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表通知只是冰山一角!深圳一学校教室门口班牌“暗藏玄机”

南都N视频APP · 奥一新闻
原创2025-07-08 11:10

你见过这样神奇的“智慧班牌”吗?

不仅能集纳当天的课表、学校通知、

出勤情况等各种信息

更新奇的是

孩子们通过它还能收到家长发来的信息

深圳市南山区珠光小学的教室门口

一块块这样的“智慧班牌”

格外引人注目

如今随着科技的发展

AI已走进各大校园

为教育赋能

让智慧校园更高效、更便捷

640?wx_fmt=png&from=appmsg

新一代数字技术的深度渗透,正在重塑中小学教育生态的基本形态。2023年,《深圳市推进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工作方案》发布并指出,“组织学校挖掘教学、管理和校园生活等多领域的场景需求”,这向学校管理者释放了强烈信号:智能时代的教育管理必须突破经验依赖,通过技术赋能推动治理模式从“善智”向“擅智”跃迁

现象观察

数据驱动下的校园管理新范式

从数据驱动的精准治理

到赋能师生成长

再到革新评价体系

深圳中小学校园管理智能化实践

已形成多点开花、

系统推进的创新格局

管理升级:

从经验驱动到数据智治

深圳市南山区珠光小学的教室门口,一块块“智慧班牌”格外引人注目。这些看似小巧的屏幕,实则功能强大,它不仅是课表、通知、出勤等信息中心,更是家校沟通桥梁。学校依托“数据驾驶舱”大屏整合“教-学-研-评-管”全链条动态数据,构建“一体化”数据仓,实时掌控全校动态。通过数据驾驶舱,学校管理者能直观掌握教学质量、师生动态等信息,将传统学校管理中“有限理性”“个人经验”逐步解构与重塑,推动管理向精准化、透明化迈进。

640?wx_fmt=jpeg&from=appmsg640?wx_fmt=png&from=appmsg

宝安区全国首个AI全栈教育平台“宝教通”,则为区域教育管理装上“智能引擎”。该平台集成协同办公、智慧校务等功能,如同24小时在线“智能管家”。例如:教研通知精准触达教师、设备报修2小时响应、高频次智能巡检保障校园安全。教育部基础教育教学指导专业委员会专家曹晓明评价道,未来依托“宝教通”的创新应用,将有望探索形成“人机共管、人机共教、人机共学”的教育数字化转型新范式。

640?wx_fmt=png&from=appmsg640?wx_fmt=png&from=appmsg640?wx_fmt=jpeg&from=appmsg640?wx_fmt=png&from=appmsg

赋能师生发展:

数据驱动下的个性化成长

数据智能驱动不仅助力教育管理者

挖掘规律、预判风险

更为师生发展开辟了

精准化、差异化的发展路径

依托学习行为、学业表现与非认知数据,教育数字化系统得以勾勒出学生成长的立体画像,进而精准推送适配的学习资源。以深圳市宝安中学(集团)为例,该校“智慧管理驾驶舱”通过实时采集课堂互动、作业等多维数据,生成动态教育质量热力图,定位传统督导难以触及的盲区。基于此,学校优化教学策略,为每位学生定制个性化成长方案。系统搭载的情感计算技术实时监测学生心理状态,一旦发现异常,迅速联动干预,守护身心健康。

640?wx_fmt=png&from=appmsg640?wx_fmt=jpeg&from=appmsg

在教研领域,AI同样释放出巨大效能。“让数据说话,让问题显形,让经验传承”,深圳市福田区教育实验集团侨香学校 (南校) 中学教师发展和教研中心副主任陈丽英道出了 AI 赋能教研的关键价值。该校借助AI对比分析课堂数据,精准锁定教学盲区,自动生成改进清单并推荐策略。这使教师能聚焦教学创新,打造个性化方案。AI分析报告成为新手教师的“成长指南”,助力骨干教师突破瓶颈,形成师生共同成长的良性生态。

评价体系革新:

以人为本,激发师生内生动力

在未来学校的评价体系构建中,实现“人与技”的深度融合是核心命题。而如何让评价以“人”为本,激发学生内生动力?深圳市宝安区西湾小学(集团)“生长树”评价系统给出了创新解法。

该系统以会“长大”的信息树为载体,新生入学“种下”虚拟树,其生长实时映射学习进展,能量值积累推动成长,班级树群汇聚成“树岛”。系统通过交互任务量化进步,生成电子成长档案。

640?wx_fmt=jpeg&from=appmsg

更具创意的是“学生种树,教师种花”的评价设计,学生的“树”象征着个性化发展路径,教师的“花”则代表着教育过程中的匠心耕耘,二者相互呼应,共同构成了完整的生长评价系统。西湾小学(集团)负责人介绍,学校细化教师发展目标,通过场景伴随式数据采集算法,整合巡课、贡献等多维数据,使需求、成长与评价联动。这种以“人”为核心的评价生态,驱动师生内生力发展,实现从“结果衡量”到“成长赋能”的跨越。

相关报道↓↓

课堂真“飘”了!深圳一校长竟带学生“离地”上课,慕了!

问题探究

技术应用背后的隐忧与挑战

当 AI愈发深度介入校园管理,技术本身的“双刃剑” 属性也逐渐凸显,需要学校管理者及师生保持足够警惕。

在学校管理者应用各类智能化教育管理手段时,常常出现一种倾向:机械套用人工智能辅助工具,却忽视了管理过程中人性化关怀的重要性。例如,有受访学校向记者表示,某校引入“AI学伴系统”针对学生错题诊断持续推送同类练习任务,学生反映因过度训练产生抵触情绪;还有学校认为过度依赖作业智能批改,用冰冷的数据替代师生间的沟通,虽提升教师工作效率缺失了管理温度。不仅背离了教育管理智能化“以技术服务人”的初衷,反而加剧师生与技术的割裂感。

与此同时,在学校治理变革的进程中,如何平衡传统管理与技术创新之间的关系,避免出现对传统经验治校“一杆子打死”,或是盲目追求全流程数字化等情况,仍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此外,数据安全隐患更是不容忽视的现实威胁。当前,人工智能在校园中的应用高度依赖数据采集和智能终端,一旦安全防护措施不到位,便可能为师生的隐私安全埋下风险隐患。

破局之道

学校管理者

在 AI 教育生态构建中的关键担当

宝安区教育数字化转型工作专班负责人潘晓明校长指出,书记、校长作为学校发展的“领头雁”,其教育理念革新与管理方式升级对学校转型具有决定性意义。“管理者若固守传统思维定式,仅依靠教师个体零星创新,难以形成系统性变革合力。”这一论断深刻表明,学校管理者的前瞻思考与顶层设计,是激活教育生态创新的核心动力。

管理者需具备清醒认知与信息素养,辩证看待AI文昌小学校长魏忠强调,必须恪守“教育+AI”本质逻辑,避免陷入“AI+教育”技术本位误区。管理者需学习国内外成功经验,将AI的数据分析、智能决策优势转化为精准管理工具;同时健全风险预警机制,防范算法偏见、数据泄露等风险。

唯有在坚守立德树人基础上创新治理模式,才能打造健康、安全、可持续的AI教育应用生态,使技术真正成为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智慧引擎”。

AI教育未来式

湾区探路,智启教育新生态

当前,全球人工智能技术加速迭代,生成式AI正深刻重塑教育生态。中共中央、国务院《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明确提出 “以教育数字化开辟发展新赛道” ,并将 “促进人工智能助力教育变革”列为重点任务。教育部同步出台《中小学人工智能通识教育指南(2025年版)》等文件,擘画国家教育新生态蓝图。

粤港澳大湾区肩负国家战略使命,积极探索教育数字化转型与AI融合的实践路径,奥一新闻特别推出《AI教育未来式:探路未来——大湾区数智教育生态重构路径》专题报道

本期聚焦未来学校管理

立足湾区视野

通过深度对话教育管理者

一线校长以及专家学者

多维度呈现

☞  数据驱动下的校园管理新范式;

☞  技术应用背后的隐忧与挑战;
☞  学校管理者在AI 教育生态构建中的关键担当。

报道旨在记录

这场深刻变革的湾区足迹

为教育数字化转型提供实践参照

敬请关注

采写:奥一新闻记者 任贺

编辑:任贺

南都N视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