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度隔离手机,不止于校园

南方都市报APP • 南都评论
原创2024-06-18 23:09

广州拟立法解决手机进校园问题。6月15日,广州市人大官网挂出《广州市中小学生心理健康促进条例(草案修改稿·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各界公开征求意见和建议,并拟于2024年7月下旬进行第三次审议并交付表决。《征求意见稿》明确,学校可以禁止学生携带手机等智能终端产品进入学校或者在校园内使用。

教育部曾在2021年印发《关于加强中小学生手机管理工作的通知》并明确规定“中小学生原则上不得将个人手机带入校园”。不难发现,这个通知是对中小学生提要求,要求他们不带手机进学校,但广州拟出台的条例则是对学校赋权,以立法的形式赋予其管理的职责和权力。如此一来,遇到学生或家长不配合的情况,学校的应对和处置也就能更加名正言顺、合法合规。

众所周知,手机只是一个工具,无所谓好与坏,它会成为孩子成长的助力还是阻力,完全取决于使用者。条例相关条款中“可以禁止”的字眼,既赋予了中小学校一定自主权,又没有“一刀切”地禁止,体现了一种审慎和务实的态度。放在过去,禁止中小学生在学校使用手机,其主要理由无非是影响视力和学习,但这次的禁令归集在心理健康促进条例下,则说明手机不当使用可能给孩子造成的心理危害被忽视了。

一个佐证是,现在有不少孩子沉迷手机和平板,深陷网络游戏、小视频等带来的即时满足中:他们似乎对什么都没兴趣,也不愿意配合集体行动,到了吃饭的时候,也是几口很快就吃完,就急着向大人要手机来玩。一旦离开手机,就浑身不舒服、做什么都没有劲、难以控制住自己的念想……这些其实都是网络成瘾的体现,而后者正属于精神与心理类疾病的范畴。比之影响孩子的视力,其危害显然要大得多。

从这个意义上说,对于心智尚不成熟、自我控制能力较差的孩子,适当地将其与手机等智能终端产品做区隔,无疑是保护他们的应然之举。有这样一个小故事:一只小猫,一条放置在敞口玻璃缸里的金鱼,把它们放到同一个房间,该怎么保证小猫不会把鱼吃掉?是加强对小猫的教育,告诉它应该吃猫粮而不是金鱼吗?故事给出的答案是把金鱼缸放到房间外面去:因为猫吃鱼是一种本能,鱼在诱惑就在,只有消除诱惑,猫才会安分下来。

现实中,孩子们不可能永远生活在没有“金鱼”诱惑的世界里,但在他们的自控能力没有修炼到家的时候,这种隔离是必要的。而着眼未来,比在学校隔离手机更为重要的一个任务就是:家长和学校如何培养孩子们延迟满足的能力,如何培养他们对于阅读、运动等的兴趣和爱好,如何教他们驾驭手机而不是产生手机依赖乃至被反噬。一处田野,如果种满了庄稼,那给其他杂草留下的空间自然就少了。孩子的精神世界也是如此,需要的是家长更多的陪伴,而不是扔来一个手机的“放养”。

社会学界有这样一句名言,“我们都是提着手提电脑的山顶洞人”。互联网时代,人人手持智能终端俨然成了标配。对于孩子这些山顶洞人的幼崽,显然要教会他们利用手机等工具服务学习和生活的能力。暂时的限制使用,为的是今后的合理使用,否则放学以后,到了寒暑假,还能继续把孩子与手机隔离吗?如果到了大学还要禁止手机平板等电子产品进课堂,这事就做得太晚了。 □胡一刀

编辑:张子庆

5
对这篇文章有想法?跟我聊聊吧
张子庆2.68亿
南方都市报记者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