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形机器人公司傅利叶5月9日宣布,把康养作为布局具身智能的场景锚点。
对于这家靠外骨骼康复机器人起家的公司而言,聚焦康养并不意外。但在业内人士看来,人形机器人康复设备能否真正落地,面临技术研发和医疗监管双重考验。
康养场景“有资源和渠道”
作为从外骨骼机器人赛道切入具身智能的公司,傅利叶先后于2023年和2024年发布两款GR系列的人形机器人。成立10周年之际,傅利叶把康养场景作为下一阶段具身智能业务的推进方向。
傅利叶发布的两款GR系列的人形机器人。图:杨柳
傅利叶创始人兼CEO顾捷对此解释称,公司从康复机器人起家,和专业医疗团队和患者一起打磨产品。病人和机器之间的交互,对傅利叶而言是最擅长、最有实战经验的环节,“我们会选择与自身技术和基础相匹配的场景落地”。顾捷提供的数据显示,傅利叶的康复机器人已进入全球3000多家终端医院。
一位机器人赛道的机构投资人向南都记者分析,康养场景是傅利叶的基因,“它有资源、有渠道”。
和傅利叶相比,市场上诸多具身智能公司更看重从汽车制造场景逐步深入。优必选是其中的典型,和吉利汽车、比亚迪等汽车主机厂达成实训合作,近期还与东风柳汽签订人形机器人小批量采购合同。
区别于工业场景下机器人与冷冰冰的零部件进行交互,顾捷认为,康复场景下,产品不仅要满足动作训练需求,更注重交互性、有共情能力,需要给病人提供情绪价值。这要求机器人能读懂语言、表情、动作,甚至情绪,能处理触觉、听觉、嗅觉等多模态信号,并及时给到相应的反馈。
按照顾捷向南都记者的解释,病患康复训练的核心需求,涉及认知训练、言语功能训练以及生活功能恢复训练等方面,这些都离不开与治疗设备之间的反复交互,也是具身智能未来可以大显身手的领域。
医疗机构在观望
康养领域对具身智能机器人亦有现实需求。山东公用康养发展集团董事长张毅介绍,目前康养服务在不同区域分布不均,城乡差距大,基层养老机构设备配置和专业护理人员良莠不齐,导致康养服务供给与市场化需求有很大差距。
张毅希望具身智能能为康养服务提供专业化、标准化、精准化的科学方案,并加以规范化操作执行,解决专业人员水平差距问题。
顾捷提到,不同经验的人类治疗师,其治疗方法和效果可能不同,但机器人可以在质量控制、训练强度和训练内容等方面实现标准化。治疗师只需调节一些参数,便能适配不同患者。
顾捷表示,具身智能机器人落地康养场景有两项关键:一是有效性,产品必须能够真正治病,产生临床疗效;二是安全性,产品必须具备安全可靠的医疗级质量。“医疗客户更关注临床价值,而不是简单地说能够替代多少人力物力的问题。”
但上海大学上海市智能制造及机器人重点实验室教授李静指出,具身智能技术在医疗落地比其他行业更难:国内缺乏覆盖人工智能、机器人技术和医疗背景的复合人才;而且,医疗领域的政策门槛高,具身智能机器人必须取得医疗器械注册证,或许需要政府开辟绿色通道,从政策上推动产业化落地。
按照顾捷给出的预期,在有完善管理政策的理想情况下,从原型机到验证产品相对可靠有效,并且具备一定的量产能力,基本上需要两年左右。接下来申请医疗器械注册证一般也需要一年到两年的时间。所以,真正落地成为现实产品,大概需要三到四年的时间。
当前,医疗机构对具身智能机器人持观望态度。“我们高校附属医院研究团队作为一线临床人员,目前更像是‘观棋者’。”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康复医学科副主任牛传欣说,对于具身智能人形机器康复设备,临床科室倾向于先观望,“如果设备能符合国家要求和临床的期许,能完完整整不出问题摆在我们面前,那我们是愿意一起走这步棋的”。
牛传欣建议,未来在人形康复设备、康复医学等领域,希望国家多部门牵头让设备真正从理论到临床落地,从而让医疗机构从“观棋者”变成“下棋者”。
采写:南都记者 杨柳 发自上海
编辑:李玲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具身智能热潮席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