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赛迪系列研究报告陆续发布,从“活力街道500强”到“百强区”“百强县”,再到“镇域经济500强”,广东区县、镇街表现尤为亮眼:包揽街道前7名、百强区前7名,县(市)入围数创历史新高,镇域上榜总数破百……
这一连串成绩不仅彰显了广东基层经济单元的强劲活力,更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思考:广东的区县、镇街为什么“行”?
在“2025活力街道全国500强”中,深圳市南山区粤海街道夺得榜首。
扎实的产业根基,塑造了广东区县、镇街的经济韧性。作为改革开放前沿,广东早已形成以制造业为脊梁、数字经济为引擎、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多元产业体系。其中,不少区域尤其是位于珠三角核心区的区县、镇街,随着近年来深度融入粤港澳大湾区产业链,榜单排名得以不断跃升。例如,东莞通过多年来电子、纺织、家具等产业集群化、专业化发展,在6月发布的“2025镇域经济500强”榜单中,其28个镇全部上榜“500强”。
灵活的体制机制,释放了广东市场竞争的活力。在近年来上榜的广东区县、镇街中,普遍具有民营经济活跃、行政效率高等特征,这使得这些区域能够快速响应市场变化,吸引民营企业扎根,也使得区域内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形成了高度市场化的良性循环。例如佛山、中山的镇、街,早在改革开放初期就通过“三来一补”等模式崛起,如今又在数字转型中又率先探索“工改工”“村级工业园升级”,使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在这些区域互促共生,不断释放区域市场竞争活力和产业升级动能。
不断的创新驱动,使广东新旧动能得以顺畅转换。事实上,源自区县、镇街的创新实践,正为广东注入转型升级动能。从南山区连续9年位居百强区榜首,到博罗县、四会市等县域排名的上升,这背后离不开创新驱动。当前,南山区的“独角兽走廊”已见雏形——诞生于南山区的12家独角兽企业串联起总部基地、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产业园区等,形成的一条覆盖全过程创新链的“独角兽走廊”。同时,广东镇街层面亦不乏“隐形冠军”和“小巨人”,正通过创新驱动技术迭代,不断提升价值链地位。
然而,在强区强县、强镇强街持续引领全国的背景下,广东的区域发展仍面临诸多挑战。其中,珠三角核心区与粤东、粤西、粤北地区差距显著,县域经济整体实力与部分兄弟省份相比仍有较大追赶空间。此外,以土地为要素的发展资源不断收紧,使得珠三角核心区域面临土地开发强度高、新增建设用地稀缺的瓶颈,传统依赖土地扩张的发展模式亦难以为继。同时,在全球产业链重构和国内区域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广东许多县域与镇街经济仍以传统制造业为主,创新能力、品牌价值、产业链控制力等方面仍有不足。
诚然,广东区县、镇街的“行”,是产业积淀、制度活力、创新基因与开放优势长期协同的结果。未来,广东如能进一步强化县域经济支撑、推动镇街数字化绿色化转型、促进省域内协调发展,广东的区县、镇街等基层经济单元,则有望继续在全国大局中担当“排头兵”。
文:南都N视频记者 朱唯信
出品:南都政务新闻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