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南海再饮“头啖汤”,以“六活”探路城乡融合新范式

南都N视频APP · 南都佛山
原创2025-08-29 12:21

2025年8月26日,南海区召开了一场高规格的农村改革专题学习会。选择这个日子别有深意——整整44年前的同一天,《人民日报》在头版发表社论《象南海县那样把农村搞活变富》,“城市学常州,农村学南海”的口号从此传遍全国。

图片

1981年8月26日,《人民日报》头版发表社论《象南海县那样把农村搞活变富》,“城市学常州,农村学南海”的响亮口号在全国风起。图源:南海年鉴社

44年间,南海持续以改革先锋的姿态纵深推进,从首创“四券”政策破解土地碎片化,到探索“分润模式”激活集体经济,用可复制的制度创新为全国探路。

图片

南海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后景象

今夏,将是南海农村改革“44年再出发”的一个标志性节点。这场高规格的专题学习会正式开启了南海“二次创业”的崭新叙事,南海区委书记顾耀辉用“六活”的新篇昭示:头啖汤精神未老,城乡融合新篇待启。


“深水区”的“破局策”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南海农村改革已在近十年步入“深水区”,改革从“易改易行”转向“啃硬骨头”,涉及制度、利益、观念、治理等多维度的系统性挑战。

作为改革开放先行区,南海的改革进程兼具典型性与复杂性,农村经济发展中的深层次制度性、结构性、利益性难题依然存在。这意味着,南海需以更大气魄加强顶层设计引领、系统推进,避免“碎片化”“零敲碎打”。

近年以来,南海将土地整治、集体经济、文化建设、基层治理做为其农村改革的四大攻坚领域。一批新举措落地,成为农村发展新形势下的“破局之策”。

土地整治:

从“碎片化”到“系统化”

“四券”制度重塑城乡空间价值逻辑

在南海区里水镇逢涌村,一块低效用地经整治后,不仅复垦复绿,还建起了产业保障房。原本每年租金只有60万元,如今翻了6倍,达360万元。

这是南海区活用“四券”土地管理政策产生的实效。“四券”即“地券、房券、绿券、金券”制度体系,分别对应指标流通、物业收益权、生态补偿、融资支持,目的是推动土地实现跨区域、跨用途、跨主体的优化配置,让土地要素真正流动起来。

图片

南海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后景象

在逢涌村,低效建设用地腾退复垦复绿项目,将低效、零散建设用地的地上建(构)筑物拆除使土地恢复农作物种植条件、绿化种植条件或生态湿地功能后,给予其一定用地指标奖励。再如,丹灶镇通过地券交易成功竞得桂城122.06亩地券指标,用于连片产业园区建设;良银心千亩水田项目创新运用房券,每年为村集体带来超过130万元的房租收入;九江源林湿地公园通过复绿获得绿券14.68亩,既改善生态又换取发展空间等等。

800x501_68b11c094c149.png?X-Amz-Content-

桂城街道半月岛湿地公园项目

土地高效利用是地区发展的基石,土地整治则是改革的重要抓手,其背后涉及资源优化配置、城乡融合、产权制度等多重难题,改革需突破传统思维,探索新路径、新方法。

在这个领域,南海被“委以重任”,并交出了阶段性“答卷”。作为广东省首个以县域为实施单元的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省级试点,佛山市南海区的整治成效多次获得国家、省、市荣誉奖项,编制了全省首个全域专项规划,在全省首推“四券”政策,形成了七种可复制、可推广的“南海全域+”整治模式。

图片

南海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后景象

推动土地连片集聚开发、高效集约利用方面,南海还创新推行集体建设用地改造权公开交易机制,打造"国有+集体""出让+出租""产业+社区"混合开发模式。试点以来,全区累计整治建设用地6.7万亩、农用地4.7万亩,开展生态修复22.3万亩,拆除改造村级工业园超2.6万亩,整理连片产业用地近2.5万亩。

近期,南海区又动员上下进行“无闲旺地”行动,盘活利用约7050亩闲置土地,以停车场、堆货场、灯光夜市等形式,让“闲置地”变身“聚宝盘”。

集体经济:

从“租金经济”到“共富经济”

“分润模式”重构集体与市场关系

“没想到我也能当上‘股东’!”家住南海区西樵镇金瓯社区的林先生难掩喜悦。原来,今年5月,他家门口历经20余年风雨、略显破旧的沙基农贸市场摇身一变成为崭新的智慧菜场开门营业,通过“保底租金+利润分成”模式,上金瓯社区光租金就能收到420万元,比往年增收44.6%,还能参与运营利润的分成,共享发展红利,累计2万余名村民受益。

图片

沙基商贸中心

早在2013年年初,南海就提出,集体经济是除民营、国有、外资之外的第四轮驱动力,如何创新土地集约高效发展模式,破解建立在农村集体土地之上的集体经济发展瓶颈是其攻坚方向。

近几年,南海探索出了一些新机制,其中取得不小成效的“分润模式”,核心理念就是将村集体从被动收租者转变为主动运营者,通过“固定收益+分成”、合作开发、第三方整体运营模式等方式,与企业结成利益共同体,实现风险共担、收益共享。

南海农村集体资产总量庞大。“亿元村”就有51个,但长期依赖“租地收租”模式,抗风险能力弱,发展“天花板”明显。基于此,南海认识到,集体经济的转型升级不是简单的经营方式转变,而是从根本上重构集体与市场的关系。

目前,南海正在推进的“分润模式”的项目有36个,其中21个已经落地运营,成立61家“强村公司”开展市场化运营,试点“共富1号”集体资金托管项目,收益率达11%。这其中,狮山罗村社区的中裕楼项目由经联社出资70%、经济社出地30%,建成后按股分红,让村民真正成为项目的“股东”。

案例表明,“分润模式”能有效提升集体经济收益,更重要的是激活了村民主人翁意识,推动集体经济组织现代化转型。

文化建设:

从“文化资源”到“文化动能”

人文赋能激活乡村内生动力

物质富裕基础之上,文化赋能是推动乡村可持续发展的深层动力。近些年,南海确立“人文引领”战略,很多人简单理解为就是多搞活动、做文旅,其实,其核心在于深度挖掘文化资源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实现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的良性互动。

年年出圈的“叠滘龙船飘移”是就是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典型案例。近几年,叠北社区借助龙船文化,与传媒集团合作打造“岭南叠北飙龙船”品牌,还成立专业公司运营,开发文创产品,推出龙船饭预订服务,吸引年轻人开办文旅业态小店45家。  

图片

叠滘龙船飘移

数据显示,2025年端午节三天,该赛事吸引游客68万人次,带动消费3.45亿元,实现了传统文化向“消费动能”的转化。

在丹灶罗行社区,引入“文产特派员”制度所打造“罗行艺术墟”让沉寂数十年的村庄重现活力。很多人不曾想到,艺术下沉乡村会发声如此奇妙的化学反应,系列社群在地生长,“五一”假期吸引游客15万人次,以文旅带动经济,更以人文浸润乡情民风。

图片

罗行艺术墟

当然,端午节之外,叠滘漂移如何“长红”;南海的更多村社如何结合本土文化打造IP吸引力,还值得更多探索。

现在可以说,南海的文化建设早已超越“送戏下乡”阶段,指向的是“内容创造-IP打造-产业转化”的深度运营。目前,全区引入21名“文产特派员”,推出51个文艺家驻村项目,发展文创、民宿等新业态。文化不再是乡村的装饰品,而是成为吸引年轻人返乡创业、推动产业升级的核心要素,实现从“文化赋能”到“文化驱动”的跃升。

基层治理:

从“政府主导”到“多元共治”

“柔性治理”重塑乡村自治生态

“富而疏、富而骄”“政府干、群众看”,对于已连续10年实现集体经济收入破亿元的凤池社区来说,社会治理创新如何与快速发展的经济同频共振是重中之重,也同样是摆在不少珠三角村社面前的待解之题。

“柔性治理”模式是南海区的创新解法——通过情感联结、价值认同和利益共享,重构熟人社区关系网络,激发村民"共建共治共享"的内生动力。

仍以凤池社区为例,该地组建了1800人的红凤志愿服务队,占常住人口1/6,年服务超6万人次,入选了全国志愿服务“四个100”先进典型。更重要的是,社区向6000多名新市民开放公共活动场室、停车场等,在文体活动、志愿服务激励、创业帮扶上落实同等权益,资助的25名青年创业者中21人是新市民,真正实现从“他乡人”到“自家人”的转变。

图片

凤池社区的红凤志愿服务队

其实,基层治理创新的核心,是通过制度设计激活居民主体意识。城乡融合不是简单的土地城镇化,而是通过制度创新激活人、地、钱三要素。

在南海,集体收益“分六留四”分配机制广泛推行,2023年以来累计提留资金近60亿元,以长期发展支撑和美乡村建设,实际上避免了一些“短视”埋下的隐忧。其次,党员量化积分管理、三级党建网格、股份分红积分制等一批先进做法被鼓励推行,注重用公平合理的制度加强人心链接。一番基层治理模式的创新,不是靠行政命令,而是通过情感治理引导居民互信共治,构建起“自己家园自己建”的治理共同体。


“南海经”的“样本意义”

在佛山南海,城市CBD、产业科技园、乡野农家乐相融相生,高密度外向型市场经济的活力搭配村镇交错的城市格局,恰为其探索破解城乡二元体制提供了天然“试炼场”。

从“三块地”改革催生全国首个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案例,到全域整治破解“蜗牛壳里做道场”的珠三角通病,南海始终在回答中国城乡改革的经典命题:如何让土地承载发展,让发展反哺人民?

其实,44年前《人民日报》头版号召“农村学南海”时,南海的创新逻辑已悄然成型——以土地制度改革为手术刀,剖开城乡二元结构的制度性梗阻。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刘守英几十年来一直密切关注南海农村改革的动向。他认为,过去几十年南海农村改革坚持以农民为本位,以土地制度改革为核心,坚持问题导向,以农民为中心的发展目的,以建立现代秩序为根基,走出了一条城乡共同富裕之路。

“南海在理论、制度、实践方面经济发达地区破解城乡二元结构提供了可复制的样本意义。” 广东省政协农业和农村委员会主任陈祖煌的洞见,则揭示了南海40余年改革的深层逻辑——它是对农村现代化进程中空间重构、制度变迁与人本价值的系统性回应。

从空间上看,南海破解了“城市吞噬乡村”的单向度发展陷阱,“全域工业化”模式颠覆了传统中心-边缘结构,使村镇成为工业化主阵地:村级工业园面积占全区工业用地的57.13%,仅为全区工业用地平均水平的56.01%。南海通过土地股份制和“三旧”改造,将物理空间转化为社会关系的载体,这种空间重构同样印证了列斐伏尔“空间生产”理论。

在制度探索方面,南海同过“四券”等政策体系尝试将集体土地从静态资产转化为动态资本,构建起涵盖产权流转、增值分配、生态补偿的工具体系。这些制度创新价值不在于特殊案例,而在于形成可复制的制度范式。

放眼来看,广东特别是珠江三角洲普遍面临土地开发强度高、资源环境约束的城乡空间交易利益主体多元的复杂局面。对于发达地区城乡关系的协调发展,南海的种种举措更像是“探路”,复制推广使其从“盆景”变为可移植的“苗圃”。如,“四券”中房券、绿券被写入省“百千万工程”政策文件在全省推广应用。“南海经”超越了简单的经验总结,升华为一套制度创新的理论范式,为全省乃至全国农村探索现代化路径提供了宝贵的方案。


“六活”催生“新起点”

“解放思想是南海农村改革的‘第一道工序’,每一次重大突破,都始于观念破冰。”

日前,在南海区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专题学习会上,南海区委书记顾耀辉如是说。

图片

2025年8月26日,顾耀辉在南海区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专题学习会上发言。图源:南海档案史志

这恰与佛山市委书记唐屹峰数月前的“辣味三问”形成呼应:还能不能一往无前干事业?是否还敢二次创业、重新出发?是否还能拿出血性、拼尽全力?

南海的回答是:深化农村改革是“破局突围”的必由之路,决不能让昨天“先行一步”的优势成为今天“继续前行”的包袱。

那么,站在2025年夏天,南海如何在农村改革领域“再饮头啖汤”,赋能“再造一个新佛山”?

陈祖煌在发言中指出,南海应从“农村改革”迈向“城乡融合集成改革”,聚焦人、地、房、钱等要素系统性突破。他建议南海对标昆山、江阴等标兵,在全域土地整合、新型社区建设、集体经济市场化等方面继续创新,尤其在农民现代化、宅基地改革、跨区域产业飞地等领域加强探索。

刘守英则认为,南海应进一步深化土地制度改革,牵引南海新一轮发展。

44年前的历史回响与未来十年的谋变音浪交织,这场专题会是改革“由深向更深”重要节点上,一次承前启后的动员会和“思想解放之会”。大会上,顾耀辉提出,要以“六活”谋变,思想再搞活、土地再盘活、资金再用活、经营再灵活、文化再放活、治理再激活,推动农村改革再出发。

南海以“六活”谋变,意图在于直面当下土地碎片化、资金沉睡、文化潜力未释放等现实问题,亟需通过思想解放与制度重构破局。其核心逻辑是:以思想激活引领制度供给,以资源盘活驱动动能转换,最终实现治理现代化与乡村振兴的协同发展。未来,南海再出发需从顶层设计走向基层实践,通过“制度创新—资源整合—效能提升”的三步路径,确保改革从愿景变为实绩。

历史总在回响中前行,1981年的南海以“搞活变富”点亮改革星火,2025年的南海以“六活”谋变,点燃新一轮燎原之势,在破解人、地、钱要素制约、统筹城乡多维融合中淬炼出的具有全国借鉴意义的“南海经”。改革答卷已在路上,成败系于执行之力。


采写:南都N视频记者 孙振凌、郑煜晓

南都N视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