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7日,星巴克中国创新科技中心(Starbucks China Innovation and Technology Center,简称SITC)正式对外发布成立以来的数字化建设成果,并宣布迁入深圳河套科创中心新址。
据悉,SITC已经成立两年,主要针对门店、产品和伙伴三大核心领域提供数字化创新服务。借此次迁入新址的机会,星巴克再次表示,他们将继续深入扎根中国市场,更广泛地吸引不同背景的专家型人才,打造中国精品咖啡行业的高质量发展。
在此次迁址的发布仪式上,星巴克中国副总裁、首席技术官罗金鹏表示:“SITC成立两年来,我们凭借坚实的技术基础与数据能力,正作为核心驱动引擎,推动星巴克中国向数字化全面赋能的体验型咖啡公司加速迈进。”
SITC赋能深度“客制化”能力,解放门店咖啡师
数字化能力在中国市场的运用,最显著的就是产品的创新和“客制化”。伴随着SITC迁址深圳,星巴克近期在深圳市场启动了早餐测试项目,这就是基于SITC赋能的一个项目。
南都N视频记者了解到,SITC通过大数据洞察和模型,对以深圳为代表的一线城市早餐咖啡顾客群体的消费特点、人群需求与生活特征进行深度观察后,推出了更适合佐餐、口感更顺滑的“每日黑咖”和“每日奶咖”,以及丰富的食品搭配组合,并根据早餐人群高频次复购的特点,对价格进行了优化调整。
针对深度客制化能力,今年初上新的“真味无糖”创新体系,实现了风味和糖度数据的完全分离,跨越多个饮品品类,可以为顾客解锁超500种的搭配组合。当时南都记者报道过,星巴克“真味无糖”系列的创新源于过去消费者最常见的痛点,即星巴克所有风味咖啡产品都依赖风味糖浆来表现风味,对于有减糖需求的消费者来说,一旦减糖,风味也会一并减损。真味无糖系列推出后,门店咖啡师需要面对较多的可定制化搭配,当时星巴克方面透露,将通过智能化饮品标签系统优化操作流程,助力咖啡师高效响应复杂的客制化需求。
帮助门店的咖啡师应对繁多的顾客需求,也是SITC的重要赋能点之一。在走访SITC的过程中,星巴克方面也介绍了如何通过SITC的技术支持来帮助门店一线员工减负增效。如门店后台自动化盘点与补货的 “彩虹系统” 已升级至 2.0 阶段,需求预测覆盖上游供应商,能基于市场趋势、业务规划和门店运营状态精准调控全年52周的货品需求,协同上游完成补货。这样的门店自动化库存管理能很大程度释放门店员工的工作时间和精力。另外,AI管理工具也开始参与到日常运营中。人力资源排班与多门店协同系统,支持 “资深店经理” 职级通过 AI 工具精准预测工作量,简化跨店人员管理。同时,“门店健康度诊断系统” 接入第三方顾客评论数据,助力门店经理实时掌握运营状态、优化服务。
深度“数字化”成中国市场必修课
据了解,AI目前也成为了星巴克在中国市场的管理手段之一。比如,星巴克最近在全国1800多家门店上线的“兴趣社区空间”,未来在AI技术的赋能下,更多独特的“兴趣空间”将和相关兴趣人群更方便地匹配。另外,星巴克已在产品研发的某些环节开展AI应用的探索。他们表示,未来,AI的赋能将贯穿 “洞察、研发、测试、推广、反馈” 的产品创新全生命周期,让产品创新不仅依赖直觉,而是成为“数据驱动的艺术”,更准确地捕捉顾客和市场的喜好,提高创新的效率和成功率。
在中国市场,数字化几乎是所有零售业逃不开的“必修课”。星巴克中国在此前发布2025战略愿景的时候就提到,将加速数字化和科技赋能门店营运,通过加大对物联网、机器学习和算法技术的投入,优化伙伴体验,全流程管控食品安全,提升规模化营运效能。当时称将斥资约14.6亿人民币,架构星巴克中国首个专属的数字技术创新中心。
星巴克最新的三季度财报显示,其终于在2025财年第三季度的时候迎来了中国市场部分业绩指标的回暖。财报显示,中国市场的同店销售额同比增长2%,可比交易量同比增长达6%,但平均客单价同比下降了4%。不过,同店交易量和同店客单价均取得环比增长。纵观近年星巴克在中国市场的业绩表现,直到上个季度,中国市场的业绩才出现稍微回暖企稳的迹象。
今年以来,星巴克对中国市场“因地制宜”的策略逐渐增多,除了上述提到的推出真味无糖系列满足中国消费者的低糖健康要求;与小红书战略合作将门店打造成兴趣空间;还在夏季降价星冰乐、冰摇茶、茶拿铁等颇受中国消费者欢迎的单品,来打造“上午咖啡,下午非咖”的全天候服务场景。不过,中国市场的回报对于星巴克来说依然是“待价而沽”。南都记者在上周报道过,有消息称星巴克出售中国业务的相关操作已经敲定了最终候选方,包括博裕资本、凯雷集团、EQT(殷拓集团)与红杉中国,将在10月底做出最后决策。对此,星巴克方面未作出正面回应。
采写:南都N视频记者 徐冰倩
编辑:田爱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