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一款APP,填写手机号,输入收到的验证码——实名制时代下,几乎每个上网的人都曾重复这套登陆步骤。手机号就像一把“钥匙”,可以打开各个网络账号的“门锁”,查看和操作其中的内容。可是,一旦人们停用、弃用这些号码,被转卖的“钥匙”由新号主获得,未解绑的网络账号该何去何从?
近年来,因手机号停用却未解绑网络账号引发的乌龙事件层出不穷。不久前,一网友用新办理的手机号注册网易云音乐APP,却意外登上已故歌手李玟的账号。更严重的违法事件也时有发生,新号主发现上任号主账号未解绑,盗刷其信用卡、传播其隐私照片等,给个人隐私、财产甚至人身安全带来极大隐患。
随着各类APP与日常生活的绑定愈加紧密,如何更好管理和保护布满个人行为痕迹的网络账号,成为面向每个人的一道必答题。若弃用手机号,如何保障其绑定的账号安全?买到翻新“二手号”,怎样避免受到号码遗留问题的影响?作为手机号的收发者,为何运营商不能将一个“干干净净”的号码交给新号主?
登错账号后泄露前号主隐私涉嫌侵权
小芸关注到账号的存留问题,是在母亲去世之后。由于担心账号长久不使用会被注销,她定期给母亲生前的手机号打电话,给微信号发消息。直到最近,微信方面宣布自今年9月开始,对长时间不使用的微信账号已不再进行回收处理,并且保留朋友圈内容,她终于松了口气。
小芸的担忧与运营商“二次放号”的运行机制有关。“二次放号”指老用户停用、弃用手机号一段时间后,号码被运营商收回,冻结一段时间再次投放市场,供新用户选择。此举原因在于,手机号码是一种有限的公共资源,必须通过周期性的回收再分配,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用户需求。
如今,手机号的价值远不止一套联系方式,它还被广泛用于各类网络账号登录,是唤醒人们数字身份的一把“钥匙”。这也意味着,如果前号主未在注销前及时解绑账号,新号主便可能“继承”其数字身份。这种情况下,轻则影响号主使用体验,严重的甚至会导致信息泄露、身份冒用、财产诈骗等。
日前,有网友发文称,使用新办理的手机号注册网易云音乐APP时,通过短信验证码直接登录了已故著名歌手李玟的账号,登陆后能在账号后台看到粉丝发来的大量怀念私信。其后,网易云音乐方面回应称,该情况系团队为艺人账号绑定的手机号被运营商二次放号所致,已联系新号主进行了相应处理。
南都·隐私护卫队进一步梳理发现,如今手机号注销、换绑问题已成为个人信息及财产安全隐患的温床。今年9月,湖南省双牌县人民法院审结的一起案件显示,被告人郑某某在使用一号码注册某购物平台时,发现该号码仍绑定有前号主的支付账户,且账户关联的信用卡仍可操作,于是修改支付密码后累计盗刷资金8326元。最终郑某某被法院依法判处拘役五个月,缓刑六个月,并处罚金。
去年10月,广州伍女士反映自己曾注销过一个手机号,该手机号没有解绑百度网盘APP。新号主登录了伍女士账号后,不仅查看了其照片、隐私信息及通讯录,还多次言语骚扰伍女士。对此,百度网盘客服回应称,手机号有可能被运营商二次放号,建议自行换绑新的手机号,绑定手机号是判定账号归属的依据。
北京理工大学智能科技法律研究中心研究员王磊向南都·隐私护卫队分析,这类事件中,新号主在不知情的情况下登录账号,未主动破解密码或窥探信息,不构成侵权。如果新号主在发现登错账号后,继续使用该账号,或者将账号内的信息进行传播、泄露,可能构成对他人隐私权和个人信息权益的故意侵犯,需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另一边,手机号未解绑的问题也同样困扰着新号主。在某社交平台,不少网友吐槽遇到过新办理手机号存在遗留问题的情况。有的软件显示该手机号已注册,无法再次注册;有的保存了大量搜索和订单记录,影响使用体验。
运营商提供“一键解绑”服务,平台5天内处理
可以看出,未清理“干净”的手机号被二次转卖,内含诸多隐患。手机号的转让需依托运营商完成,从“销号”到“二次放号”,有怎样的规则和标准?
中国移动客服告诉南都·隐私护卫队,手机号码欠费超过3个月会进入注销阶段,自停机次日开始算起。号码注销后满90天,会二次投入市场。
中国电信客服表示,一般号码欠费停机90天后注销,但由于不同号码签订的合约有差异,需根据合约内容确定具体注销期限。手机号码冻结满90天后,会进入二次销售市场。
中国联通客服表示,欠费超过90天的手机号码会进入保号期,该90天内用户可随时再次启用号码。保号期结束满90天后,手机号将被二次投放。
简言之,三大运营商对手机号进行销号、冻结的时间期限多为90天,理论上手机号停用共180天后,就有可能被投入市场。
值得注意的是,南都·隐私护卫队以用户身份提出销号需求,并向三大运营商客服咨询具体步骤和事宜时,无一家主动就手机号解绑问题作出提醒。另外,三家客服均表示,手机号解绑需号主自行操作,运营商回收手机号后不会对其进行“清洗”。如果注销前未完成解绑,存在新号主登上前号主账号的可能。
王磊认为,运营商在二次放号时,有义务采取合理措施减少风险。包括在用户注销手机号时,主动、明确地提醒其及时解绑所有关联的第三方账号,并提供必要的指导。当新用户办理二次放号的号码时,运营商亦应明确告知该号码的性质,并向其发出风险提示,告知其可能会收到前号主的信息或遇到绑定问题。
为了让号主解绑账号更加便捷,监管部门也在行动。今年5月,工信部指导电信运营商和互联网企业联合提供“二次号码焕新”服务,可“一键解绑”历史互联网账号,目前已覆盖超200款主流互联网应用。7月,工信部发布的2025年第二季度电信服务质量情况显示,推广该服务后,解绑申请超1.5亿次,累计服务用户超290万人。
南都·隐私护卫队实测发现,用户可在手机号所属运营商App上提交相关信息,证明自己新号主身份后,一键提交APP解绑申请,还可查看解绑进度和历史解绑情况。中国移动市场经营部协同发展处副经理刘晓川曾公开表示,一般在5天内,互联网企业会处理完毕,并向客户返回处理结果。
电信APP“二次号码焕新”服务
电信APP“二次号码焕新”服务
除了解绑账号,是否有其他办法管理和保留亲人的“数字财产”?多位专家表示,目前我国《民法典》原则上承认了网络虚拟财产的合法地位,并将其纳入法律保护范畴,但具体的定义、范围、权属规则、继承方式等尚不清晰。《个人信息保护法》规定死者近亲属可以对死者相关个人信息主张权利,但有一定限制条件。简言之,目前尚缺乏有关继承亲人网络账号的直接法律规定和实践。
郭兵进一步提到,通常来讲,当前用户仅拥有网络账号的使用权,平台拥有账号所有权。由于账号具有非常强的人身属性,包含大量隐私信息,在账号持有者去世后,近亲一般不能直接继承,对其账号使用权的处理以用户与平台之间的规则协议为准。
专家:应加重运营商责任,多层面为“二手号”解绑
要解决当前账号生命周期管理问题,主要依赖于用户的主动作为。那么,为何运营商无法把一个“干干净净”的手机号交给用户,谁该为“解绑”问题引发的后果负责?
浙江理工大学数据法治研究院执行院长郭兵表示,要求运营商在放号前确保其未绑定重要账号,不太现实和合理,因为运营商无法干涉用户的账户注册情况,更无法掌握号码的绑定情况。而因未及时解绑,导致账号被新用户登录,平台一般也无需承担责任,原因是解绑与否由用户选择,平台通常无法强制解绑。“这件事(李玟事件)也体现出实名制实施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郭兵直言,目前要解决这一问题较为困难,其中涉及多方面的利益平衡。如果强制要求平台与运营商全面共享号主身份,既会提高运营成本,最终也不利于号主的隐私保护——前者也是“二次号码焕新”服务很难做到面向所有APP的原因,“一些小众APP肯定没有这种动力和运营商合作。”
一位资深独立电信分析师表示,如今手机号被当作一种最方便的实名认证工具号,很少有人知道注册过APP或其他应用的具体数量,建议用户销户前自行注销所有APP很难做到。另外,很多人放弃号码是意外情况,并非前号主主动注销,而使用“二次号码焕新”等服务需由新号主发起,这并不合理。“就和租房子一样,前任租客走了,满屋快递盒、外卖袋、馊了霉了的饭菜,房主连打扫都不打扫一下,就再租给新租客,合适吗?”
为此,他提出两方面建议。二次放号前通常有90天冻结期,主流APP应充分利用这段时间,将静默超过三个月的号码“封存”,只有采用级别高于“手机号+验证码”的验证手段重新完成实名认证后,才能登录该号码。如果验证不一致,APP应清除此前的注册信息,为号码新持有者重新注册。
除了APP账号,针对前号主的营销骚扰、电信网络诈骗、网络贷款催债短信和电话等,也不会随着手机号的转让而消失。上述专家还提到,除了利用工信部平台“清洗”掉号码在主流APP中的注册信息,运营商应在主流号码标记平台为“二次号码”销号,将该号码从反诈协作平台黑名单中删除。
王磊也从运营商层面提出建议。一是延长号码静默期。目前三大运营商的手机号回收静默期可能过短,可以延长至1年以上,并根据号码使用历史动态调整,延长高价值或高风险号码的静默期或永久冻结。在静默期期间通过短信、原关联邮箱多次通知前号主解绑账号,尤其是金融、社交等重要平台。
二是可建立特殊号码管理清单,对曾被标记为“诈骗号码”“骚扰号码”或关联过贷款、担保业务的手机号,单独设置“二次放号审核流程”,需人工确认绑定关系已清理才可投入市场,且放号时应向新号主出具相关号码风险告知书,明确历史关联风险。
另外,对平台而言,建议强化账号安全机制,减少对手机号验证的依赖,推广多种认证方式。建立跨平台信息同步机制,若用户在某一平台注销手机号,该平台可同步通知其他常用平台,提醒用户及时解绑。
出品:南都数字经济治理研究中心
采写:南都N视频记者 樊文扬
编辑:李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