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被噎上“神器”成功施救?网友:演的痕迹明显!记者调查

南都N视频APP · 南都政务
原创2025-10-20 13:23

近日,有网友反映,最近在刷短视频的时候,频繁刷到小孩被东西噎住,家长紧急使用“海姆立克急救仪”成功施救的视频。

“演的痕迹有点重”“抱小孩的大姐都笑场了”“小朋友的演技挺好的”……不少网友质疑,许多视频有虚假摆拍的嫌疑,目的是唤起焦虑,促成带货。

所谓的“海姆立克急救仪”,就是防噎器,又称防窒息急救器。目前关于该款产品仅有行标和企标(行标为国内医药行业推荐性标准YY/T 0636.2-2021)。南都N视频记者连日来对网售防噎器开展调查发现,该类产品售价在几十元至几百元不等,质量参差不齐,有不少并未表明按照何种标准生产。

有购买防噎器的网友投诉称,销售的相关网店“没有资质,没有证书,没有检测报告”,“而且看了他的营业执照没有权限售卖。”

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急诊医学副主任医师、急救科普博主王西富告诉记者,其对网上所谓的急救视频十分存疑,“在急救中,这个产品不是优先选择的”,而且防噎器的使用是有门槛的,过分依赖、不当操作“在急救过程中反而可能会误事”。

网上儿童被噎的视频扎堆出现

网友质疑是“摆拍”

“咳咳咳!”“孩子爸爸快来!”

一阵急促的咳嗽,紧接着惊慌的呼救,监控画面里,孩子被异物卡喉,命悬一线。就在家人手足无措时,“海姆立克急救仪”迅速登场:将面罩套住口鼻,一键启动开关,异物随即就被吸出。

记者调查发现,短视频平台上存在大量情节雷同的视频。这些视频中,多为年龄不超过10岁的孩子在吃饭或玩耍时,突然双手掐住脖子、脸色通红,表现出被异物卡喉的痛苦模样。随后大人发现异常,立即采用海姆立克急救法施救,在急救无效后,有家庭成员“突然想起”家里备有“海姆立克防噎仪”。于是这台“神器”被搬出来,轻轻一吸,就“成功”将卡在孩子喉咙的异物吸出。

图片

某短视频平台上搜索“海姆立克急救仪”后,页面会展示不少孩子被噎的监控视频。

记者注意到,有些视频会标明为情节演绎,有些则没有。然而,由于视频内容高度相似,加上部分视频附上“XX防窒息急救器”标签或产品购买链接,不少网友质疑这些监控视频实为“摆拍”,认为博主真实目的在于营销产品。“为啥这小孩每次都被噎?”“脸色怎么一下子就不红了?”“抱孩子的大姐都笑场了”“小朋友的演技挺好的”……评论区中,许多网友直言表演痕迹过重。

图片

相关视频的评论区中,不少网友质疑表演痕迹过重。

在社交媒体上,这类产品有不同名称,如“海姆立克急救仪”“海姆立克防噎仪”“海姆立克吸引器”等,但使用原理都一样,即利用瞬时负压产生吸力,清除气道阻塞。

除了用监控录像记录急救过程外,为了展示该产品的“神力”,不少博主在社交媒体上展开了花样繁多的测评。

“我把这颗珠子卡在喉咙里,它要一下就能吸出来,那就真的厉害!”他们通常会将异物置于橡胶手套中模拟卡喉,或用仪器吸附重物以测试其吸力。更有甚者,博主不惜亲身试验,吞下异物再自行吸出。这些极具视觉冲击力的视频下方,往往挂着“视频同款”的购物链接,记者留意到,部分产品销量已过万。

“就冲博主这么认真地示范,必须点赞!”“太敬业了!”记者留意到,评论区中,不少网友表示“决定买一个”。然而,因一些短视频或者测评视频具有高度的同质化,质疑声也随之而来:“真的有用吗?”“怎么感觉看见过一模一样的脚本跟视频”“好像是一段广告”。

记者调查:有产品销量已超3万件

“一键搞定”背后藏隐忧

“一秒急救”“一键搞定”“小巧易携带”“老人小孩通用”……记者调查发现,不仅在短视频平台,主流电商平台上也有不少商家在售卖“海姆立克防噎仪”。其中,有的产品显示全网销量已超3万件。

图片

主流电商平台上也有不少商家在售卖“海姆立克防噎仪”。

从用户评论来看,不少消费者是受“科普”视频影响而购买,心态多为“有备无患”。

值得一提的是,不同商家销售的产品在外观设计上极为相似,几乎很难分辨出产品之间有什么差别,相关产品则主要分为手动抽吸款和一键自动抽吸款两类,其中手动抽吸款售价仅需几十元,一键自动抽吸款产品售价主要在100至300多元之间。

产品介绍页面显示,海姆立克防噎仪产品原理主要为“利用负压抽出咽喉部异物”,仪器主要由主机身、气囊面罩、压舌管组成,通常配备大、中、小三个面罩,分别适用于幼儿、儿童和成人。

同时,产品页面中通常都会附有详细的使用说明和产品介绍。例如在突发的紧急情况下如何使用、产品适用年龄、是否为一次性产品等。根据尺寸的不同,有的产品还分为幼儿款和成人款。

记者了解到,目前关于防噎仪仅有行业标准和企业标准,其中行业标准为国内医药行业推荐性标准YY/T 0636.2-2021。根据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发布的《2024年第二次医疗器械产品分类界定结果汇总》,“防窒息急救器”建议按照第二类医疗器械管理。按照定义,该类产品由气泵、安全阀、面罩和咬嘴等组成。使用时,将面罩、咬嘴连接罩于窒息患者口鼻处,面罩上气囊贴合面部轮廓密封。工作时,气泵和安全阀在面罩、咬嘴、口腔、呼吸道形成的密闭空间,产生负压,利用负压将阻塞呼吸道的异物抽出。

调查发现,目前销售的产品中,仅个别品牌取得了医疗器械注册证号,大多数并未获得相关认证。其中,已获认证的产品售价普遍在300元以上,而未获认证的产品价格基本不超过200元。

记者以买家身份咨询了多家未标明产品取得医疗器械注册证号的店铺,客服回应称“该类产品是应急辅助用品,而非医疗器械,也并非旨在诊断、治疗、治愈或预防任何疾病。”

从产品宣传页面来看,为了既能有效吸出气道异物,又能避免对口腔、咽喉黏膜造成损伤,目前市面上售卖的一键自动抽吸款防噎仪设计的负压值基本都宣称稳定在33 kPa左右。然而,当记者询问是否有第三方检测报告可证明负压稳定性时,多数商家表示仅有企业实验室数据,未能提供专业检测证明。

图片

目前市面上售卖的防噎仪设计的负压值基本都宣称稳定在33 kPa左右。

此外,记者注意到,不少产品介绍页面中还附有“使用风险提示”或“温馨提醒”,例如:建议学习CPR急救术或熟悉海姆立克急救法和背部拍打法;使用仪器时同步拨打120;突发情况下,因环境及个体差异,本产品无法确保100%应急成功率;若连续3次仍无法将气道异物排出,建议暂停使用本装置并采取其他应急措施方式。

图片

产品介绍页面中的一些“温馨提示”。

防噎仪实际效果引争议

医生提醒:“这个产品不是优先选择”

记者发现,在社交平台上,关于“海姆立克急救仪器是否为智商税”的讨论也异常激烈。质疑声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理论上的否定,有用户认为这是“贩卖焦虑”的商业行为;二是实践中的失败案例,一位网友分享亲身经历称“仪器根本吸不出来,最后还是靠医生用专业器械取出”,并告诫大家“不能拿孩子的安全赌概率”。

图片

网友发起的与“海姆立克防噎仪”产品质量相关的投诉。

在某投诉平台上,记者输入关键词“防噎仪”“海姆立克仪器”等发现,有网友投诉称,“本人在电商平台上购买的海姆立克防噎仪,在询问客服得知,对方没有资质,没有证书,没有检测报告,就敢售卖该用品,而且看了他的营业执照没有权限售卖。”

“这个产品,我在模型身上试过,用模型以我医生的操作手法,确实能够把模型里面的棉球给吸出来。但我认为,这个产品不是优先选择,公众不能依赖它,此外,它的使用其实是有门槛的。”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急诊医学副主任医师、急救科普博主王西富在接受南都N视频记者采访时表示,对于解除气道梗阻问题,公众不能完全依赖此类仪器。

王西富指出,使用仪器抽吸的过程中,面罩跟口鼻的密合度以及抽吸的力度等都会影响抽吸的效果。如果单纯依赖仪器或者是不熟练操作,在急救过程中反而可能会误事,因此,他建议“如果还没有学会传统的急救手法,请不要购买。”

同时,值得思考的是,如果已经学会传统的腹部或者胸部冲击法的情况下,这个东西是否真的还有必要买?

此外,王西富对网络视频的真实性表示怀疑。他指出,部分监控视频中,有的人在对儿童进行急救的时候,使用的是成人型号的面罩。“目前国内尚未有明确的标准案例证实其效果。即便有所谓‘成功案例’,但是如果当时在急救的过程中,把孩子放在地上直接按压胸部一两下,或者拍击孩子的背部,是不是也能把异物冲击出来?所以说,目前应该还没有办法证明这个产品真的比手法急救更好用。”


统筹:陈杰生

采写:南都N视频记者 卢婉珊 张思琦 杨丽云

设计:林泳希

出品:南都政务新闻部

南都N视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