日晚,由共青团广州市委员会主办的“Young城Yeah校  激发新质‘青’动能”2024年广州青年夜校启动仪式在广州市青年文化宫举行。

活动现场,主办方向广州市青年文化宫、广州市团校、广州市青年就业创业服务中心、越秀集团团委、广州交易集团有限公司及各团区委颁授了“广州青年夜校”牌匾,并发布广州青年夜校“星火计划”。

图片

共青团广州市委于4月26日晚举办2024年广州青年夜校启动仪式。 南都记者梁炜培摄

半年开设课程646节

学员满意度达97%

“青年夜校是我开启多元化知识学习的殿堂,也是我个人成长的加速器和梦想启航的港湾,在夜校的学习已成为我人生中不可多得的宝贵经历。”仪式现场,2023年广州青年夜校优秀学员代表江永文分享着自己参与夜校学习的经历与感受。去年,江永文报名参加了“皮具制作”和“吉他演奏”两门课程的学习,在她看来,能够通过青年夜校学习找到自己的兴趣并持之以恒地坚持,就是自己追寻的“诗和远方”。

图片

主办方向越秀集团团委、广州交易集团有限公司颁授了“广州青年夜校”牌匾。南都记者梁炜培摄

据了解,团市委2023年9月正式启动广州青年夜校项目,依托广州市青年文化宫和各团区委建设市区两级广州青年夜校试点,半年来共开设课程646节,覆盖青年近1.5万人次。其中,市级青年夜校围绕优秀传统文化、湾区流行文化来设置课程,根据青年“票选”结果开设了非遗、音乐、运动、社交等不同主题文化课程,收获学员好评如潮。据不完全统计,青年学员对夜校课程的满意度评价达97%,对夜校导师的满意度评价达98%。

“这里的老师讲课深入浅出,还很幽默,课堂氛围真的很棒!”青年夜校学员陈浩宇表示,去年他报名了“吉他演奏”课程,其间尝试着在朋友圈分享自己的作品,获得了许多好友点赞。“我一直对音乐很感兴趣,这次又报名了‘流行唱法’技能提升课,今天就是来市青年宫上课的。我的目标是多学会几门技能,争取做个‘斜杠’青年。”

打造五大课程板块

促进青年全面发展

启动仪式后,广州青年夜校在广州市港澳青年创新创业服务中心二楼多功能厅同步开课,邀请国家科技部科技创新创业导师、美国百森学院创新创业访问学者朱锋作“AI时代,我们如何选择创业”主题授课,深入探讨AI如何影响创业生态,以及如何利用AI技术为创业项目赋能。

据主办单位相关负责人介绍,团市委聚焦粤港澳大湾区青年对理论提升、文化生活、素质教育、技能学习、身心健康等方面的现实需要,今年对青年夜校课程体系进行了全面升级,设置了“红棉学堂”“文化学堂”“发展学堂”“同心学堂”“星火学堂”五大课程板块,不断扩展课程宽度,帮助青年触及更多领域的知识。同时,推出“主题公开课”“技能提升课”“湾区交流课”“线上直播课”四大课程形式,持续延伸课程深度,更好满足青年个性化需求,帮助青年培养兴趣爱好、提升综合素养。

图片

广州青年夜校(文化学堂)技能提升课《尤克里里》。南都记者梁炜培摄

活动当天,独立音乐人黄丹妮、湾创智策董事长苏登光、广州市工贸技师学院教师林泽生等9位来自不同领域的行家里手受聘成为2024年广州青年夜校导师,为夜校课程供给提供专业指导和内容保障。“很荣幸能受聘成为广州青年夜校导师,用自己的专业为更多职场青年成长成才赋能。”广州青年夜校发展学堂导师、湾创智策董事长苏登光表示,“广州青年夜校的课程结合了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要求,更好地满足职场青年成长需要,对于进一步激发广州青年人才发展活力有重要意义。”

探索社会化运营途径

推动资源加速下沉

不久前,团市委联合团番禺区委和越秀集团团委在越秀大学星汇城青年欢享之家开设广州青年夜校“了不起的烘焙师”课程,将公共服务触角延伸到社区,打造“家门口”的青年夜校。“非常荣幸有机会和广州青年夜校深度合作,因地制宜盘活街区空间,为青年提供文娱休闲、体育健身、沟通交流等平台,推动青年发展型城市街区建设。”越秀集团团委书记朱捷帆表示,“未来我们还将结合各方资源优势,继续瞄准青年需求,开展更多丰富、有益的课程,切实提升青年归属感、认同感和幸福感。”

图片

广州青年夜校(文化学堂)技能提升课《流行唱法》。南都记者梁炜培摄

在2024年广州青年夜校启动仪式上,团市委发布了广州青年夜校“星火计划”,旨在联动党政机关、基层团组织、国有企业、文化机构、新闻媒体、志愿服务等社会力量共同参与青年夜校服务供给,活用资源社会化运营,打造“市-区-街道-社区”四级联动机制,以夜校的星星之火点亮青年发展的燎原之势,让青年夜校从“网红”实现“长红”。

“接下来,广州青年夜校将在办学模式和服务机制上不断创新,充分探索社会化运营途径,助力青年夜校服务升级扩容。”团市委相关负责人介绍,“我们还将推动优质公共文化资源加速下沉,更好地将服务送到青年身边,将学习融入青年日常,实现青年从‘工位’到‘学位’的无缝衔接。”

编辑:叶孜文

对这篇文章有想法?跟我聊聊吧
叶孜文1.21亿
南方都市报记者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