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2日,“绿证走进粤港澳大湾区”活动在深圳举行。国家能源局、国际气候组织及粤港澳三地政府、企业代表齐聚一堂,共同探讨绿证市场建设与国际化实践。会上宣布中国绿证已获全球绿色电力消费倡议(RE100)全面认可,并与其达成400亿千瓦时绿证绿电交易签约。
值得一提的是,“走进粤港澳大湾区”是绿证“1+N”系列宣介的首站。会上发布的《2024年粤港澳绿色电力消费报告》(以下简称“报告”)也显示,粤港澳大湾区数据亮眼,交易量同比增长11倍。2024年粤港澳绿电交易量达491亿千瓦时,占全国同期交易量的39%,另外,从2023年开启跨境绿证交易以来,港澳台用户港澳台用户跨境采购绿证达40万张(4亿千瓦时电量),成为跨境交易的先锋。
5月12日,“绿证走进粤港澳大湾区”活动在深圳举行。
国际100%可再生能源倡议全面拥抱中国绿证
当前,全球绿色低碳转型加速推进,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已成为国际社会的普遍共识。近两年中国绿证制度建设也取得了快速发展。据介绍,绿证是可再生能源绿色电力的“身份证”,中国已构建起全范围覆盖、全周期闭环、全过程透明、全环节高效的绿证制度体系。
水电水利规划设计总院党委副书记、常务副院长易跃春就中国绿证政策体系进一步阐释政策细节。他表示,中国绿证制度从2017年开始实施,经过不断健全完善,目前已形成了包含“建档立卡、绿证核发、绿证交易、绿证应用、绿证核销”的全生命周期溯源管理体系,推进绿证各项管理规范化、科学化。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绿证已获得国际认可,国际100%可再生能源倡议(RE100)全面拥抱中国绿证。
来自国家能源局、气候组织、全球环境信息研究中心、国内绿证交易平台的代表以及RE100企业代表共同见证了RE100全面认可中国绿证宣布仪式。
RE100全面认可中国绿证宣布仪式。
各方认为,这一重大成果有力彰显了中国绿证在国际社会的权威性、认可度和影响力,将极大提振中国绿证消费的信心。RE100成员企业及其供应链企业将有更大意愿和积极性采购和使用中国绿证,对中国绿证的需求也将进一步扩大。我国外贸企业、在华外资企业通过采购中国绿证,也将有效增强出口绿色竞争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含绿量”。
气候组织首席执行官海伦•克拉克森表示,气候组织发起的RE100倡议是一项全球企业可再生能源倡议,汇集了约430家致力于100%使用可再生电力的大型企业。气候组织协助中国相关部门推动中国绿证体系全面符合RE100技术准则,意味着无论是中国企业还是国际RE100成员及其供应链伙伴,如今都可以放心采用绿证,更便捷地核证其采购的可再生能源电力,并精准追踪实现100%可再生能源目标的进程。
“这一进展将显著加速众多企业的绿色转型步伐,标志着全球可再生能源转型迈出了至关重要的一步。”海伦•克拉克森说。
中国绿证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绿证“走出去”实践也成效明显。易跃春举例道,中国绿证被国际企业大量购买,宝马、苹果、巴斯夫等外企位列中国绿电消费TOP100名单,为更多国际企业采购中国绿证起到积极示范引领作用。
对于未来中国绿证的国际互认,多位专家也建议分几步走,通过“一带一路”合作推动周边国家认可,对接欧美市场规则,让中国绿证成为全球绿色贸易的通用语言。
绿电交易量同比增长11倍,跨境合作提速
粤港澳地区绿色电力消费量跨越式增长,市场活跃度高,近两年粤港澳地区的政策引导与市场驱动协同发力,成为全国绿色电力消费的重要增长极。
报告数据显示,2024年粤港澳绿电交易量达491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1倍。2025年一季度粤港澳三地达到780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6倍,超过前两年的总和,占全国同期39%。
另外,跨境合作提速。2024年深圳以127亿千瓦时的绿电绿证消费量居粤港澳首位,广州、东莞、惠州消费量超过30亿千瓦时,4个城市合计交易量占整个消费量的50%。从2023年开启跨境绿证交易以来,港澳台用户港澳台用户跨境采购绿证达40万张(对应4亿千瓦时电量),成为跨境交易的先锋。
国家能源局副局长万劲松会上特别提到,粤港澳大湾区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是培育绿证市场的先锋队和主力军。今年一季度,广州电力交易中心绿证交易突破1亿张,约占全国的四分之三,绿证绿电交易合计接近1300亿千瓦时,超过前两年的总和,粤港澳大湾区绿证市场活跃度领跑全国。
“期盼湾区继续发挥自身优势特点,主动服务企业绿色电力需求,创新交易机制和方式,为绿证市场建设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湾区样本。”万劲松说。
国家能源局副局长万劲松致辞。
深圳供电局市场部副总经理孙晓佳分享了本地创新实践:深圳率先成立绿电绿证服务中心,推出“绿电易”服务平台,2024年撮合绿证交易量突破1700万张,绿证交易用户书达273户,同比增长超过1000%,排名南方区域地市第一。她提到,深圳还试点“绿车充绿电”模式,车主可通过购买绿证获得专属绿色徽章,目前已在莲花山超级充电站落地。
澳门国际碳排放权交易所研发总监陈浩表示,澳门未建立统一碳排放核算体系,也无强制要求企业消费绿证,目前绿证交易处于自愿市场阶段。他提到,澳门企业受国家双碳目标和ESG趋势影响,越来越多企业愿意在供应链和价值链中使用绿证进行气候声明。
香港品质保证局策略推进部项目经理许惠莲指出,香港与澳门一样,尚未建立本地的碳交易或自愿减排机制,企业购买绿证属于自愿行为,主要用于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和展示ESG努力。她强调,根据温室气体核算体系,碳排放核算采用双重方法,需保持真实性、透明性和唯一性,避免重复计算。
许惠莲还提到,香港碳市场建设处于起步阶段,正在推动碳普惠方法学项目标准制定,针对减排项目开展市场可行性调查,为未来实现碳信用交易标准和跨区域核算、互认、互通奠定基础。
大宗绿证交易签约仪式。
让绿证大省从“不敢卖”转向“大胆卖”
但还需注意的是,目前绿证市场受能耗双控政策影响较大,还存在市场波动和省间惜售问题。
广州电力交易中心总法律顾问兼合规官张巧玲在介绍粤港澳绿色电力消费情况时提到一组数据:从广州电力交易中心的数据可以看到,2024 年绿证交易价格均价 2.7 元,最低 1.1 元,最高 12.8 元。今年 4 月份绿证市场均价维持在 0.9 - 3.4 元区间,均价 1.8 元。
“价格波动受电源类型、区域分布、核发区域和补贴政策影响,其中市场供需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张巧玲说,随着国家层面绿证价格指数的研究和推进,市场价格形成机制将更趋完善,为企业采购提供更科学的参考。
“部分省份为完成能耗考核目标,限制绿证跨省交易,间接形成了省间壁垒,对于绿证要形成全国统一大市场带来了影响,”水电水利规划设计总院副总工程师郭雁珩鼓励“省里可以做短周期的能耗统计,做到心中有数”,建议建立跨省跨区绿证交易的监测预警机制,“让绿证大省从‘不敢卖’转向‘大胆卖’。”
国家节能中心节能管理处副处长杨绍鹏提到了这一点。“绿证与能耗双控的衔接对绿证市场影响很大,比如去年为了完成考核,很多省集中购买绿证,导致市场量价齐涨。”他认为,为避免此类问题,可以鼓励省内短周期能耗统计、建立跨省绿证交易监测预警机制、加快其他绿证应用场景落地,推动市场健康发展。
采写:南都记者王玮
编辑:梁建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