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关“广州芳村客运站正在拆除”的消息引发网友热议。南都记者现场走访发现,客运站主体大楼正在进行拆除,但客运站线路正常运营,进站、候车、乘车等功能迁移至非施工区域。
和此前的主体大楼相比,新候车厅规模要小很多。不仅是芳村客运站,近年来,随着客流量下降,广州多家客运站都缩小运营空间或直接停运,这也折射出近年长途出行结构的变化:出行方式越发多元,传统公路客运日渐式微。在关停潮无法逆转的背景下,客运站将何去何从?对此,南都记者展开了走访调研。
正在拆除的芳村客运站主体大楼。
主体大楼一二层外墙已拆除
非施工区域建起新候车厅
位于广州市荔湾区的芳村客运站在1999年投入使用,主要运营珠三角区域及部分省际旅客运输线路,是连接广州与周边城市的重要交通节点。近日,由于长期以来被用作候车厅的大楼开始进行拆除施工,有关“芳村客运站将停运”的猜测引发市民关注。
9月15日,南都记者经荔胜广百广场,从天桥步行至芳村客运站。连接车站和天桥的连廊已关闭,旅客前往车站需通过一旁的楼梯。现场可看到,原来的候车厅大楼外围设立了围栏,一层至二层外墙已被拆除。
主体大楼一层至二层外墙已被拆除。
在非施工区域,竖立着芳村客运站“候车厅”“售票厅”“服务台”的指示牌,跟随指引即可到新建的候车厅和服务台等。走进候车厅,空间宽敞、设备很新,但走访当天整体客流量不大,空座较多。
南都记者通过购票机器查看客车班次,发现佛山、江门等热门城市的客车班次较为密集,基本为一小时一班。旅客张先生称:“车的密度没变少,跟原来比差不多。”也有乘客向南都记者表示:“以前可以通过天桥进站,现在只能走楼梯,对拿行李的乘客不是很友好。”
芳村客运站新候车厅。
芳村客运站没有停运计划
施工未对乘客上下车造成影响
车站仍在运行,但原候车大楼却开始拆除,这是怎么回事?南都记者从芳村客运站获悉,根据《广州市城市基础设施发展“十四五”规划》,芳村客运站主体大楼所在地块已移交广州交投睿郡置业有限公司拆除。同时,客运站正常运营,并将核心功能区域迁移至非施工区域。
施工对旅客出行是否有影响?芳村客运站相关负责人表示,已提前对运营场地进行优化调整:将售票、乘车功能整体迁移至原站场左侧场地,发车线路、班次及上下车流程保持不变,且通过导向标识(如进站指引牌、候车区域标识)、志愿者现场引导等方式,缩短旅客进站距离,保障上下车流程顺畅。
目前,施工区域与旅客运营区域已实现物理隔离,旅客可通过地铁一号线坑口站B出口(穿过荔胜广百广场后沿人行天桥前往)或搭乘69路、70路、217路等公交直达运营场地。“施工未对乘客上下车造成影响,旅客可正常规划出行。”相关负责人说。
芳村客运站运营已有26年,在2010年曾出现日最高旅客发送量达5.4万人次的纪录,但近年来,客流量逐渐下降,目前日均客流量约500人次,主要有发往江门、阳江、肇庆等地的省内班线,以及福建省、江西省等地的省际班线等19条。
相关负责人向南都记者表示,芳村客运站处于正常运营状态,没有停运计划。临近国庆中秋节假日,车站已启动双节旅客疏运准备工作,于9月16日起全线预售双节车票,并计划对阳江、台山、肇庆等热门线路加大发班密度。
传统公路客运日渐式微
客运站关停或缩小规模趋势不可逆
芳村客运站的搬迁早在计划中,2021年,《广州市城市基础设施发展“十四五”规划》提到要“逐步撤销罗冲围、广佛、广园、天河、夏茅、东圃、芳村、海珠、市桥等10座客运站”,芳村客运站在列。
实际上,广州中心城区撤销公路客运站在2019年已开始。当年,越秀南客运站、黄埔客运站、永泰汽车站关停,2020年,广州汽车客运站关停。此外,外围区的番禺客运站、广州北站汽车客运站等也已关停。
部分没有关停的客运站,规模也比原来要小很多。2024年,海珠客运站迁移至毗邻的海珠交通换乘枢纽大楼,原站址不再使用,地块规划为二类居住用地、商业商务用地。此次芳村客运站的施工也是类似,主体大楼所在地调整为二类居住用地兼容商务设施用地与公共交通场站用地,原来的客运功能则移至一旁。
海珠客运站原候车大楼已关闭。
公路客运站撤销或缩小规模有客观因素,近年来,随着高铁、城际轨道的发展,广州客运站的客运量快速下降。2012年,广州公路客运日均人流量约33万人次,到2021年只有2.5万人次,到2023年只有1.5万人次,下降幅度大且持续性强。广州市交通运输局相关负责人指出,高铁和城际轨道发展是时代的必然产物,客运班车回归辅助交通方式将是必然趋势。部分客运班车与高铁、城际轨道存在直接竞争关系,导致了客运班车企业的生存空间迅速萎缩。随着轨道交通的不断拓展,这种下降趋势不会发生大的逆转。
高铁、城际轨道对客运班车的冲击并非唯一原因,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收入及消费水平的提高,家用轿车越来越常见,替代了部分客运班车需求。与此同时,乘客不满足于传统客运班车的出行服务,对服务质量、舒适度和个性化等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网约车、顺风车等新业态快速发展给传统道路客运带来巨大的压力。再加上不断完善的地铁、公交服务以及预约、定制公交的出现,覆盖了短途支线运输的主要客流点,传统公路客运在多重冲击下日渐式微。
公路客运灵活转身
设立招呼站便利市民出行
传统公路客运也并非一成不变。随着乘客对出行服务效率、服务品质的要求不断提升,传统公路客运依托少数大型客运站集疏运的服务模式难以较好地满足旅客出行的便捷化、灵活化、个性化需求,从而也推动客运企业开始谋求转型升级。
自2019年开始,广州在客流比较密集的地方试点设置招呼站,以满足乘客乘坐公共客运交通的需求。招呼站不仅具备传统客运站的发车功能,选址也更加灵活,多位于地铁站出口附近,市民乘客出地铁即可乘坐。
省交通运输厅于2023年2月制定印发了《道路客运招呼站及停靠点管理办法》,在全省层面对招呼站及停靠点的设置条件和相关权利义务等内容进行了明确。该办法出台后,广州继续设置、优化市内招呼站和停靠点,至2024年5月,共设置了37个招呼站和停靠点,实现与地铁、公交系统的接驳换乘。
从实践情况看,招呼站和停靠点具有灵活、便捷、建设运营成本可控等优点,既能便利市民出行,降低出行的经济成本和时间成本,也能压缩非法经营行为的生存空间,促进规范营运秩序。如东圃、夏茅、罗冲围等传统客运站相继转型为招呼站,在保持一定客运服务功能的同时节约经营成本,取得较好效果;又如在市中心区设置的创展中心招呼站、体育西路停靠点等,客流持续上升,乘客接受度和认可度较高。
避免站场资源闲置
转型其他业态 重新开发利用
广州全市客运站整合搬迁逐步推进,多个客运站关停或缩小规模,原来庞大的站体大楼和配套建筑已不再使用,站场资源面临闲置的可能。但这些客运站多处于交通便利的中心城区,其所在地块未来如何更好地规划利用也成为备受关注的话题。
2019年关停的越秀南客运站,是广州市历史最悠久的长途汽车客运站之一,经升级改造后与周边建筑一起,组成了新的历史文化广场。
2020年关停的市汽车客运站,也早已有了改造计划。9月15日,南都记者在现场看到,候车厅的指引牌等都保留,和运营时并无区别。但旁边位置已开始进行施工,根据此前的规划,这里将调整为商业商务用地。
上述提到海珠客运站和芳村客运站,原来的候车大楼地块已做调整,都变为二类居住用地兼商务用地,且地块都已移交至相关企业进行调整开发。车站功能则搬迁到原址一旁,缩小站体规模继续运营。
省汽车客运站虽然没有搬迁,但仅二楼用于候车乘车,原来用于车站功能的一楼已重新装修并转型其他业态。9月15日,南都记者在现场看到,一楼已被改造为省名奢交易中心,商场内商铺则以服饰批发为主。
省汽车客运站一楼已改造为省名奢交易中心。
随着客流量下降,传统客运站面临着不得不转型的问题。一方面,广州积极推进客运站外配客点如招呼站的规划建设,满足城际公路客运多样化需求。另一方面,广州的客运站在闲置资源综合开发、服务功能拓展等方面有着各类尝试,大多是根据所处位置和周边业态重新开发建设。
南都广州新闻部出品
采写/摄影:南都记者蒋臻 实习生罗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