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内外贸联动,需要政策和市场协同配合

南方都市报APP • 南都评论
原创2025-04-13 05:07
图片


4月11日,工信部官网发布首批中国消费名品名单,多家广东企业上榜。广东番禺灯光音响、潮安陶瓷、水口卫浴、阳江五金刀剪作为地方优势品牌,入选区域品牌。而就在同一天,中国商业联合会联合多家行业协会发布倡议书,呼吁拓展国内市场、促进内外贸联动发展,推动出口商品转内销。

两条新闻看似独立,实则紧密关联,共同指向一个核心议题:在当前复杂的国际经济环境下,如何通过内外贸联动激活内需市场,增强经济韧性,实现高质量发展。

工信部发布的首批中国消费名品名单中,广东多家企业的品牌上榜,这些品牌不仅在国内市场具有较高知名度,在国际市场上也具备不错的竞争力。它们的入选,既是对相关企业制造品质的认可,也为国内消费者提供了更多优质选择。

长期以来,我国部分制造业企业以代工或出口为主,导致国内市场的高端消费供给不足。随着消费升级趋势加快,消费者对高品质、个性化产品的需求日益增长。此次上榜的品牌,代表了国内制造业向高端化、品牌化迈进的成果,如果能够成功培育更多本土消费名品,就可以满足消费者对“国货精品”的需求,进而优化国内市场的供给结构。

众所周知,当下全球经济形势复杂严峻,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中国商业联合会等七家协会联合倡议,推动出口商品转内销,促进内外贸联动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为内外贸联动既是当下缓解外贸企业经营压力的紧要之举,长远视之,更有利于促进国内市场的竞争与创新。

当然,外贸企业转向国内市场,并非简单的市场切换,还需要调整产品设计、营销策略和供应链体系。例如,出口欧美的家电产品需要适应国内消费者的使用习惯,服装品牌需根据国内审美趋势调整款式。

这样一个过程考验着企业的灵活性。过去,部分外贸企业因专注于海外市场,对国内渠道建设投入不足。如今,为了更快触达国内消费者,提升自己在内需市场的影响力,需要探索更多有效的方式。要真正实现内外贸联动,仅靠企业自身努力是不够的,还需要政策支持和市场机制的协同配合。

在政策层面,政府可以通过税收优惠、融资支持等方式,鼓励外贸企业拓展内销渠道。各地可结合产业特色,打造区域性消费品牌,助力本土优质商品走向全国。在市场层面,行业协会和龙头企业应发挥引领作用,推动供应链协同和标准统一。通过打造内外贸通用的产品标准,减少企业调整成本,零售平台则可运用大数据分析,帮助外贸企业精准把握国内消费趋势,优化产品设计。

一方面大力培育本土品牌,另一方面推动外贸企业转内销,不仅能增强经济抗风险能力,还能为消费者提供更丰富的选择,实现供给与需求的良性互动。

工信部发布消费名品名单,行业协会倡议内外贸联动,两件大事共同释放了一个信号:中国正在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无论是培育消费名品,还是推动内外贸联动,最终目标都是激活内需市场。而消费的增长,离不开消费者信心的提振。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促消费政策,如发放消费券、鼓励绿色消费、支持新能源汽车等,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消费回暖。但长期来看,消费信心的稳固仍需依靠就业稳定、收入增长和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只有让消费者敢消费、愿消费,内需市场才能真正成为经济增长的“压舱石”。

编辑:何起良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