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疗法精准调控睡眠觉醒,助力破解失眠难题

南都N视频APP · 健闻
原创2025-07-31 14:03

中国睡眠研究会最新数据显示,我国失眠人群已突破5亿大关,其中35岁以下年轻群体占比持续攀升。在节奏飞快的当下,工作的重压、电子屏幕的蓝光、持续的焦虑情绪……这些“睡眠窃贼”正悄然打乱人们的自然睡眠节律,使得失眠成为影响广泛的公共健康问题。

那么,自然睡眠的本质是什么?面对被打乱的睡眠节律,我们该如何夺回珍贵的“自然睡眠”?传统安眠药存在哪些局限?最新的创新药物是如何重塑生理性睡眠节律的?哪些人群应优先考虑创新疗法?

为了帮助更多人了解这些核心问题,近期南都《名医开讲》特邀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精神心理科(睡眠医学中心)主任张斌和广州和睦家医院精神心理科主任简炜颖,为大家带来一场以《如何找回自然睡眠》为主题的健康科普讲座,两位权威专家结合相关临床实践案例,为大家揭秘一种叫食欲素的物质一旦失衡是如何扰乱自然睡眠节律的,并剖析不同高危职业人群面临的睡眠危机,分享创新治疗方法,本次直播获得28万+的关注!

图片

广州和睦家医院精神心理科主任简炜颖(左)、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精神心理科(睡眠医学中心)主任张斌(中)和主持人曾姐姐(右)

解码“自然睡眠”:身心修复的黄金密钥

何为自然睡眠?简炜颖主任指出,“自然睡眠”表现为在计划睡眠时间内能自然入睡,夜间短暂觉醒后可快速再入睡,睡眠-觉醒周期与地球24小时昼夜节律同步,次日醒来后思维清晰、活力充沛。优质的自然睡眠对于身体机能修复、认知功能巩固(如注意力和记忆力维持)以及情绪稳定调节具有重要作用。

图片

广州和睦家医院精神心理科主任简炜颖

“深睡眠不足者即便睡满8小时,仍可能出现认知功能下降,而睡眠结构完整者晨起疲劳感会显著降低。”张斌主任强调,这一现象与现代生活方式密切相关:脑力工作者比例升高、体力活动减少、日照时间缩短,导致“睡眠驱动力”不足,大脑“觉醒系统”夜间持续活跃,形成“失眠—日间困倦—失眠加重”的恶性循环。简炜颖主任分析,失眠诱因复杂多样。医护人员、警察、编辑等轮班职业者,IT从业者、金融交易员等高强度脑力劳动者,以及经期、孕产期、更年期女性需特别关注睡眠问题。长期失眠的危害深远,不仅导致免疫力降低,还会引发日间功能衰退,更使焦虑抑郁发病率提升5倍,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风险激增40%。

图片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精神心理科(睡眠医学中心)主任张斌

识别“睡眠密码”,失眠持续三个月建议就诊

如何判断自己是否失眠?简炜颖主任提醒公众,要重点关注几个核心信号:入睡困难,躺下后超过30分钟仍然无法入睡;睡眠维持困难,夜间频繁醒来,而且醒来后很难再度入眠;早醒,比预期时间早醒1~2小时以上;另外,即便睡眠时间足够,白天却依然感到疲惫不堪、注意力难以集中、情绪容易烦躁,这说明睡眠质量较差。

图片

   广州和睦家医院精神心理科主任简炜颖

长期失眠会导致生理功能紊乱、心理问题加重、认知能力下降,并增加多种慢性病风险。 具体表现为免疫力降低、情绪障碍、记忆力和注意力衰退,甚至可能引发心脑血管疾病、代谢综合征等严重后果。

两个专家一致强调,如果失眠持续超过3个月,且几乎每周有3天以上失眠,对日间功能有影响,比如注意力下降,情绪暴躁,通过自我调节方式无效或者效果很弱,是建议到正规医院睡眠专科或者精神心理科就诊评估的。尤其是出现失眠伴持续情绪低落、自杀念头、幻觉、妄想等症状,或者出现夜间呼吸暂停,频繁憋醒,或者肢体抽动或者梦游等,需要尽快就诊评估和处理。

图片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精神心理科(睡眠医学中心)主任张斌

治疗革新:从传统局限到精准突破

面对失眠问题,传统安眠药曾是许多患者的无奈之选。张斌主任表示:这类药物主要通过强制镇静大脑的整体活动来诱导睡眠,如同对整个大脑进行无差别压制,患者有可能会出现药物依赖,停药后出现症状反弹。很多患者用药会出现与改善失眠不相关的镇静作用,导致患者白天昏沉、长期认知、记忆受损。

而新型治疗手段的出现,正在从多个层面改变失眠诊疗格局,其中双食欲素受体拮抗剂等创新药物的上市,在我国失眠治疗领域是一个里程碑事件。与传统镇静药物作用机制不同,前者针对过度觉醒机制,后者以镇静作用为主,值得注意的是,这类药物在国内外指南中被列为1A类推荐,推动诊疗理念向“优先使用更安全、针对性更强的药物”转变,有助于提升治疗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说到这,很多人可能会疑惑,什么是食欲素?它和睡眠又有什么关系呢?据简炜颖主任介绍,食欲素最初确实被发现与食欲相关,但科学家们进一步研究后发现,它对睡眠的影响也十分关键:白天分泌较多时,能让人保持精力充沛、反应敏捷;若白天分泌过少,人就容易犯困;到了晚上,其分泌减少,身体才能顺利进入自然睡眠状态。一旦食欲素出现紊乱,比如夜间分泌过多,就会导致觉醒系统亢奋,进而引发失眠、睡眠不踏实或容易觉醒等问题。创新药物“双食欲素受体拮抗剂”就是精准针对此机制,通过选择性阻断OX1R和OX2R受体,抑制病态觉醒信号。传统镇静药物虽能快速诱导睡眠,但会破坏睡眠周期的自然节律而双食欲素受体拮抗剂仅抑制“过度觉醒”的神经信号,不干扰睡眠周期的自然转换同时保证日间状态不受影响,显著减少“宿醉效应”,让患者日间保持活力。

图片

广州和睦家医院精神心理科主任简炜颖

那么,这类药物在实现“自然睡眠”目标方面表现如何?据介绍,目前中国市场已有两种药物获批上市,今年下半年很快就会用于临床。其中莱博雷生借助“港澳药械通”,在该药还未在国内获批上市的时候已经在大湾区积累了数百例的真实数据。简炜颖主任表示,临床显示87.5%患者反应良好,能有效改善入睡困难、减少夜间觉醒、维持整夜睡眠并提升晨起感受,对伴精神共病的患者同样有效,耐受性和安全性优异。而莱博雷生的全球Ⅲ期临床试验也证实,连续用药12个月无成瘾性、戒断反应及耐药性,为失眠患者提供了不成瘾、恢复睡眠结构,保证日间状态的一个新选择。

“既往人们讳疾忌医,对来院就诊有抵触情绪,主要的原因可能包括对于失眠不够重视,对传统镇静催眠药副作用存在担忧。”张斌主任指出,延迟就医往往导致患者就诊时已经倾向于慢性失眠,或者存在一些其他的睡眠障碍甚至躯体障碍未被诊治。“现在我们通过重塑自然睡眠观念,提升公众对睡眠的认识,同时给失眠患者带来更安全的用药选择,或许可以推动失眠人群接受更好的治疗。”

到底哪些人群出现失眠适合使用双食欲素受体拮抗剂?简炜颖主任建议,确诊失眠症且以入睡困难或睡眠维持困难为主要表现者、对传统安眠药无效或无法耐受其副作用者、希望从传统药物转换至成瘾性更低药物者、伴有轻中度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或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失眠患者,以及对助眠药物依赖成瘾风险高度担忧的患者,可优先考虑这类新型双食欲素受体拮抗剂。但需特别注意:发作性睡病患者、18岁以下人群、孕妇及哺乳期女性禁用;肝功能严重受损者需在医生指导下慎用。

图片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精神心理科(睡眠医学中心)主任张斌

“除了药物治疗,失眠的认知行为治疗也是重要的干预手段。”据张斌主任介绍,这些治疗包括睡眠限制,即通过限制卧床时间建立规律睡眠模式,提高睡眠效率;刺激控制,也就是建立卧室与睡眠的积极关联,比如卧床20分钟未入睡即起身,期间不要刷手机,可以干些小家务直至有睡意再返回卧室,此外还要注意固定时间起床;认知重构,旨在改变对睡眠的负性认知和不合理信念,减轻焦虑压力;放松训练,像渐进式肌肉放松、正念冥想等,同时配合光照疗法、经颅磁刺激治疗等物理治疗,多维度助力改善睡眠状况。

图片

广州和睦家医院精神心理科主任简炜颖(左)、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精神心理科(睡眠医学中心)主任张斌(中)和主持人曾姐姐(右)

两位专家强调,预防失眠其实比治疗更为重要。针对不同人群,他们提出了具体的预防策略:对于年轻人,应着重改善生活习惯、适当增加户外活动量,并减少咖啡因摄入及睡前兴奋性活动;中老年人则需要重视慢性躯体疾病的管理和及时干预精神心理问题;而职业人群则要特别关注并加强压力管理。

 

如果您错过了直播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观看内容回放

图片


策划统筹:曾文琼

采写:南都N视频记者 曾文琼

实习生:彭巧

编辑:曾文琼

南都N视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