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科技支行达2178家!将实施科技金融创新“揭榜挂帅”

南方都市报APP • 湾财社
原创2025-05-22 17:29

图片

近日,科技部、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监管总局、中国证监会、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国务院国资委联合发布《加快构建科技金融体制 有力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若干政策举措》(以下简称《政策举措》),重点围绕创业投资、货币信贷、资本市场、科技保险支持科技创新,加强财政政策引导,健全科技金融统筹推进机制以及完善科技金融生态等七个方面内容,凝练了15项科技金融政策举措。

5月22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科技部副部长邱勇,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国家外汇局局长朱鹤新和金融监管总局、中国证监会有关负责人介绍科技金融政策有关情况,并答记者问。

据介绍,金融监管总局正联合科技部等研究制定科技保险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文件。此外,今年还将组织实施科技金融创新政策“揭榜挂帅”,积极鼓励引导地方政府和金融机构主动“揭榜”,大胆探索各具特色的创新实践,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谈科技金融“15条”:

让科技和金融“双向奔赴”的制度安排

在发布会上,科技部副部长邱勇表示,《政策举措》既有存量政策的迭代升级,也有增量政策的创新供给,可谓“干货”满满。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设立“国家创业投资引导基金”。《政策举措》重点围绕畅通创业投资“募投管退”全链条推出一系列新举措,提出扩大金融资产投资公司股权投资试点范围、支持创业投资机构发债融资等,让创业投资的募资来源更加广泛;鼓励发展创业投资二级市场基金等,让创业投资的退出渠道更加畅通;特别是提出了优化国有创业投资的考核评价机制,让国有创业投资的耐心更足、定力更好,真正成为点燃中国科技创新的“高能燃料”。

二是用好用足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科技型企业的信贷支持。《政策举措》提出,将对科技创新与技术改造再贷款,进一步优化结构、扩大规模、降低利率,目的就是为科技型企业特别是民营中小企业打造融资贷款的“专属渠道”。鼓励商业银行建立各具特色的科技金融专门机构,优化考核机制,目的就是让科技型企业贷款融资更加便捷。金融监管总局还将开展科技企业并购贷款和知识产权金融生态综合试点,建立与科技创新特点相适应的新型信贷模式,目的就是让贷款融资更好地服务于科技型企业的创新需求。

三是发挥资本市场的关键枢纽作用,支持科技型企业直接融资。《政策举措》在资本市场方面有两大亮点,一是建立健全科技型企业资本市场“绿色通道”机制,深化科创板、创业板改革,为企业创新成长提供更加适配、更加包容的制度支撑;二是创新性地提出建立债券市场“科技板”,为科技创新筹集长周期、低利率、易使用的债券资金。

四是发展科技保险,更好发挥创新风险分担和补偿作用。《政策举措》提出制定科技保险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建立科技保险发展协调机制、健全涵盖科技创新全链条、全周期的科技保险产品和服务体系,探索建立国家重大技术攻关科技保险共保体,推动保险资金参与国家重大科技任务等措施,目的就是帮助科技型企业应对新技术和新业务模式带来的风险,提供全周期风险保障和资金支持,保障创新活动的持续开展。

邱勇强调,除上述四方面重要内容以外,《政策举措》还围绕加强财政政策的引导支持、推进央地联动、打造科技金融开放创新生态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举措,特别是加快推进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这三个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等开展科技金融政策先行先试。

“七部门联合印发的《政策举措》是一项实现科技和金融‘双向奔赴’的基础性、引领性制度安排。”邱勇表示,希望通过《政策举措》的深入实施,建立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的长效投入机制,建立面向国家重大科技任务的金融支持安排,着力突破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瓶颈问题。

图片

谈债券“科技板”

已有百家机构发行科创债券超2500亿

《政策举措》特别提到建立债券市场“科技板”,背后有哪些考虑?目前进展如何?

对此,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国家外汇局局长朱鹤新回应称,建立债券市场“科技板”进展“还是比较顺利的”。出台这项措施是为了解决股权结构在“募投管退”当中最前端的“募”的问题。

“这次把科技型企业发行的债券单独拿出来,并在债券发行交易制度上作出差异化安排。这个差异化安排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一个是支持发行人灵活分期发行债券,第二是简化信息披露的一些要求,第三是自主设计含权结构、还本付息等债券条款,第四是减免债券发行交易手续费,第五是组织做市商提供专门做市报价服务,第六是推动评级机构创新设计专门的评级方法。”朱鹤新表示。

股权投资机构在支持科技创新,特别是促进创新资本形成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但目前面临的问题是,股权投资机构本身是轻资产的,长投资周期的,靠自身发债融资期限比较短,而且融资成本也比较高。

朱鹤新称,为了解决期限短、融资成本高的问题,债券市场“科技板”将创设科技创新债券风险分担工具,由人民银行提供低成本再贷款资金,通过担保增信、直接投资等方式,同时也加强与地方政府、市场增信机构合作,共同分担债券投资人的违约损失风险,支持股权投资机构发行低成本、长期限的科创债券。为激励创投行业提升服务能力,工具将重点支持排名靠前、投资经验丰富的头部股权投资机构发行债券。

“目前市场各方响应积极,现在已经将近有100家的机构在发行科技创新债券,已经超过了2500亿。”朱鹤新说道。

图片

谈资本市场融资:

稳妥推动科创板第五套上市标准

资本市场是科技型企业上市融资、并购重组、债券发行以及创业投资退出的重要渠道。中国证监会首席风险官、发行监管司司长严伯进在发布会上就证监会在支持科技企业通过资本市场融资方面推出的措施和取得的效果进行了介绍。

他表示,首先,发行上市的条件更加包容适配。针对科技企业的特点,精简优化发行条件,设置了多元包容的上市条件,为未盈利企业、红筹企业、特殊表决权企业都开辟了上市路径。“比如,科创板设置了五套上市标准,其中有四套都不要求企业盈利。所以,一批优质龙头科技企业成功登陆了A股市场,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其次,新上市公司的科技含量不断提升。沪深北交易所上市公司中,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上市公司数量已接近2700家,市值占比超过了4成。2024年,科创板、创业板、北交所新上市公司当中,超过9成属于战略性新兴产业或高新技术企业。

再次,科技企业并购重组更加活跃。目前,沪深上市公司披露资产重组的一共有1400余单,同比增长超过40%,其中重大资产重组170余单,同比增长超过220%。尤其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上市公司披露资产重组约650单,其中重大资产重组超过80单。

同时,私募股权创投基金支持科技创新也在持续发力。注册制改革以来,有九成的科创板、北交所上市公司,还有超过半数的创业板上市公司,都获得过私募股权创投基金的投资,“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这样的市场生态逐步形成。私募股权创投基金投向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规模和占比持续提升,目前在投项目超过了10万个,在投本金超过了4万亿元。

严伯进还表示,债券市场直接融资作用也在不断凸显。目前,交易所债券市场已经成为科技企业直接融资的一个重要渠道,科创债累计发行1.2万亿元,其中2024年一共发了539只,发行规模0.61万亿元,同比也是增长了64%,募集资金主要投向半导体、人工智能、新能源、高端制造等前沿领域。

此外,在支持相关企业境外上市方面,严伯进介绍道,从2023年3月31日起,境外上市新规正式实施,到现在两年多,备案管理机制运行平稳,截至今年4月底,已经完成了242家境内企业境外上市的备案,这当中有83家为科技企业,主要集中在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新能源、先进制造等领域。

严伯进称,接下来持续深化科创板、创业板发行上市制度改革,进一步增强制度的包容性、适应性。继续发挥好创新试点相关制度的功能,支持优质的红筹科技企业回归境内上市。针对科技企业的特点,用好用足现有制度,更大力度支持优质的未盈利科技企业上市,积极稳妥推动科创板第五套上市标准新的案例落地。

图片

谈科技金融服务:

全国已设立科技支行2178家

银行保险机构是支持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力量。金融监管总局新闻发言人、政策研究司司长郭武平在发布会上介绍了“345”科技金融服务体系。

据其介绍,“3”是政策体系、产品供给体系和专业组织体系。政策体系,前期总局联合科技部、中国人民银行、中国证监会出台了一揽子科技金融政策,包括支持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全生命周期金融服务、科技金融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等。产品供给体系,指导银行保险机构结合科技企业特点,针对性地开展“贷款+外部直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专利保险等专业服务。截至今年一季度末,银行业高新技术企业贷款余额17.7万亿元,同比增长20%,增速远高于各项贷款平均水平。专业组织体系,引导金融机构优化科技金融管理体制,大中型银行目前已经在总行和省分行层面都设立了专门的科技金融部门,全国设立科技支行2178家。

“4”是科技金融4项试点,主要是为了让科技企业获得更多的长期资本和耐心资本支持。第一个试点是金融资产投资公司股权投资试点,先后将试点范围从上海扩大到全国18个城市及其所在省份,目前签约意向金额突破了3800亿元。第二个试点是保险资金长期投资改革试点,前期最早一批是500亿元,第二批试点1120亿元,近期还会批复第三批600亿元试点规模。第三个试点是科技企业并购贷款试点。允许部分银行在18个城市开展试点,将并购贷款的期限从7年延长到10年,贷款占并购资金的比例从原来的60%提高到80%。目前所有的试点银行都已经全面落地。第四个试点是知识产权金融生态综合试点,主要是解决知识产权登记、评估、处置等方面的难题。

“5”是发挥5类金融机构各自的差异化优势。政策性银行持续提升服务质量,为科创提供中长期、低利率的融资支持。商业银行将科技创新作为重点支持领域,近几年连续实现贷款余额和户数双增长。保险机构完善产品体系,形成覆盖科技型企业全生命周期的保险保障。资管机构和金融资产投资公司加大股权投资力度,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其他非银机构也发挥专业优势,比如提供融资租赁等特色服务,解决科技设备更新迭代快等问题。

图片

谈区域科技金融:

实施科技金融创新政策“揭榜挂帅”

在推动区域科技金融创新实践方面,邱勇表示,《政策举措》提出要推动区域科技金融创新实践,主要是要在区域落地。

首先,在区域上要“有重点”。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三个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以及成渝地区、武汉、西安三个区域科技创新中心,要发挥创新资源和金融资源丰富的优势,率先破解科技金融的重点难点问题,特别是要在市场化法治化的轨道上先行先试有关科技金融的创新政策,探索出科技金融新的路径和新的模式。

其次,在实施上要“有特色”。今年,将会同金融管理部门组织实施科技金融创新政策“揭榜挂帅”,积极鼓励引导地方政府和金融机构主动“揭榜”,大胆探索各具特色的创新实践,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用科技金融的“地方智慧”凝聚创新政策的“含金量”。

最后,在操作上要“有实招”。地方科技部门要主动对接金融管理部门和金融机构,建立区域科技金融合作机制。以《政策举措》提出的各项政策点为牵引,加强资源对接和信息共享,建立科技任务和企业“白名单”定向推荐机制,让各类科技创新主体能够充分享受到政策红利。 

谈科技保险:

正研究制定科技保险高质量发展政策文件

科技保险对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未来产业培育发展具有“减震器”和“稳定器”的作用。围绕科技保险,郭武平表示,主要实施了三项政策举措:

第一,完善首台(套)、首批次保险补偿机制。配合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发布了政策文件,扩大首台(套)、首批次保险补偿范围,调整机制流程,优化条款费率。试点启动以来,累计提供风险保障超过万亿元。

第二,优化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监管标准。将保险资金投资战略性新兴产业未上市股权的风险因子调整为0.4;投资科技板企业股票风险因子从0.45下调到0.4;科技保险适用财产险风险因子计量的最低资本要求,按照90%计算偿付能力充足率。这几项政策主要是给予了政策倾斜和优惠,释放更多保险资金,支持稳定和活跃资本市场。

第三,重大技术攻关保险保障机制试点。会同科技部等部门,在集成电路、商业航天等重点领域,建立健全共保体机制,为国家重大科技任务提供风险分担方案。截至去年底,保险业全年提供科技保险保障约9万亿元,投资科技企业超过6000亿元。

郭武平还介绍了正在实施和即将实施的政策举措,包括:上月新出台的保险资金投资未上市企业重大股权的政策,允许保险公司投资与保险业务相关的科技相关企业;调整了保险资金权益类资产监管比例,将保险资金投资单一创业投资基金的余额占基金实缴规模的比例从20%提高到30%,为更多保险资金投向创业投资基金创造条件;此外,金融监管总局正联合科技部等研究制定科技保险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文件,主要是优化科技保险服务体系,更好发挥保险业风险补偿、风险减量、资金杠杆以及链接互通的功能作用。

采写:南都湾财社记者 刘兰兰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