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讯 记者 张小玲 《陕西省秦岭生态环境保护2024年年度报告》新书评审研讨及预发布会近日在深圳举办。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院长助理、数字经济与全球战略研究所所长曹钟雄对年度报告进行发布,来自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陕西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深圳市决咨委的专家学者对报告进行点评,并对秦岭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展开深入研讨。
《报告》认为,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的关键时期,强化生态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螺旋上升是生态价值长期红利释放的关键。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更加说明,生态环境成为一种新质生产力。2024年,秦岭在高水平保护的基础上,持续探索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祖脉秦岭,不仅是生态安全屏障的守护者,更成为了绿色科技革命的试验场、南北共富共生的链接器。
《报告》指出,在生态环境保护上,要算大账、算长远账、算整体账、算综合账。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科学理念指引下,秦岭不断从“靠山吃山”向“养山富山”转变。2024年,秦岭陕西段生态环境优良等级面积占比达到99.3%,生态质量指数达到82.22,生态本底愈发稳定。位于秦岭腹地的陕南三市空气优良天数不低于320天,远高于全省同期平均水平。秦岭陕西段53个国考断面点位连续五年保持Ⅲ类以上,汉江、丹江等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主要水源出省断面水质稳定保持在Ⅱ类,“护一泓清泉永续北上”秦岭担当不断彰显。
《报告》提到,未来秦岭保护和发展都要更加协同。秦岭生态保护不仅是陕西的生态保护,是关乎南水北调沿线全体地区的生态保护,也是陕西省、湖北省、河南省、重庆市、四川省、甘肃省、青海省等“六省一市”“大秦岭”的生态协同。要构建“外部支持-内生动力”转化链,推动生态环境保护技术本地化推广和产业嫁接,通过技术本土化和产业内生化,避免“输血依赖”,实现“借力自强”。未来秦岭,要更注重“投资于人”。秦岭保护,要从“以山为本”转向“以人为本”,让保护成果惠及每个群体,让“生态守护者”成为“绿色富裕者”,要构建“代际公平”保障体系,将人的全面发展融入生态系统的永续平衡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