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鸣”谢!求医多年无解,和祐医院为她按下耳鸣 “静音键”

南都N视频APP · 南都佛山
原创2025-08-29 16:15

手里攥着多家医院的报告,“未见明显异常”的字样刺得黄女士眼睛发疼,可耳边那台“永不关机的电钻”,正又一次带着尖锐的轰鸣穿透颅骨。这是她被耳鸣纠缠的好几年,睡眠碎成片段,焦虑像藤蔓裹住心脏,甚至出现幻听,可所有检查都在说“你没病”。直到她遇见和祐医院神经介入科主任李宝民教授,这场无解的“噪音酷刑”,终于按下了静音键。

电钻声绕耳难以解开的影像谜题

近几年来,黄女士饱受耳鸣的困扰。回忆起那段日子,黄女士仍然心有余悸:声响如电钻穿透颅骨,接踵而至是睡眠碎片化、焦虑抑郁以及幻听等。

更让她崩溃的是“查无病因”。由于耳鸣的发病原因复杂,如果没有找对医生,确实难以诊治。长期以来,黄女士做过磁共振、血管成像、CT等各类检查,但依然难以明确诊断。

转机终于出现。近日,黄女士通过社交平台查询得知,和祐医院神经介入科主任李宝民教授,专长于诊治常规手段无效的顽固性耳鸣、颅鸣。她次日就启程来到了和祐医院。很快,李教授结合黄女士病史、过往检查报告等,初步诊断为中枢神经系统异常信号引发的复杂性耳鸣,这类疾病在临床中存在“同症不同因”的诊疗难题。

李教授表示,耳鸣/颅鸣本就是一种全球难解的复杂疾病,虽然病症表现简单,但是长期的鸣响足以让人崩溃。 幸运的是,已经饱受折磨的黄女士,这次终于找对了“斩病魔”的专家。

图片

据介绍,李教授尤其擅长处理伴随脑血管病变、颅神经微血管压迫、中枢神经功能异常等复杂病因的病例,常常吸引全国乃至海外患者慕名而来。其中,李教授独创的耳鸣微创介入技术,对于搏动性耳鸣/颅鸣,可解除血管对听神经的压迫,从根源改善症状,成功率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对于静脉源性颅鸣,李教授应用“静脉内球囊与支架成形术”治疗解决血流动力学异常问题。

抽丝剥茧,“医学侦探揪出病因

“我的病因像一团乱麻,但李教授用专业与耐心将它一点点解开。”初见李教授,黄女士紧张又担心。从医学上来说,耳鸣是排他性诊断,李教授对黄女士的病史、病症表现、生活习惯等询问细致入微,并结合高分辨率核磁共振、脑电超慢波检测等前沿技术进行仔细钻研。当MRI显示“空泡蝶鞍症像”(高压脑脊液流动异常)、DSA结果显示“静脉回流异常”时,李教授敏锐捕捉到这一容易被忽视的致病拼图,终于锁定病因——颅内静脉回流异常导致血流动力学改变,从而引起的耳鸣。这一发现为后续精准治疗奠定基础,也展现了李教授“医学侦探”般的严谨与智慧。 

在制定治疗方案时,李教授采用“药物调控+康复训练”的疗法,既缓解症状又修复神经功能。治疗期间,他坚持每日查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患者解释病情进展,甚至手绘解剖图帮助理解治疗方案。到出院时,黄女士耳内“永不消失的噪音”终于消失了。

“病情相似的患者虽然都是脑鸣收治,但病情、病因均有不同之处。医学不是简单地对症下药,而是要理解每个生命个体的独特性。”李教授强调。

图片

科普:耳鸣分两类,搏动性治愈率超 90%

很多人像黄女士一样,被耳鸣困扰却查不出病因。李宝民教授介绍,常见的耳鸣有两种:搏动性和非搏动性耳鸣(通常认为是神经性耳鸣)。

搏动性耳鸣与心跳频率一致,声音像吹风一样,一阵一阵的“呼呼声”;神经性耳鸣通常是高调的、高频率的“嗞嗞”声。严重的耳鸣会干扰生活、影响睡眠,甚至不少患者都合并有焦虑症。

 搏动性耳鸣又分为动脉源性耳鸣和静脉源性耳鸣。其中,静脉源性搏动性耳鸣是李宝民教授在国际上首先发现,他也是目前国内应用介入方法治疗此类疾病的权威专家,此前已成功治愈超400余例患者。手术的原理是微创静脉窦支架植入术,把狭窄的血管撑开,改变局部的湍流状态,恢复正常解剖的血流状态,耳鸣也随之消失。 

无论哪种类型的搏动性耳鸣,其治愈率都远高于神经性耳鸣,可达90%以上,治疗风险也低于2%(国内外多家主要医学刊物发表多篇论著)。而神经性耳鸣的发病很隐匿,缓解症状的可能性约30%;病变造成的神经损伤程度不同,治疗的时长也不一样。如果病变较严重,神经细胞被破坏较多,则治疗效果难以理想。

采写:南都N视频记者 王倩

通讯员:刘丹萍

南都N视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