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里飘出咖啡香,高架桥下充满运动身影,社区商业可灵活调整业态……在广州,一场关于城市空间资源优化配置的深度变革正悄然推进。
近日,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发布《进一步优化审批服务机制惠企利民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若干措施(第八批)》,直面城市发展中公共服务设施“造血”能力不足、全民健身场地缺乏、存量资产闲置等痛点,展现广州城市治理从标准化配置向精细化营造的转型。
新政策鼓励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等文化设施配套建设咖啡厅等便民服务设施,支持利用公园绿地、桥下空间建设体育场地,允许社区商业配套灵活调整业态——这些举措共同指向一个目标:通过空间功能的复合化利用,提升城市公共服务的可持续性,构建全龄全社会友好型城市。
南沙IFC空中图书馆。南都资料图
复合利用:为公共服务注入“造血机能”
随着城市化进程进入下半场,广州与国内许多大城市一样,面临着公共服务可持续发展的多重压力。其中一大表现在于,公共服务设施运营维护成本持续攀升,而当前广州公共服务设施的运营主要依靠财政支持,缺乏自我“造血”能力,这种模式已难以为继。
与此同时,市民对高品质、多元化公共服务的需求日益增长,全龄全社会对城市公共空间提出了更高要求。土地资源约束也日益收紧,特别是在老城区,可用于新建公共服务设施的土地极其有限。
这意味着,传统的“单一功能、财政供养、标准化配置”的公共服务供给模式已难以适应新时代需求,必须探索一条新的路径,盘活存量空间。
本批措施最具突破性的一大创新,就在于建立了公共服务设施兼容便民服务的制度体系,推动广州的城市空间从单一功能向复合功能转变。
文件明确支持公共服务设施配套便民功能,包括鼓励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等公共服务设施内按比例要求配套建设咖啡厅等便民服务设施,以满足市民群众多元化、高品质的生活需求,并以量化比例提出了可操作的指导意见:
对于总计容建筑面积不超过3万平方米的公共服务设施,可按不高于10%的比例配套便民功能;超过3万平方米的,可按不高于5%进行配置。
这一政策在保障公共服务主体功能的前提下,让市民获得了更丰富便捷的服务体验,城市则提升了空间利用效率。
“功能复合+设定比例上限的精细化管理机制,使城市公共空间从‘纯公益’被动‘输血’转向‘公益+便民服务’主动‘造血’。”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地区规划管理处有关负责人点明了这一转变的实质意义。这将为公共服务设施运营维护提供了可持续资金来源,有望破解长期困扰公共设施的运营困境,也代表着未来城市公共空间的发展方向。
见缝插针:全民健身空间的精细化供给
面对第十五届全运会契机和全民健身战略实施,广州再次将目光投向了城市的“金角银边”空间。
广州要基于场地特征对城市零散空间进行适应性和精细化改造,通过此次政策明确鼓励利用“储备用地、公园绿地、桥下空间、市政设施上盖、社区存量空间”等建设开敞体育运动场地,且“无需单独申请规划条件,不计入原地块规划条件确定的容积率,符合条件的可以免于规划许可”。
这一政策直面高密度城市中心区土地资源稀缺的现实困境。广州通过利用桥下空间、公园绿地等传统意义上的“剩余空间”,探索一条以低成本、快落地方式增加体育设施供给的新路径。
实际上,广州不乏此类案例探索与创新实践。例如,黄埔区利用位于广州绕城高速东侧的防护绿地,以全龄化和智能化为理念,打造功能齐全、设施完备的全龄智能生态体育公园,设施涵盖7人足球场、篮球场,乒乓球场、网球场以及攀岩、吊环、秋千等儿童活动设施、智能健身康体设施、跑道及漫步道等,填补周边社区居民长久以来运动休闲空间匮乏的空白;增城区利用广深高速新塘立交上盖空间打造的海贝公园,以生态为牵引,建设成为集多功能于一体的空中公园,配置超35项休闲健身设施,涵盖足球场、篮球场等体育场地,致力打造群众“家门口”的全龄活力健身圈。
通过“见缝插针”的方式,广州各地纷纷最大化地挖掘潜在空间资源。此次通过政策加以明确,将最大程度简化此类工作的办理手续、减少前期成本,推动了体育设施从“专业化配置”转向“生活化营造”,从“标准化配置”转向“弹性化响应”。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空间往往位于居民区周边,具有天然的可达性优势,对于构建15分钟运动圈具有重要意义。
活化存量:社区商业服务的弹性管理
针对大量存量配套商业服务设施闲置或利用效率低下的问题,新政策也展现了惊人的灵活性。
政策允许已建成的社区配套商业,如历史上登记为照相馆、书店等用途,可根据市场需求调整经营内容,将产权登记用途确认为“商业服务”,而不再限定于历史登记用途。
该局建筑规划管理处有关负责人对此解释称,这一政策变革源于实际需求:“我局曾收到有的企业或经营者关于柴煤店、药店、邮局、会所等历史配建的其它商业服务设施能否变更为商业使用的征询意见。”
政策提及的“原规划初衷”,是指该商业服务设施最初为服务社区居民而配建的规划目的;“结合周边市场需求”则意味着鼓励业态调整方向与片区发展和服务需求相一致,避免重复建设。
“考虑到企业业态调整需要灵活性,也需保障周边社区配套服务的整体平衡,在审批时,我们会将产权登记用途确认为‘商业服务(建议的业态)’”,该负责人表示,“建议业态”可确认为零售、餐饮、文体、综合服务等相对宏观的类别,在保障社区配套服务整体平衡的同时,赋予企业充分的经营自主权。
这种弹性化管理思路,反映了城市治理从微观管控向宏观引导的转变,更加尊重市场规律和市民实际需求。
纵观这些措施,看似微小而分散,实则共同勾勒出广州城市治理现代化的转型方向:在保障公共利益的前提下,最大限度释放空间资源潜力,激发社会创造力,让城市空间更加贴近人的生活需求,让城市治理更加适配高质量发展要求。
南都广州新闻部出品
采写:南都N视频记者 莫郅骅