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3日,由广州市卒中中心质量控制中心主办、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简称“广医二院” )承办的“华南地区颈动脉狭窄血管重建培训班”在广州成功举办。本次培训班聚焦颈动脉狭窄治疗前沿进展,邀请中国卒中专科联盟颈动脉外科领域权威专家授课,并举行了颈动脉硬化狭窄外科诊疗与培训标准基地授牌仪式。
广医二院神经外科佟志勇教授在会上接受南都N视频记者采访时指出,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的发病率正以每年8%的速度增长,且呈现明显的年轻化趋势。颈动脉硬化是脑缺血的重要诱因,但公众认知仍存不足。“很多人等到突然瘫痪、失语才就医,此时已属急救阶段,大脑恢复成功率低于30%。真正的关键在于‘关口前移’。”
广医二院正式获中国卒中专科联盟授牌
培训班上,广医二院正式获中国卒中专科联盟授牌,成为“颈动脉硬化狭窄外科诊疗与培训标准基地”。中国卒中专科联盟颈动脉外科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余波教授详细介绍了基地建设背景与目标。
该基地旨在贯彻落实国家卫生健康委“百万减残工程”及中国卒中专科联盟要求,通过提升诊疗规范化水平、促进同质化发展,有效降低脑卒中发病率与致残率。
“获评标准基地,标志着广医二院在颈动脉硬化狭窄的诊疗能力、人才培养、质控管理、数据应用、品牌推广及科研创新等方面已达到国内领先水平。”余波教授在介绍中强调,颈动脉硬化狭窄在我国相当普遍。
研究显示,约26.2%的成年人存在颈动脉内膜增厚,21%的人有颈动脉斑块,而颈动脉狭窄的患病率约为0.56%。该病随年龄增长显著攀升,“50岁后明显增多,80岁以上人群中,超90%存在颈动脉内膜增厚问题”。
余波教授特别指出,颈动脉狭窄的高危人群往往是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吸烟等多种危险因素“叠加”的结果。他警示:“年轻化趋势不可忽视!”当前,部分年轻人的不良生活习惯,如高脂高盐饮食、缺乏运动、长期熬夜、吸烟等,正导致这一传统认知中的“老年病”在青壮年群体中发病率上升。
颈动脉狭窄是脑卒中“罪魁祸首”之一
“‘脖子’里的血管堵了,大脑就危险了!”广医二院神经外科佟志勇教授指出,颈动脉硬化狭窄是引发缺血性脑卒中的主要“元凶”之一。
他详细解释道:位于颈部两侧的颈动脉,是大脑最核心的供血通道,承担着约80%的脑血流供应重任。当动脉血管壁因血脂沉积、炎症反应等形成粥样硬化斑块,导致管腔逐渐狭窄甚至闭塞时,会通过三种主要机制引发灾难性的脑卒中:斑块破裂或脱落(栓塞)、血流严重受限(低灌注)、伴随小血管病变等。
佟教授强调,研究显示,约20%-30%的缺血性脑卒中直接归因于颅外段颈动脉狭窄,尤其是中重度狭窄。结合余波教授分享的高患病率数据,更凸显了其广泛性和潜在危险性。因此,及时发现并科学干预颈动脉狭窄,是构筑脑卒中预防体系的关键防线。
“颈动脉如同大脑的‘生命通道’,一旦硬化狭窄,后果不堪设想。”对于治疗,佟教授指出需“量体裁衣”:
轻度狭窄(<50%):以强化药物治疗(降压、降脂、抗血小板)和严格改善生活方式(控烟酒、管饮食、勤运动)为主。
中重度狭窄:需积极考虑手术或介入治疗重建血管。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作为历经72年验证的“金标准”,通过颈部小切口直接切开血管,彻底清除导致狭窄的斑块和增厚内膜。它尤其适合症状性狭窄50%-99%及无症状狭窄70%-99%的患者,长期通畅率优异(术后10年再狭窄率<10%)。
颈动脉支架成形术(CAS):属于微创介入技术,通常经股动脉穿刺,将支架输送至狭窄部位释放,撑开血管。手术中必须放置脑保护装置以拦截可能脱落的斑块碎屑。其优势在于创伤相对较小、恢复较快,更适用于CEA手术风险高的患者(如颈部曾放疗、解剖位置高、严重心肺疾病者)。
经颈逆血流颈动脉狭窄血运重建术(TCAR):近日,广医二院神经外科成功完成了多例经颈逆血流颈动脉狭窄血运重建术(TCAR)。该技术通过改变手术入路和运用独特的“血流逆转”脑保护技术,为高龄、复杂颈动脉狭窄患者提供了更安全的治疗选择。
佟教授总结道,治疗方式的选择需由医生综合评估狭窄程度、临床症状(特别是近期是否发生过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及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他特别提示:对于重度狭窄(≥70%)患者,无论目前有无神经症状,均建议积极干预以预防未来卒中;若近期(尤其是2周内)发生过TIA(如突发短暂性黑朦、肢体无力麻木),尽早干预能显著降低短期内发生致残性卒中的风险。
专家强调“早干预、全管理”是关键
“颈动脉硬化狭窄完全可防可控,预防比治疗更重要!”佟志勇教授在培训班上大声疾呼,关键在于落实“早干预、全管理”的策略:
未病先防,管好风险
严格控“三高”:遵医嘱规律用药,将血压、血脂(高危人群“坏”胆固醇LDL-C应<1.4mmol/L)、血糖(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HbA1c<7%)控制在目标范围内。
彻底改变不健康习惯:必须戒烟(包括远离二手烟)、严格限酒;坚持地中海式或DASH饮食,多选深海鱼、黑木耳、新鲜蔬果等有益血管食物;保证每周≥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游泳、太极拳);将体重控制在健康范围(BMI 18.5-24.9,男性腰围<90cm,女性<85cm);养成主动饮水习惯,尤其睡前、晨起及夜间醒来时。
定期筛查,早发现早干预
重点筛查人群:40岁以上男性、50岁以上女性、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患者、吸烟者、有卒中或TIA病史者。
首选筛查方法:无创、经济、便捷的颈动脉超声检查,是评估血管壁厚度(IMT)、检测斑块、测量狭窄程度的有效手段。
科学筛查频率:健康人群建议每2年查一次;发现颈动脉斑块或轻度狭窄者,每年复查一次;确诊中重度狭窄者,需每6个月严密随访监测。
采写:南都N视频记者 伍月明 通讯员 许咏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