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环境建设是一个国家和社会文明的标志。《无障碍环境建设法》提出,促进新科技成果在无障碍环境建设中的运用,鼓励无障碍技术、产品和服务的研发、生产、应用和推广。随着科技的发展深入到各行各业,运用科技手段推动无障碍环境建设,已成为不少企业、机构探索的方向。
广州华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下文简称“华途”)是国内专注于无障碍领域的科技企业之一,成立以来开发了无障碍数字服务平台、无障碍公交导乘系统等产品,各类产品已在全国约40个城市落地。
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筹备期间,华途深度参与了场馆的无障碍改造,采用数字孪生、物联网等技术,为场馆构建了无障碍出行导览系统,并配备了一批无障碍查询屏、智能服务桩等设施。
科技的力量,可以如何应用于具体的无障碍服务?从单一设施到无障碍服务体系的构建,科技又发挥着哪些作用?南方都市报“有爱无碍·蓝皮书访谈录”近日对华途总经理张传春进行了专访,探讨他对相关问题的思考。
明确出行需求、构建无障碍路线
实现从“导航”到“导游”的转变
南都:华途近年来协助很多城市开发无障碍地图,改善了当地残障人士的出行状态。可否简单介绍一下无障碍地图的开发思路?
张传春:无障碍地图是我们和很多同行都在探索的东西。以前互联网地图还不完善,人们开车下高速路,往往会遇见一个人举牌做带路的广告,这也是互联网地图发展主要解决的问题,通过导航告诉人们如何从当前位置抵达目的地,怎么做这个位移。很多做无障碍地图的同仁,想做的就是这种“带路人”,让用户知道前往目的地的路上有没有障碍、方不方便通行、有没有无障碍设施。
我们之前也做了这方面的尝试,但后来发现,如果仅仅解决这个问题,无障碍地图发挥的效果很有限,因为它本质上是传统地图软件的延伸,它本身不预设使用者去哪,只提供路径信息,但它要发挥作用,需要依赖全社会的无障碍改造,一方面全面铺开改造难度很大,另一方面很多信息未必能及时更新,用户按规划路线走着走着,可能就突然被堵住了。
华途开发的无障碍地图。
无障碍地图的开发,还是要从使用者的需求来考虑。残障人士本来就行动不便,他们的出行往往有明确目的,比如休闲娱乐、走亲访友、上班上学或者旅游观光等,把这些零散的点位串联成线,线多了就能编织成面,逐渐覆盖更大的范围。我们现在就是探索,一个城市做一批这样的线,从原来的“无目的出行”转变为“有目的出行”,从过去的“带路人”逐渐转变为“导游”。
南都:可否具体介绍一下,这种“导游”模式与以往无障碍地图开发模式的区别?
张传春:原来基于导航需求的模式,可以称之为无障碍地图的1.0模式,现在基于“导游”的模式,是无障碍地图的2.0模式。2.0模式在导航的基础上,通过持续采集城市道路、设施数据,自动研判无障碍设施良好、通行流线畅通的区域,生成推荐路线,经人工复核后加入地图。2.0模式还将发动用户参与地图信息的完善,并结合文旅等领域专业人士的建议,形成一个城市的无障碍旅游推荐路线,进一步为有需求者提供便利。
我们目前正在做这方面的尝试,比如以前可能只安排技术人员做数据采集,现在我们也招聘了一些之前做旅游的新同事,让他安排旅游路线、挖掘当地特色,在地图上做呈现,慢慢形成一个以无障碍旅游指南为核心的东西,在此基础上去做研发。之前我们也把部分内容放在小红书等平台,浏览量非常可观,我们现在也想开个公众号,以“城市无障碍旅游指南”为主题,地图是它的载体之一。
这个模式其实也参考了其他地方的经验,比如东京在奥运会期间,针对场馆周边的各种点位做了无障碍地图,这次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我们也做了一些地图,对用户的行动路线做指引。
比如用户来看比赛,地图就告诉用户应该在哪个地铁站下车、哪个出入口有无障碍路线,一路指引到体育场出入口;另一方面,告诉用户体育场周边有哪些酒店、餐饮等场所,比较方便轮椅使用者或视障人士;此外还会从文旅的角度提供信息,比如一个片区的最佳游玩路线、各个节点有哪些无障碍设施、如何前往下一个节点,这就不只是一个单纯用于导航的地图,而是一个汇集各种信息的平台。
这也有利于我们的产品从To G(面向政府)向To C(面向消费者)转变,因为把一个城市无障碍设施的信息放在地图上,这种规模的项目往往得政府买单,如果政府不买单,特殊群体的需求也无法得到满足,现在如果用户对无障碍地图的反馈很好,积累了一些黏性用户,他们可以成为地图数据的提供者,使地图可以为更多人服务。
如果一个城市有一些相对大型的业主,这套模式还可以To B(面向企业),协助业主做好无障碍。当然,目前的主要任务还是先把框架搭起来,为用户参与奠定基础。
评估成熟度、寻找实际应用场景
确保新技术可用、好用
南都:近年来,社会各界对AI的关注程度日趋提升,你如何评价当前AI的发展程度?它在某些领域是否已经可以替代人力?
张传春:AI等新技术肯定是未来主流的发展方向,但在无障碍领域,目前AI还没办法解决所有问题。它可以作为一种辅助,比如现在已经出现的AI手语、语音转文字等等,但这个过程中多多少少都会出现信息的缺失、偏差,如果是在法院、医院这种特别强调信息准确性的场景,它暂时还无法单独应用,还是需要人力作为补充。
对残障人士来说,他日常接触的许多信息直接关乎人身安全,比如视障人士过马路,如果他用的AI误判了红绿灯的颜色,就可能引发危险;又或是聋哑人去政务中心办事,如果现场AI手语翻译给出来一个模棱两可的答案,这会造成他的困惑,甚至直接影响他的生活。从这个角度来说,涉及残障人士重点需求的场景,还是要坚持采用人工服务作为保障,这也是华途在应用新技术时采取的理念。
南都:对于将AI等新技术运用于无障碍领域,华途的具体思路是什么?目前有哪些实践?
张传春:以自动驾驶技术为例,人们追求的肯定是未来完全不需要人工干预,但这需要一个发展过程,这个过程中还是免不了人工干预,比如在高速路上开车,如果路况较好,可以让车子自动巡航一段时间,如果路况不太好,就要司机接管。
华途开发的无障碍升降桩。
我们现在运用新技术也是这个思路,比如一些场地外围设置的智能升降桩,正常情况下识别到路人推行轮椅后,会自动降下桩体,但受限于技术水平、现场环境,它不一定能准确识别婴儿车,我们就会提供人工介入的渠道,比如设置一个按钮,有需求者按了按钮,后台工作人员确认无误后,就可以降下桩体了。
对于新技术,我们的做法就是先评判它的成熟程度,结合实际情况找到一个应用场景,通过这个场景的应用去完善它,再将它融入我们自己的服务、产品体系。有的公司可能为了解决生存问题,也不管技术是否成熟,就先做个产品卖出去,这样的应用效果是不太好的,没有人会为只能用一部分的技术去买单。
基于这一点,我们成立“华途无障碍实验室”的想法也应运而生。这个实验室依托于我们的服务平台,就是希望能为新技术提供成长的空间,比如一些初创团队研发的项目,早期往往技术不完善,而仅凭团队自身又难以承担持续运维的成本,如果接入我们的服务平台,连接了我们的设备、云端、人力,它即使技术没有完全成熟,也还能继续成长。最近我们就与江苏的高校做了一些尝试,比如将AI技术运用于红绿灯识别、智能升降桩等等。
设施无缝衔接、运维机制统一
实现事件、部件的联通
南都:华途近年来致力于以科技创新构建无障碍服务体系,今年筹备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期间,也做出了一些实践。如何理解“无障碍服务体系”这一概念?以华途的实践来看,它应当包含哪些内容?
张传春:我们谈无障碍环境建设,可能会分为物理、信息、服务,服务就是怎么去帮助一个有需求者,它应该是这里面最核心的内容,因此我们着手开始做的,就是开发服务平台、搭建一套服务体系。
华途开发的无障碍服务终端。
这个体系包括云端的服务,比如手语翻译、对视障人士的远程协助,或者通过无障碍地图做旅游指引;这个体系要串联起场地本身的服务,比如广州一些新建地铁站设置的导示牌,除了它本身提供的信息之外,还可以远程对话、呼叫站内工作人员;这个体系还要兼顾不同人群的需求,比如怎么把视障人士、肢残人士引导到他想去的地方,怎么跟聋哑人交流,我们还希望能把志愿者也融入到这个体系里面。
展望未来,我们追求的是“零障碍”,也就是不同残障类别人群在公共场所的畅通无阻。现在相应的技术在不断完善,但如果想实现“零障碍”,服务和设施、信息无障碍的融合是很重要的,因此我们也在思考如何让更多智能化设备、信息设备成为这个体系的其中一部分。比如说,在场所里建设视障人士引导系统,地上铺一条引导带,引导带下面设置了芯片,视障人士拿着智能终端走过去,终端感应到芯片,就可以告诉他接下来的路线。
再比如今年残特奥会场馆设置的“无障碍服务中心”,它也是这个场馆无障碍服务的中枢,因为它与场馆内其他设施连接,又与我们的云端服务联通,残障人士如果有什么需求,可以通过中心的服务台获得引导,或呼叫工作人员协助。
华途为一批残特奥会场馆提供的无障碍服务中心。
以前很多地方做类似的东西,是把它视作类似于导盲犬的作用,这是因为以前人们做无障碍,主要考虑一个个孤立的无障碍设施,对动线、系统性考虑得不充分。在今年残特奥会的背景下,动线、设施的系统性被优先考虑了,这套系统的作用就能被体现得更加充分。
南都:这个服务体系最终会以什么样的形式存在?它是像APP一样,有一个具体的载体,还是完全融入城市的设施当中,一般人感觉不到它的存在?
张传春:这个不好简单用有形、无形概括,服务体系的背后,是服务标准、流程、思路等抽象的内容,也包括具象的设施、设备,它的重点是以用户需求为导向,把这些东西串联起来,实现事件(特殊群体的需求、行为)、部件(设施、设备)的联通。
比如说,一些企业是专门做某种小众的智能硬件,用户的使用频率也相对较低,如果要维持全国范围内的运维体系,它不一定有这个能力。而且随着智能硬件的普及,未来个人购买也好,残联通过采购辅具的方式发放给特殊群体也好,很有可能出现一个人有好几种不同硬件的情况,如果每个公司都专门为自己的硬件做服务平台,使用者要同时面对不同的平台,这会很麻烦,而且也不可能长期维持。
如果各类设备在同一个区域落地时,这个区域有一套统一的准入机制或平台,这个平台由一个单独的主体牵头搭建,整合不同设备的运维需求,我认为这是一个理想的状态。
总体而言,未来的无障碍服务体系,应当是个人辅具和公共设施的无缝连接,它通过蓝牙、物联网等技术手段,使所有设备都接入到这个体系,比如刚才提到的服务台,在这个模式下就可以充当一个范围内的信号节点,特殊群体的辅具如果有相应功能模块、进入这个范围,服务台就能感应到这些辅具,联动它信号范围内的其他设施,或者直接提醒工作人员,为特殊群体提供全方位的协助。
实现这种场景的技术原理并不复杂,投资成本也不会很高,但它可以实现很强大的功能,降低这个片区特殊群体的安全风险。这就是技术与技术之间的一种衔接,这个衔接依靠的是城市级的系统化思维,把碎片化的设备、场景串联起来,它在未来会有很广阔的想象空间。
“无障碍城市深调研”课题组
统筹:南都记者 王靖豪
课题组成员:张景淞 韦锐佳 曾奎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